符菁慰
活活临江水,流丹落晚霞。波光归海曲,日色近毗耶。
列坐蹲危石,衔标瞩锦沙。不堪频北望,万里帝阍赊。
——明·王佐《临江晚眺》
高山岭古称毗耶山,海拔193米,位于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西北4公里处,“临高八景”之首的“毗耶灵石”便在其上。
“毗耶”一词源自佛教,亦作“毗邪”、“毘耶”。其意有三种解释:一是佛教语,梵语的译音;二是指维摩诘菩萨,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三是指《维摩经》。王安石《北窗》诗:“北窗枕上春风暖,谩读毗耶数卷书。”由此可见,毗耶灵石也可代表着佛教传至我国乃至海南的重要标志之一。
临高县位于琼北台地,多为平原及丘陵地貌,而高山岭虽不高,却名为高山,其间必有传奇!
岭上多古迹
高山岭,古称毗耶山,岭上古迹众多,主要有西汉时印度婆罗门教的毗耶大师来此刻立的“毗耶梵文石碑”、汉代青州人王氏狩猎化石而来的“毗耶灵石”和公元1314年修建的高山神宫三处古迹。
相传,在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有一群妖魔在海南岛上为非作歹,它们盘踞在临高一带祸害百姓,使居住在临高地区的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附近法师多次与妖魔斗争均告失败。后来,人们不远万里去印度迎请印度婆罗门教毗耶大师。大师施展法力与妖魔搏斗三天三夜,降服了妖魔,最后,妖魔被镇在一块巨石之下。为了永远镇住妖魔,不让妖魔再兴风作浪,大师在高山岭刻下梵文石碑,以警后世。在临高金牌海边不远处,有一片静静的湖泊与高山岭遥遥相望,为了纪念毗耶先师,人们把这片湖泊叫“毗耶海”,神山神海共同守护着临高这片美丽的土地,使人们世世代代过着富裕的生活。
雍正《广东通志·琼州府》记载,东汉建武年间,有村民王祈、王律及王居杰三人上山打猎,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忽然间,坐在巨石上的王祈被“灵石吞吃”,王居杰急忙挥起手中大刀猛砍巨石,一心想救出王祈。但刚砍三刀,忽然间听到王祈从石中传出话来:“我是毗耶大神隐居在这石头里,以后你们可以用三牲贡品来祭拜我。”说完便消失了,后来乡亲们都按“毗耶大神”的话办了,果真如此,村村五谷丰登,家家六畜兴旺,户户发丁发财,人人吉庆平安。从此以后,当地的官民就把这块巨石称为“毗耶灵石”,把王祈尊为“毗耶大神”,即后人所信奉的高山大神。
据《大明统一志》和《琼台志》以及相关历史资料记载,高山神宫是海南省临高县最早的道教宫观所在地,始建于宋代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至1085年),原名叫永兴观。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无代延祐元年(1314年)开始建庙祭祀。明洪武三年(1370年)敕封高山神为显应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张宏毅建官亭在岭下。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僧东明募建神祠于坛侧。清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董番建庙山上,定为高山庙。2003年8月中秋,出家于山东省青岛崂山市的清云道长阚真理应海南省宗教厅邀请来高山神庙考察,认为本庙属于道教范畴,故将“高山神庙”改名为“高山神宫”。
岭上多轶事
古往今来,高山岭从不乏名士到访,虽岁月流失,然其与名士所发生的轶事却逾传逾多。
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1272—1330),任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之时,为称赞高山大神有求必应的神迹而作《高山毗耶大神祷雨有应记》,其中写道:“夫渤海之五峰,蜀地之三峨,奇则奇矣,岂若此山之有其神?魏榆之石能言,金华之石可叱,怪则怪矣,岂若此石之灵而异?况其功于国,惠于民,厥勋章明,宜受显祀,坛而祭之。”
清康熙年间,任临高县令的樊庶在《祭毗耶山文》写道:“粤自开辟,则有是山。神之凭灵,赫赫桓桓。保障一邑,民赖乂安。贼屡猖炽,民困多瘢。神驱灵蜂,溃贼平澜”。由此看来,古时候的毗耶山在临高人民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干旱之季可唤来甘霖细雨,在危难之时可救民于水火。
明代海南著名诗人王佐(1428~1512)在其所著《桐乡记》里曾记叙毗耶大神史迹并诗曰:“世泰免烦祈毒虿,吏循原不殿灵鸡。”另有五言律:“活活临江水,流丹落晚霞。波光归海曲,日色近毗耶。列坐蹲危石,衔标瞩锦沙。不堪频北望,万里帝阍赊。”
清代浙江人潘士贤为劝人做官廉正,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三月为庙书写下了“宰我邦者为好官,是海是山同福泽,谓彼政者能廉吏,一草一木尽甘棠”的对联。
