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文字瓦当研究

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张满【摘要】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典型代表,文字瓦当则又包含了众多史料信息,对于考察古代建筑宫室的地望、等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的文字瓦当丰富,其中大部为宫苑用瓦,对这一类文字瓦当的针对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建筑形制,更有助于理解其文字与图

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

张满

【摘 要】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典型代表,文字瓦当则又包含了众多史料信息,对于考察古代建筑宫室的地望、等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的文字瓦当丰富,其中大部为宫苑用瓦,对这一类文字瓦当的针对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建筑形制,更有助于理解其文字与图像背后象征的文化意涵。

【关键词】瓦当 文字瓦当 中国园林博物馆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前面筒瓦顶端的下垂部分,用以保护屋顶的檐部椽头免遭风雨侵蚀。在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同时,又增添了装饰效果,是我国古代建筑构件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完美展现。中国古代瓦当在使用的几千年间,从用于宫室、礼制性建筑,到官署、宗教及一般性建筑,瓦当由于当面图案等内容富于变化,因此成为指示古建筑年代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的文字瓦当,更是记录了官署、职官、书法等诸多历史信息,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在许慎《说文》中 :“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也。”段注:“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坯,已烧皆谓之瓦。”当,据《辞海》释义:“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瓦当根据当面纹饰,主要可以分为图案瓦当、图像瓦当、文字瓦当。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园林博物馆中馆藏的典型文字瓦当的研究作以论述。文字瓦当始见于秦,流行于汉。目前已出土的秦文字瓦当,大多为离宫、别馆宫殿名,私家建筑的文字瓦当尚未发现。汉代的文字瓦当出土数量众多,但私家豪宅、墓祠类的文字瓦当,在文字瓦当中所占比例很小,因而但凡有出土或采集品现世则显得十分珍贵。私家文字瓦当的一个显着特征,是标明姓氏,以显示其家族的高贵。再者,私家瓦当上的文字不见“宫当”,而用“舍当”“殿当”“所当”,或仅有一姓氏,以避免等级的僭越。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文字瓦当众多,择其精要,浅识如下。

一、“鼎胡延寿宫”瓦当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有“鼎胡延寿宫”瓦三枚,均为外轮书“鼎、胡、延、寿”四字,内轮单书一“宫”字。第一枚五字均可见(见图1),“鼎、胡”二字顺时针,“延、寿”二字逆时针排列;第二枚“鼎、胡”二字残,但仍可辨,“鼎、胡”二字顺时针排列,“延、寿”二字逆时针排列;第三枚仅“鼎、寿”二字可见,根据残瓦推断,排列顺序为“鼎、胡、延、寿”的逆时针排列。

关于鼎湖遗址,《史记·封禅书》记载,卿曰:“申公,齐人。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曰‘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文献记载了齐国人申公,有黄帝时关于宝鼎的文字,说“汉朝中兴的时候,正是使用黄帝的年号的时候”。宝鼎现世君王就可以通神,进行封禅仪式。封禅的有七十二王,唯独黄帝有泰山封禅的资格。申公说,汉朝的君主也应该进行封禅,封禅可以成仙上登天庭。黄帝曾开采首山的铜矿,在荆山下铸造宝鼎。鼎铸成后,有龙垂下胡须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身,群臣跟随黄帝想要升天的七十余人,龙于是又重新回到了天上。一些小的官员不得上,都抓住龙须不放手,龙须被拉断,黄帝的弓也落了下来。百姓望见黄帝慢慢飞上天去,众人抱着他失落的弓和龙须哭号,后世把这个地方称为鼎湖,弓的名字称为乌号。

《西京赋》中记载上林苑四至:东至鼎湖,邪界细柳。掩长杨而联五柞,绕黄山而款牛首。上林苑还有许多矿藏,如鼎湖宫附近的铜矿,从开采、冶炼直到铸造器物都在苑内进行。《淮南子·原道训》也记载“射者弯乌号之弓”,此句下注:一说皇帝铸鼎于荆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龙而上。这与《史记》中的记载也相符,因此证明这里也可能汉以前就有古铜矿。

目前的考古发现证实,上林苑作为西汉王朝的大型苑囿,分布于今西安周围。现已揭露出的遗址面积达3000平方米,出土的文物众多。其中出土带有“鼎湖延寿宫”字样的瓦当3件,另有几何云纹、连珠圆柱纹、柿蒂纹等图案形瓦当。还发现6种类型的陶砖,有回纹方砖、方格纹方砖、素面方砖、字母砖、素面条砖、素回板薄方砖等。是迄今发现的品种最多的西汉陶砖。

