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构建湘学学科体系,彰显湘学为学旨趣

湖湘学者特聘教授何英和教授来校指导学科建设并作专题学术报告张晶萍“湘学”是当代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热门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朱汉民先生所著《湘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以下凡引用该书的内容,只夹注页码或章节,不再另行说明)则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湘学通论》全书共由上、下两篇构成。上

湖湘学者 特聘教授何英和教授来校指导学科建设并作专题学术报告

张晶萍

“湘学”是当代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热门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朱汉民先生所著《湘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以下凡引用该书的内容,只夹注页码或章节,不再另行说明)则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

《湘学通论》全书共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九章,从宏观层面论述湘学的概念、湘学的历史渊源与学统建构、湘学旨趣的传承、湘学的近代转型及其特点等理论问题。下篇八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个案研究,通过研究湘学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旨趣、学术成就来把握湘学学统的传承,具体包括周敦颐、胡安国、湖湘学派的学术旨趣、王船山、魏源、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实际上构建了一部从宋迄清的湘学知识谱系。该书既在理论上对湘学进行全盘思考,又在实践上对湘学进行了贯穿古今的叙述,代表了当代学者构建湘学学科体系、彰显湘学为学旨趣的努力。

(一)厘定湘学概念

要构建一门学科,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湘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也就是“湘学”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此,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湘学通论》站在当代学者的立场上反思与建构湘学,提出:“湘”代表的是湖南行政区划的地域空间,“学”指具有学理意义的传统学术思想,将“湘学”界定为“湖南地区所形成的传统学术文化”。(第3页)但同时,作者也强调:湘学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形态之一,它的渊源、形成、演变、发展均是在中华学术文化的大框架之中,并且与其他区域学术形态的交流、融汇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无论其他地域的学术在湖南的传播、衍化、交流,还是湘学学者在其他地域的交流、传播,均是本书研究的内容”。(前言)这就将湘人之学与湘地之学都囊括进了湘学的范围,从而较好地规避了以人为主与以地为主的冲突;并将湘学的内涵由作为理学流派之一的“湖湘学”扩充到“传统学术文化”。

(二)探讨湘学旨趣

湘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形态之一,有其地域烙印与个性特色。但这个特色究竟是什么?由何而来?这些问题都是近代以来湘学研究者所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综合中国传统学术和现代西方哲学,引入了“学术旨趣”这一概念,以上位的学术旨趣代替具体的治学领域、学术观点、思想倾向等,从而在不同的湘人中间找到最大公约数。这就使湘学研究由对特色的表象归纳转入对特色背后的学术旨趣的探讨,既显示了作者对湘学思考的深度,又为当代湘学研究突破发展的瓶颈、走出困境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构建湘学学统

总结、概括湘学传统是湘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本书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湘学学统的形成并非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后人通过追溯先贤、表彰先贤、自觉地接绪先贤学说精神的过程,带有相当明显的事后建构性。对此,本书以丰富的史实、精深的分析予以揭示,既客观地呈现出“学统”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包含着作者对湘学学统的再思考与再建构。其言之凿凿,令人信服,为我们重新考量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提供了参考。

(四)审视湘学地位

湘学既是地域性的,又体现出中国学术史的共性,因此本书特别注重湘学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关系,既探讨湘学产生的大背景,又探讨湘学在中国传统学术版图上的地位。作者认为,湘学追的是融道、学、治于一体的“儒学理想范型”,“不仅引发了整个晚清学风的重大变化,也代表着东亚儒学在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演变时的自我调整,晚清中国和近代东亚的政治变化、文明调整,均与这种学术形态及学术旨趣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叙事模式下,湘学其实是居于中国传统学术版图的中心位置。这不能不说是个大胆的创见。

以上所论只是《湘学通论》中几个最明显的特色,书中尚有诸多创获,可谓胜义叠出、精彩紛呈。限于篇幅,此处略而不论。

(编校:龙凯)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构建湘学学科体系,彰显湘学为学旨趣

湖湘学者特聘教授何英和教授来校指导学科建设并作专题学术报告张晶萍“湘学”是当代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热门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朱汉民先生所著《湘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以下凡引用该书的内容,只夹注页码或章节,不再另行说明)则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湘学通论》全书共由上、下两篇构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