“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其中也有高山神庙的一分功劳和光荣历史。在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高山神庙曾经是共产党的交通站和联络点。老一辈革命者冯白驹、马白山、符志行、符英华、符节民等曾在此庙开会、留宿和战斗过。1950年解放海南岛战斗中,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副司令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将军曾到高山岭指挥作战,迫降当时盘踞神庙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团指挥部,歼灭了主峰上的炮兵连,迅速解放了临高县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山岭已成为我军的军事重地,许世友、韩先楚、刘振华、庄田、陈青山五位将军曾来到临高县,视察了高山岭驻军二炮阵地和地道等军事设施。琼崖纵队老干部,原空一军副参谋长符志行于1995年重游高山岭,曾经的枪林弹雨,如今已是民安国泰,重回故地,看这青山秀水,啧啧称赞并作诗:“高山岭上白云飞,漫步幽径能几回。寒食踏青歌盛世,重阳览胜倍贪杯。”
高山神庙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众多文人学者纷至沓来。1956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韩槐先生,千里迢迢专程来到高山神庙,进行考察和科研活动,他对高山神庙存立着的《毗耶梵文石碑》特别感兴趣,并拓印一张碑文回北京。1965年新加坡著名华裔道士、考古专家王先生,因慕名不远千里,飘洋过海,从南洋来到高山神庙,进行文物、古建筑的考察研究活动,他认为高山神庙在宋代就和东南亚各国的“毗耶神庙”有交流往来。1962年夏天,我国著名剧作家、诗人、国歌词作者田汉,千里迢迢来到临高进行文化考察。在庙憩息时题诗一首:“按襟一任好风吹,古寺无人草满墀。北部湾头云物诡,临高角上浪花驰。琼崖战士挥戈处,解放雄师登录时。创业守成都不易,南天精垒赖坚持。”
佛教南传进入中国的最早落脚处
佛教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传入我国有三条路线分别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及藏传佛教,而南传佛教则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路线传至印尼、缅甸、柬埔寨、泰国和中国等地,部份支派透过华南登陆,再进入中国南方发展。
关于毗耶山之由来,宋人笔记中多认为与山中之兽有关。如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有载:“毗邪山,山顶上有虫,似伏虫,俚人以虫为毗邪也。”后清陈梦雷在《古今图书集成》中则引《寰宇记》说:“山顶有兽,状似天蛇,里人呼为毗耶,故名。“但在《临高县志》中,关于汉代毗耶灵石的记载却非常翔实,再参照有关毗耶大神的传说,而将其置于古代东南亚与海南间民族往来及传统的文化交流线路,尤是佛教南传的线路,高山岭完全有可能是佛教南传进入中国的最早落脚点之一。
据康熙《临高县志》民俗篇记载:“临俗尚朴野,彼此多隐讳。竟事鬼神,不信医药。清明祭无祀,士民拜扫。三月望日祭毗耶山。”时至今日,每逢过年过节,上高山神宫烧香秉烛,摇签算卦的朝拜者络绎不绝。
又据康熙《临高县志》坛庙篇记载:“高山毗耶神坛,县城西北二十里,元建,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张弘毅建官亭于山下,后康熙十六年,僧东明募建神祠于坛侧。”
毗耶神坛今安在
漫步林间小径,顺着山路往高山岭尖爬去,在半山腰处能看到几处标着“军事禁区”的防空地道,以前为完善部队的军事基础设施而修建,随着部队撤离,年久失修现已被封住,听父辈回忆,他们初中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末期,当时的口号是“劳动最光荣”,临高中学号召全校学生去高山岭开荒种甘蔗和菠萝,胆大的学生经常劳动过后去地道里探险玩耍,狭长潮湿的地道里相互追逐,从这头跑到那头一遍又一遍,恨不得能捡着什么稀奇的宝贝。到达岭尖,高山神宫、神潭神井及瞭望塔相互辉映。而“毗耶灵石”则位于不远处的灌木丛中,稍加仔细寻找便能发现,巨石上赫然刻着“毗耶灵石”四个大字,一下叫人肃然起敬,古时那块吞人之石,极其灵验的“毗耶大神”就在面前,叫人存有几分敬畏之心。
如今的古庙虽重做新貌,但那厚重的石碑上仍布满青苔,有些碑文己早已模糊不清,不同年代的古老石碑,错落有致,正在默默的讲诉过去的悠悠岁月,登瞭望塔,蓝天白云、翠绿的林海尽收眼底,不远处有人家炊烟袅袅,不禁赞道这和平盛世,鱼米之乡。
高山岭虽不如国内众多名山那样峰峦相接,高插云霄,或是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但它却以不一样的姿态高高树立在临高人心中,乃是无可替代的。灵石与神坛,娓娓道出了道释在临高的传奇。(本文作者单位为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毗耶灵石:临高人的道释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