具体到鼎湖宫的遗址,勘探发掘发现,遗址位于今蓝田县焦岱镇,为汉上林苑最东部,是汉武帝时修建的离宫,为汉上林苑内十二宫之一。198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勘探和发掘。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多处夯土建筑基址,宫城城墙基址断续可见。有大量的建筑材料堆积,以云纹瓦当最多,文字瓦当有“鼎”“鼎湖延寿宫”“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此外,发现有成排的排水管道和散水等。宫中有昆吾亭,位于上林苑的东南边界上,《三辅黄图》所谓“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即指此而言。1992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以鼎湖宫为题材来进行创作的作品很多,如李白在《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中写道:“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也是记载了这一段黄帝与鼎湖的传说。

汉代崇信黄老之学,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宫殿建筑的命名都蕴含着一定的道家思想内涵,同时继承了秦代以来社会上层对长生不老的不懈追求。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的这3块“鼎胡延寿宫”瓦当就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情况。

二、“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瓦当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一枚“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文字瓦当(见图2),圆形,厚2.5厘米,最大直径13.9厘米,残,可见阳文篆書,从右至左分别为“……天降灵,延元万年,……下……”八字。当面无界格,十二字分三行排列,每行四字,结体规范整齐,疏密得当。边轮内有凸弦纹一周,字的空白处有蔓枝纹及乳丁纹,与文字浑然一体,并使当面显得充盈活泼。

学术界一段时间以来认为这一类瓦当是秦时遗物,如叶宗镐所编着《傅抱石美术文集续编》中,在论及秦瓦之类型时说道:见之《石索》者,有瓦当十六种及平瓦一种,皆可信之物也。瓦当中“维天降灵延之万年天下康宁”谓出自阿房宫址,直径四寸五分。又有“卫”字瓦数字,殆写卫之宫殿而用“卫”瓦者,《史记》云:“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长安志》:“瓦作楚字者,秦瓦也。”盖秦在边陲,文化较迟,努力于中央诸国进步艺术之摄取,故破列国而模仿其建筑,即以其国名现于瓦当。又有下作飞鸿、上书延年二字瓦当,直径约五寸。此即秦鸿台之瓦也。鸿台筑于秦王政二十七年(纪元前220年),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因名鸿台。

因目前所见多为采集所得,没有确切底层证据,参考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中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下篇,讲到根据秦汉瓦当书体考据,以及其他金石家对书体的辨析,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这一类瓦当应属汉代瓦当。

三、“上林”瓦当

中国园林博物馆藏“上林”瓦当(见图3),阳文篆书,“上、林”二字按上下排列,笔画布局匀称,宽边,周边部分残缺。当背边棱突起有制作的痕迹。瓦当面径15.5厘米,厚1.5厘米。当面边轮凸起,“上林”外有半周单凸线轮廓。

“上林”系宫苑名,本秦时旧苑,汉武帝增而广之。《三辅黄图·苑囿》载“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秦已有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秦始皇时期营造的上林苑以阿房宫为核心建筑,在苑内挖池筑岛,模拟海上仙山,以求长生不老。事实上,这一时期的上林苑,其主要作用是用于政务和祈神,在功能上同后来的园林有所区别。并且,由于秦代时间很短,表现园林特征的建筑尚未得以充分体现。

秦时上林苑及至汉代已成废苑,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重建。两汉四百年间,政治稳定,上林苑作为皇家园林得以不断扩建。汉武帝年轻时,多次率众到长安郊外打猎,经常毁坏农田,又缺少休息的地方,于是在公元前138年,征用西南上林苑周边的土地,建成专供打猎和休憩的上林苑。其范围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东西直线长约100公里,南北直线长约30公里,总面积接近3000平方公里,地跨今西安市、咸阳、周至、户县、蓝田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其内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物,以及大量华美的宫室建筑。后来东汉光武帝也在洛阳建造上林苑;南朝宋则在江苏造上林苑(故址在今南京)。司马相如有《上林赋》,极言其侈。故址在其陕西省长安县西,此瓦当或为上林苑遗物。

由于“上林”常被用作宫苑名称,因此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中,通常被用作帝王园苑的代称。欧阳修《玉楼春》(题上林后亭)“风迟日媚烟光好,绿树依依芳意早。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早。池塘隐隐惊雷晓,柳眼未开梅萼小。尊前贪爱物华新,不道物新人渐老。”在欧诗中“上林”二字即被用来代指汴京的园亭。

四、“长乐未央”瓦当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长乐未央”瓦当(见图4),瓦当边轮较宽,当面饰双线址字界格,当面分为四个扇形区域,分有“长乐未央”四字,中间有一乳丁纹,周围有一圈小乳丁。文字方向富于变化,朴茂宽博,是汉文字瓦当中颇具代表性者。

