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言堂
The Blue and White Pottery thoroughly got rid of the Islamic styles and eventually evolved as local wares with eastern features in the Qing dynasty. Using the materials from Zhejiang Province, the Blue and White Pottery in that period was mainly produced at Jingdezhen where the wares reached a higher height both in output and technical skills.
青花瓷器自誕生伊始,其目的就是服务于外销这一宗旨,因此抹不去的伊斯兰特色是每每提及青花瓷必须要研究的课题。直到清代,青花瓷才彻底擦去伊斯兰文化的印记,成为只具有东方特色的本土器物。
清代的青花瓷器主要采用浙江产的钴料,作为景德镇出品瓷器的主要品种而大量烧造,尤其在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青花瓷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
作为明清过渡时期的顺治朝,署官窑年款的青花器很少,其造型风格敦厚古朴,胎体厚重,釉面呈卵青色,多以酱黄釉涂口边,所绘浙料青花纹饰的色调,既有青翠的正蓝色,也有深沉、晕散的墨蓝色,宛如其后康熙朝前期的作品。
康熙时期烧制的青花瓷与明代器物迥然不同,开始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其青花钴料的来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景德镇工匠中有着康熙青花用云南珠明料的说法。这时的制瓷工匠不仅掌握了制作青花器的精湛技术,还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晕染法运用到瓷画中,使青花器清新明快,晶莹透澈,如采用中国水墨画的“分水法”,可使同一青花呈现浓中有浓、淡中有淡的多种色阶,使瓷画中的山川景致富有层次,花鸟树木栩栩如生,具有丰满的立体感,被艺术家们誉为“青花五彩”。
雍正时期的青花原料有多种来源,青花瓷也是多色并存。早期的青花色泽淡而深沉,略有晕散,与康熙五十年前后的色泽大抵相同,此外还有灰蓝与深蓝色。
雍正中期以后,出现了最富时代特色的仿宣德青花瓷,造型、胎釉、青花乃至纹饰均以原件为规范,色泽清新幽菁,发色晕散外溢,纹饰用笔纤细。为追摹明永乐、宣德青花苏麻离青料的自然晕散斑点,特意由工匠于纹饰线条中用笔刻意点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点痕却不能像苏麻离青自然晕散斑那样渗入胎骨,留下了人为修饰的痕迹。
除仿宣德青花外,雍正青花器还有仿明代各朝不同风格的品种。其中,仿成化的青花,色调灰青淡雅,釉面乳白莹润。而仿嘉靖、万历时的青花瓷则风格又迥然不同,为追摹其时的回青色而使青花呈色浓深泛紫。
乾隆时期的青花瓷造型精美,图案新颖,像其余门类的乾隆朝工艺品一样华缛多姿,令人叹为观止。乾隆青花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早期青花发色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太,浓重艳丽,有桔皮纹,晕散和黑色斑点;中后期青花呈明快的正蓝色、晕散现象逐渐减少,青花呈色稳定,在蓝中有泛黑、泛紫、灰白等色,本朝特征明显。其图案装饰严谨,讲究对称、规矩,内容以团龙、团凤、团螭、夔龙、夔凤、松鹿、八骏、洋莲、缠枝莲加云蝠寿字吉磬、松竹梅、荷莲、八宝、梵文等为主,寓以寿意的“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文字,也开始在纹饰中出现。
嘉庆开始,清朝国力日衰,品种和数量却远远不及乾隆盛世。嘉庆初期,青花色泽与乾隆时类同,深沉稳定;其后,部分器物出现了暗淡漂浮的色调并延续至道光、咸丰时。
同治以迄宣统时期,景德镇瓷业明显萎缩,工艺低下,但官窑、民窑的青花瓷器仍不断烧造。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由于青料不纯,色泽或俗艳泛紫,或浅蓝、黑褐,均漂浮而不潜于釉下。由于制瓷工艺粗糙,胎体厚重见拙,施釉稀薄,纹饰线条含混,笔触呆板平庸,较之清前期的青花作品,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