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在节庆民俗视野下探究广府庙会形成发展与创新

广府庙会民俗风情杜珉[摘要]对于广府庙会的创办,在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是群众眼里可能另类的,说是何以能创造出节庆,广府庙会称呼欠妥,本文通过比较民俗节庆、庙会的产生特点及相互关系,分析民俗节庆和广府民俗文化关系,再从广府庙会的创办意义和广州城隍庙庙会的历史入手,找出相关的联系,对“广府庙会”的创新予以论

广府庙会民俗风情

杜珉

[摘 要]对于广府庙会的创办,在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是群众眼里可能另类的,说是何以能创造出节庆,广府庙会称呼欠妥,本文通过比较民俗节庆、庙会的产生特点及相互关系,分析民俗节庆和广府民俗文化关系,再从广府庙会的创办意义和广州城隍庙庙会的历史入手,找出相关的联系,对“广府庙会”的创新予以论证。

[关键词]民俗节庆 广府文化 庙会 广府庙会

前言

2011年农历元宵节期间,由中共越秀区委、越秀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广府庙会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核心商圈的城隍庙开锣举行。这是广州越秀老城区首次由政府主办的一个的大型群众民俗文化节庆创新活动,包括了文艺展演、民俗文化大巡游、大佛寺和城隍庙的祈福、广府美食街、花灯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项目,在广州市的核心商圈给市民们带来了一系列体现“广府庙会.幸福相约”的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和商旅休闲文化元素的广府文化嘉年华。

对广府庙会的创办举行,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收到了很多好的反响和认同,但也不乏反对的观点,其中一个主要的争议就是一些民俗文化专家和学者提出广府庙会以“庙会”自称欠妥,其原因无非是广府庙会凭空出现,相对于流传千年的广州最地道的传统民俗节庆波罗诞而言,以“庙会”自居为节庆无根无据,杨景震在《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性》中提出“综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在目前传承下来的节日风俗中,有共同的特点,也有相异之处。从总体的形成、变化规律分析,主要有以下特征:礼仪性、理想性、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群众性、地方性等8个特性”。一时间众说纷纭,无以考究。笔者曾担任了首届和第二届广府庙会活动部分的总导演、策划、组织和执行,还曾为第四届广府庙会及南越王卫队的展演做过策划案,也一直关注着后来历届广府庙会的举行和发展。本文以广府庙会的创建为例,从三个方面就民俗节庆的创新予以探讨。

一、广府地理范围、广府文化和民俗节庆的关系

1、广府地理范围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至今,广府地域板块的范围曾覆盖了广东和广西两的主要以粤语为主要语系的部分地区,接壤中原,既是通往内陆的贸易通道,又是两地人民相互迁移的桥梁。而且广东一些沿海城市如广州自秦汉开通海上丝绸之路起便是作为主要港口之一,更是成为中华文明通往西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首当其一的便是说粤语的广府人和广府文化,这些人类历史发展迁徙的必然性就决定了当时的广府人、内陆和外来民族以及文明、文化的迁徙、适应和融合,为广府人和广府文化的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繁衍、流传和发展留下了客观的历史基础。

2、广府文化的定义

学术界对广府文化的定义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依据是以广府人群的历史活动范围为基础的,龚伯洪认为:“广府文化,是指广府民系文化,通行广府话(即粤方言,也称粤语、白话、广州话)”。甘于恩、贺敏洁、黄碧云《在20世纪90年代广府文化研究概述》里提到“是广府文化是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再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由此可见广府文化的存在范围是粤语语系的承载者所活动的区域,笼统地说:凡是有粤语存在的地方,就有广府文化滋生和发展的空间。随着当今社会高度发展,广府语系承载者的分布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珠三角地区了,世界各地都有着粤语承载者辛勤工作的忙碌身影。2013年8月29日南方日报公开征集《何为广府文化?》一文中提供了一个参考数据:“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讲粤语(白话)的人口保守计算约有1.2亿之众。其中,在广东讲粤语(白话)的人口约有6700万,广西约有2500万,香港约有700万,澳门约有55万,泰国约有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约有500万,美国和加拿大约有200万。”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所有说粤语的都是广府语系的直接传承人,因为很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都会说粤语,也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继承了粤语,使其能更广泛地在世界各地流传,体现了广府文化的传承性。

