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林
民俗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对此,人们往往感到茫然。
其实,民俗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简称“非遗”)的主要内容。民俗是人民集体创造的生活文化,它是活的,变动的,像风一样。所以需要采风。
所谓采风,也就是纪录民间文化——民俗。这也是一种保护——静态保护。如果不纪录,不采风,它也就像风一样消失了。
可惜,现在有些非遗保护的部门,还不大懂得这种保护的重要性。只把动态保护——重点项目的保护作为唯一的保护。认为纪录民俗不是保护。对民俗既不纪录,也不研究。这是一种形式主义。只有人们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才会去好好保护它。
现在许多人甚至连什么是非遗都弄不清楚,以为非遗主要就是一些民间的工艺美术之类的东西而已。这种狭隘的认识是对非遗的莫大误解。
其实,非遗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非遗包括整个民间文化的各个方面。除了民间美术之外,还有民间文学的汪洋大海,还有人民的各种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民间制度、民间科学、民间医药、民间游戏等等),等等。
非遗——民俗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关系到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都知道,中国几千年的旧社会中,广大的劳动人民,95%以上是文盲,他们没有上过学,没有读过书。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传统道德、传统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往往非常熟悉。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民俗之中,时时处处受到民俗的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民俗——民间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大课堂。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通过民俗活动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下来的。
下面以中华龙为例,来谈谈民俗和民族精神的血肉联系——
龙是我国古代的图腾。
图腾一般是动物形态,也有少数是其他自然物——花、太阳、雷电的。龙的形成,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龙是由许多动物合成的。是怎样合成的呢?
远古时代,人们过着聚群而居的生活。在氏族和部落兼并的过程中,例如蛇图腾的部族很强大,消灭了牛图腾。在一般情况下,这个新形成的部落使用的是代表胜利一方的蛇图腾。可是,我们中国的古人不同,他们为了团结被兼并的部族人民,并没有完全消灭他们的图腾,而是把他们图腾的一部分——牛角,融合在蛇的身上——这样蛇就变成了龙。而随着部落氏族的不断兼并,龙的图腾不断丰富、发展,最后形成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形象。
龙的精神随着这个过程逐步形成。
龙的精神主要有几点?
中华龙首先表现了和合精神,这是一种团结统一的伟大精神:和而不同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和而不同的伟大精神,造就了伟大的、十几亿人口的伟大国家。几千年来我们都是以德服人,实行和平外交,武力只是为了自卫。这就是龙的精神的一贯传承。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其次,龙图腾的创造还表现了腾飞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创造龙图腾,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力,中华龙是超越现实的,是现实中所没有的。龙既可以在地上活动,又可以在水中漫游,还可以在天空腾飞。它是天马行空自由创造、思想腾飞的产物。
第三,龙还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战无不胜的乐观主义精神。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它是万能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心虎胆”、“龙马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生动体现。
龙文化深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绝大多数民族都崇拜龙。龙的情结深入骨髓,人民生活处处都有龙的形象。难道这不是深刻地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吗?
2008年奥运会,我们提出吉祥物应该是中华龙。可是,被否决了。因为英语中与龙对应的词语是“dragon”,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指的是恶龙,是可怕的、凶恶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中华龙是很长的,而西方龙则是如狮虎一样,很短的动物,而且它还有翅膀,澳门大三巴的雕刻“圣母踏龙头”、西方宗教的圣乔治屠龙,龙都是有翅膀的。而中华龙根本没有翅膀。所以西方的龙,并不是中华龙。中华龙应该直接音译成“loong”。
有些人否定龙,认为:“龙是帝王的象征,它表现的是封建精神——专制独裁思想”。持这种看法的人根本不了解龙的历史,不了解龙是怎样形成的,更不了解龙的精神。
龙成为帝王的象征,是从“祖龙”秦始皇开始的,只有两千多年历史。而龙的形象在7000--8000年前就形成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龙文化不断发展,深入人民的生活习俗、衣食住行、节日喜庆等等民俗之中,它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