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石观音菩萨立像

俄军北周至隋的石雕造像,基本摆脱了北魏晚期以来长期流行的“秀骨清像”的模式,逐渐创造出了一种健康丰腴的形象,面相丰圆,体魄健壮,肌肉极富有质感。从紧贴身躯的服饰,不难看出印度造像风格与民族传统技法的共同作用。它上承魏晋以来的精华,下启隋唐文化的新风,使我国佛教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更具民族特色的新阶段。

俄军

北周至隋的石雕造像,基本摆脱了北魏晚期以来长期流行的“秀骨清像”的模式,逐渐创造出了一种健康丰腴的形象,面相丰圆,体魄健壮,肌肉极富有质感。从紧贴身躯的服饰,不难看出印度造像风格与民族传统技法的共同作用。它上承魏晋以来的精华,下启隋唐文化的新风,使我国佛教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更具民族特色的新阶段。隋代的造像造型更具特色,一般比较粗糙、呆板,体躯肥硕敦实,衣纹、璎珞有笨重感,身体比例失调,头大身短。但是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雕像作品,尤其是单体的观音造像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许多地方都发现过单体的石雕观音菩萨像。甘肃秦安县出土的一件石观音菩萨立像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此像高132厘米。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宝缯自冠两侧经肩过腕下垂;面相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详,长颈溜肩,身体健壮;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一宝石;左右肩头各饰三条披带;璎珞呈“X”状交叉于胸前圆环中;下身系大裙,并在腹部翻出一截,衣纹疏朗;右手曲肘上举持莲蕾,左手下垂持净瓶,跣足立于座上。整个造像雕刻细腻,手法洗练,神态自然。这种单体的观音造像在北周至隋朝时期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代表作,是一件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隋朝取代北周政权,隋文帝和炀帝都倡佛崇法。在尼寺里长大的隋文帝,自幼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他曾说:“我兴由佛故。”因此,即位后便大力提倡佛教。隋炀帝杨广在笃信佛教上更甚于其父。在位时,除造像立寺之外,“在两都及巡游,常以僧、尼、道士、女官(女道士)自随”。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中西交往的频繁,加上统治者的倡导,促进了隋代佛教石窟及雕刻艺术的改革与创新。隋代的造像注重群像的整体效果,特别是一些高达三四米以上的成组大像,气势宏伟,如莫高窟第427窟前壁的几身天王、力士,巍然挺立,头部硕大,上体丰厚敦实,下体略显细小,站在小小的地鬼身上,有上实下虚之感,表现出一种凌空而下的威势。石雕造像的人物造型特征是头大、体壮、腿短,形象逼真。天水麦积山石窟的一件菩萨立像,虽然残,但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菩萨头戴三珠新月冠,宝缯下垂肩,面相丰满圆润,眼睑下垂,双唇紧闭,神态安详,似已进入无限的遐想之中,嘴角不时露出一丝笑意;短颈宽肩,身体肥硕,下半身残;颈部装饰桃形项圈,斜披络腋,下身系裙,璎珞自双肩下垂;右手曲肘前升,掌心向外,右手弯肱下垂,提桃形饰,应为跣足直立;脑后为圆形头光。这件菩萨立像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隋代造像的造型艺术特点。

在我国保存的众多隋代单体造像中,石观音菩萨立像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佛教艺术精品。其作品雕刻精细,保存完整。菩萨弯眉细目,鼻骨挺直,嘴角和眼角微微上翘,似一位清丽少女,生动可爱。他左手曲肱上举,右手持瓶作自然下垂状,赤足而立,惟妙惟肖,雕刻极为生动形象。从菩萨的整体造型看,端庄秀丽,比例恰当,雕造非常细致。在造型和雕饰方面,特别是璎珞、衣纹、持瓶、赤足等部分都很得当。该造像与美国底特律艺术中心所藏的隋开皇元年(581年)造像“车长儒观音立像”十分接近,但较之更为朴实、亲切,是古代雕刻艺术家们将民俗与佛教完美结合的产物,是隋代石雕造像中的代表作。

石观音菩萨立像以其完美而优秀的雕刻艺术,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石观音菩萨立像

俄军北周至隋的石雕造像,基本摆脱了北魏晚期以来长期流行的“秀骨清像”的模式,逐渐创造出了一种健康丰腴的形象,面相丰圆,体魄健壮,肌肉极富有质感。从紧贴身躯的服饰,不难看出印度造像风格与民族传统技法的共同作用。它上承魏晋以来的精华,下启隋唐文化的新风,使我国佛教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更具民族特色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