3、民俗节庆特点和广府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民俗节庆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变化规律形成的,如因季节形成的立秋和中秋节;由历史流传而纪念人或者事件,如端午节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投江自尽;祭祀先人如清明节;宗教里祝福仪式如佛教和道教每逢吉日给百姓做祈福仪式等。由于先前提到的广府文化的流传范围之广至海内外,因此在节俗上既保留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每逢新年的除夕前逛花市的节俗盛行千年,直到今天一直改进创新丰富内容,一是为了让节俗多样化以适应时代的创新进步,二是为了更好的让年轻一代继承下去,因为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的节俗习惯和意识都慢慢淡化了;珠三角沿海地区尤其喜好祭祀神仙保佑出航平安,如波罗诞等都是因为古时居民生活所需而产生的。同时广府文化又包容和继承了外来节庆,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属于内陆外来文化,一直被广府人民所接受、继承和发扬。另据部分史料考证,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允许天主教徒利玛窦来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西方的圣诞节也被广府文化所包容而逐渐成为今日中国年轻一辈喜好的节日。

从前三点可见,广府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史促使其具备了移民文化的特点从而让粤语流传世界、开放和兼容文化的特点使广府地区开放对外,吸取、包容和兼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这些是广府节俗所具特点的重要因素。广府节俗是中国传统节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节俗从起源和形成上来说都是大同小异的,广府节俗还具地域性的特色,即杨景震所提及的传统节日风俗形成的八大特征。

二、庙会的由来、特点以及和民俗节庆的关系

1、庙会的由来

庙会,自古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综合性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跟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以庙名命名如道教城隍庙庙会、广府民俗里南海神庙庙会也称为波罗诞,大多数设在佛教和道教寺庙内及周边区域,一般在农历节日如元宵节和宗教寺庙节日如神话里流传的节日举行。庙会期间老百姓们进行祈福祷告、拜祭神明、杂耍唱戏娱乐和商品贸易集市等一系列有着各地民俗特色的活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盛行至今。庙会是应广大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创造产生,是民众民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老百姓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2、庙会的特征

庙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即在精神层面承载了民众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信仰和崇拜,也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社会文化生活的追求。各地不同的地方特色促成了各具特色的庙会信仰崇拜及民俗文化生活,如在东北农村地区流行药王庙会祈求身体健康,龙王庙会祈求风调雨顺;东南沿海地区的庙会大多是祈求出海捕鱼平安。庙会的举办对传统民俗节庆文化的发展、传播和继承起着重要作用。高有鹏、孟芳在《简论庙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基本特征》提及“庙会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神秘性、集体性、继承和变异的统一性、娱乐性、地域性、阶段性灯”,本文对这几个基本特征予以阐述:

(1)神秘性。庙会起源于佛教和道教,都有各种祭祀活动,特别是在古时通过一些特殊的仪式隐喻了神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精神寄托和追求。笔者亲历首届广府庙会城隍爷出巡仪式,一直下雨,仪式开始到至巡游结束则突然停雨,巡游结束后又开始下雨,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城隍爷显灵保佑风调雨顺。

(2)集体性。自古以来庙会活动的载体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是以老百姓为主体的集体性人类活动,如西藏藏传佛教的雪顿节,数十万人参与。

(3)继承和变异的统一性。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庙会中的传统民俗如祭祀和祈福、集市交易等精华部分被各个时代所接受和传承,而因各个时代社会需求不同,一些形式不得不去适应而改变,如佛教传入中国后都是偏重佛教,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开始全国风行道教,当时庙会改为偏重道教信仰的习俗。当今社会也是一样,现在的庙会活动剔除了旧社会的一些封建迷信因素,形式则更加丰富多样。

(4)娱乐性。传统庙会活动都有一系列的富有观赏性宗教仪式和民俗文化表演,如道教里城隍爷的出巡、各种戏曲杂技、吹拉弹唱,让群众久经压抑的心情得以放松愉悦,用较流行话就是让大家充满正能量,更好的生活下去。