有关长乐未央瓦当,在文献中多有记载。《金石索·汉长乐宫瓦》:“长乐未央”此长乐宫瓦。西汉宫殿是汉帝国统治中心,以“长乐”为宫名,为帝王自我激励的“君与臣民长和”之愿望。“未央”意为未尽,没有穷尽。天子与各地诸侯长和,则国能传之。

长乐未央从字面上解释,是“长久欢乐,永不结束”,但它的引申义是:天子以亲和力善待臣民,与各地诸侯长和,那么他的国家就能够永远延续而传至“千秋万岁”。

长乐宫是在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位于西汉长安城内东南隅,始建于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历时两年完成。长乐宫是西汉皇家宫殿群,它与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因为长乐宫位于未央宫的西面,所以又称为东宫。汉高祖在位时曾居住于此,高祖九年朝廷迁往未央宫,长乐宫则开始作为太后的居所。

五、“长生无极”瓦当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长生无极”瓦当(见图5),厚3.3厘米,面径17厘米,瓦当边轮较宽。当面饰双线址字界格,当面分为四个扇形区域,分有“长生无极”四字,中间有一乳丁纹,周围有一圈小乳丁。文字以中央乳丁为中心发散变形,表达长生不老的愿望,是汉代瓦当的典型代表。整体线条厚重有力,构图旋转错落。中国方块文字在汉代瓦当上,因瓦当切割的非圆非方的扇形空间逼迫,方正、平直、对称、均衡的汉字必须打破均衡惯例,适合特殊的扇形空间,也表现了我们祖先非凡的创造力。

汉代瓦当自赵宋便引起人们的注意,至清随着金石学的兴盛,文人墨客对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乾隆时期钱献之所著《汉瓦图录》及金石学家王昶将于汉宫旧地拾得的“长生无极”瓦当赠纪晓岚之韵事皆反映了这段史实。

据近年的考古发掘,“长生无极”和“长乐未央”两种瓦当,多出土于汉长安未央宫、桂宫和宣帝杜陵陵园遗址。具体讲,“长生无极”瓦当多出土于桂宫遗址、未央宫中椒房殿遗址和孝宣王皇后陵园遗址,“长乐未央”瓦当则多出土于汉宣帝陵园遗址等帝王专用建筑遗址。

六、“千秋万岁”瓦当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千秋万岁”瓦当(见图6),泥质灰陶,模印,直径14.5厘米,厚4厘米。当面以单条凸线围成二重区,一区内为圆形突出乳钉,二区用双凸线平分成四个扇面区。每区内一个字,阳文篆书“千秋万岁”,边轮较宽。为汉代典型瓦当。

关于千秋、万岁。《隋书·王劭传》载:“时有人于黄凤泉浴,得二白石……其大玉有日月星辰……又有却非及二鸟,其鸟皆人面,则〈抱朴子〉所谓千秋万岁也。”可以推论,《隋书》中千秋万岁的说法再早乃来源于西晋葛洪的《抱朴子》,在《抱朴子·内篇》卷三的《对俗篇》载:“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有学者据文献记载认为“千秋”“万岁”就是“人面而鸟身”的人面鸟神兽,或者认为“千秋”“万岁”的特点就是人面鸟身。

“千秋万岁”的人首鸟身的形象自秦汉以来的文献中屡有记载。《山海经·中山经》说:“自辉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鸟身。”又说:“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皆鸟身而人面。”《山海经·海外东经》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句芒乃辅佐帝太皞或东王公的东方之帝,《墨子·明鬼下篇》有因秦穆公之明德,上帝使句芒赐之寿十九年的记载。此外,在《山海经》中所著录的“禺强”“瞿如”“颙”“凫徯”“竦斯”等神兽均为人首鸟身,这些形象是主司某一方面的神灵,多数属一种祥瑞。《博物志》中也有记载:“孟舒国民,人首鸟身。”

另外,千秋万岁这一形象,在很多中亚、西方的国家的古代物质文明中也屡有发现,如西安等地曾陆续出土几座北朝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葬具上有着丰富的祅教色彩的画像,体现粟特人的生活习俗、神话信仰以及服饰用具等。巫鸿的书中也曾阐述很多墓葬中刻画的火坛与祭司的图像,祭司多为人面鸟身的形象。而在中国汉唐时期的墓室美术中,也发现很多人面鸟身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陈直.秦汉瓦当概述[J].文物, 1963(11):19-43.

[2]陕西省考古所秦汉研究室.新编秦汉瓦当图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3]赵力光.中国古代瓦当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葉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5]单海澜.祆教祭司鸟神与千秋、万岁图像之比较研究[A].西汉美术学院2007年度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园林博物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文字瓦当研究

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张满【摘要】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典型代表,文字瓦当则又包含了众多史料信息,对于考察古代建筑宫室的地望、等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的文字瓦当丰富,其中大部为宫苑用瓦,对这一类文字瓦当的针对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建筑形制,更有助于理解其文字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