(5)地域性。因地理位置不同,各地的庙会有着当地历史民俗文化鲜明的特点,如北京城隍庙会的京剧,广府地区庙会独有的鸡公榄等。

(6)阶段性。庙会的时间大多数在农历的二月和三月居多,这和古时社会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春耕时节民众迫切需要借庙会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3、民俗节庆和庙会的关系

上文在广义上阐述了民俗节庆和庙会得产生极其具备得特点,可以看出两者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他们大都具有历史流传性,除了一些新兴因国家成立之类节日如国庆节,都来源于民众对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追求,有着悠久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大都属于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春节、元宵节、城隍庙庙会、波罗诞,正如薛晓蓉在《庙会的产生极其嬗变轨迹》定义的那样:“庙会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无论从神秘角度来说,它都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再就是杨景震、高有鹏、孟芳所提及的几个共同特点如:继承传承性、娱乐性、地方地域性、集体性等相同点。

由此可以看出庙会就是民俗节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庙会弥补了其他传统民俗节庆的空缺,特别是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古时,给予了民众更多元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幸福感。这两者的关系,也为所谓“新创”的广府庙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广府庙会的历史性和社会意义

1、广府庙会的社会意义

广府庙会的举办,是政府本着丰富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传承和弘扬广府传统民俗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而创办的一项文化惠民的公益的地区级的大型民俗活动,以北京路这千年商都为核心,借广州城隍庙新春法事城隍出巡保佑风调雨顺为契机,包括了民俗艺术展演、商贸小吃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城隍爷和民俗文化大巡游、元宵花灯展示等历时七天的一系列活动,选在元宵节时段,这些正是应对了“庙会”产生所具备的客观必然条件。百度百科对庙会的定义“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2、广州城隍庙和广府庙会的关系

笔者搜索过相关资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大肆兴建城隍庙之道,规范了城隍庙的级别,广州城隍庙受益于此始建于洪武三年即1370,而且规格和级别颇高,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更被升格为都城隍庙,其规模之大,金碧辉煌,至今为止亦为全国过仅存的如北京、西安的几座都城隍庙之一。因1920年拆庙建街,广州城隍庙规模大幅缩减并从此没落,直到2010年修复后才对市民重新开放。

古时广州城隍庙曾是守护广府的保护神,是广府民众的对正义、祈福平安的精神寄托。百度百科里记载“但曾几何时,它却是城市的灵魂。广州城隍庙不仅每逢正月元宵、城隍寿诞、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这些大日子,官府衙门要循例举行官方祭祀,同时或他时举行的汉族民间庙会活动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

由此可见,当时广州城隍庙是有庙会活动的记录,和其他庙会活动同时进行,由于受当时地理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影响,广州府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又是广府地区贸易和经济的支柱,反而黄埔地区南海神庙的庙会波罗诞,因祭祀海神祈求平安,成为当时民间风俗的主流,取代了广州城隍庙庙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成为由旧时广府到今天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再加上政府对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日益重视,波罗诞又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广州市政府把波罗诞作为广州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扶持和发展。

广州城隍庙庙会虽然已经由没落到消失,但历史却记载了它的存在,和广府地区其他庙会一起共同有过一段辉煌的记忆。

结语

本文认为,所谓广府庙会,是一个反映和承载了广府文化客观、主观、社会性、民俗性、传承性等各种多元因素的综合体,它的创办和举行符合了以“庙会”为名的客观条件,如历史记载广州城隍庙有庙会、符合庙会的定义;满足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保护、继承和发展需要,如广府庙会的民俗文化大巡游引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让顺德锣鼓柜这一极富广府特色的表演时隔近一个世纪又重返广州城;满足了广州民众对传统民俗节庆精神和物质的追求、放松和调节,如小吃街、传统民俗文艺展演;在宗教仪式上恢复了城隍爷出巡为百姓祈福,重振了广州都城隍庙的威望。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在节庆民俗视野下探究广府庙会形成发展与创新

广府庙会民俗风情杜珉[摘要]对于广府庙会的创办,在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是群众眼里可能另类的,说是何以能创造出节庆,广府庙会称呼欠妥,本文通过比较民俗节庆、庙会的产生特点及相互关系,分析民俗节庆和广府民俗文化关系,再从广府庙会的创办意义和广州城隍庙庙会的历史入手,找出相关的联系,对“广府庙会”的创新予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