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霜之魂 银光熠熠蓬荜生辉 网页游戏 91WAN.COM
毛家艳
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坚忍不拔的民族。由于各种缘由,苗族无奈放弃了自己曾经生息的东部平原水乡,一路逶迤迁徙到以高原山地为主的西南腹地。顽强的苗族同胞在这里繁衍生息,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叹为观止的就是穿在苗族姑娘身上华美端庄、绚丽多彩的服饰及银饰。苗族有一句俗语叫做“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穿戴银饰成了美丽苗族姑娘锦上添花的首选,略施粉黛的俊俏脸庞在光华熠熠的银饰装点下,更显得华美典雅。银装上颈饰和衣摆等吊饰“汆汆汆”的撞击声如清泉般流淌,亦如玉石落地般清脆,使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苗族如此钟爱银饰,并非偶然。苗族认为,银是无毒的,如遇上毒会变黑。因此,苗族若上坡劳作,或是走亲访友,中途如遇水源,想饮水时,取出银来,放在水里试试观察银子是否变黑。如有小孩生病感冒,用煮熟发烫的鸡蛋取出蛋黄,用银饰包在蛋白内,外用一张布包好在孩子身上翻滚,也能驱病。在苗族眼里,银饰不仅能祛病,还能驱邪。苗族老人去世后,都会在他(她)的棺材内放置一些许银屑,能为老人在阴间驱邪。
人类学家泰勒说,“文化是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总体。”正如此说,苗族的文化观念也在左右着它的审美观。苗族银饰主要分布在中部方言区的清水江、巴拉河、都柳江等流域,在绿水青山的古朴苗寨中,看到苗族姑娘穿着繁缛奢华,顶着极其重量、佩戴宽大奇特的银饰,不难看出,苗族追求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以大为美。依据贵州省博物馆现存藏品来看,苗族银饰纷繁璀璨,造型美观,锻造技艺巧夺天工,不仅呈现了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也蕴含着苗族社会历史变迁和宗教习俗、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故事传说等。现择部分馆藏苗族银饰作简单介绍。
苗族银饰的头饰很丰富,有银角、银马花、头花等。其中西江银角最具有代表性。其宽约85、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在世界上极为罕见。银角主纹为二龙戏珠,珠为中间的浮雕“福”字,两角顶端为装饰性的花纹。银角宽大,雄伟壮观,乍一看很象一对牛角。其实,据苗族歌师龙梅英回忆,20世纪50年代妇女戴这种银饰苗语叫Det deik(逗对),Det为戴,deik为鸟的翅膀。老人家还说,以前的这个银饰没有现在这么宽大,是直接插在苗族姑娘的发髻上,而现在银角被银匠加宽加大,因为同水牛角极其相似,现在的人们也就不约而同把这种银饰叫做Det gab(戴角),gab之意为角。仔细观察,这个银角中间的棕叶式为鸟尾,宽大的两侧为鸟的翅膀,其尖顶两端还要插上白羽毛。究其原因,这正是苗族祖先图腾崇拜的体现。苗族自称“Ghab nes”,nes之意为鸟,这是古代部落族称或是氏族族称的遗风。其祖先图腾崇拜物为鸟,如果深谙《苗族古歌》,便不难了解苗族为何用鸟来作头饰装饰品。苗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都具有灵性,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物质一切平等,只有用它们的形象来装饰自己,才能借用这些力量来庇佑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家族繁衍。在《苗族古歌》里,蝴蝶是从枫树心里飞出来的,她与水泡游方谈恋爱,生下12个蛋,蝴蝶不会孵蛋,枫树树枝就变成一只鹊宇鸟替蝴蝶孵蛋,孵出了苗族始祖姜央、龙、虎、牛、蛇、大象等动物。在这里,人和动物都是兄弟,是平等的。苗族把鸟作为装饰戴在头上,就是对祖先的崇拜。因此,苗族姑娘只能穿戴,不能继承,认为姑娘把银角带到夫家,就把护佑家族繁衍的神性祖先带走了,对娘家的家族兴旺发达有影响。
同样,西江银围额和银角作为传统头饰相搭配,苗语叫Wid geb,玉戈,这种饰品直接拴在姑娘额头发髻周围。起初,这种银围额是以红色的毕机布为底,现在毕机布极少见到,苗家妇女就用红色的绸缎或窝绒布作底。镶在红布面上的是12个水涡纹,每个水涡纹用细银丝缠绕而成,上、下各排列六个,两排水涡纹间饰六片长方形银花块。这对排列整齐的纹样由蝴蝶和水涡组成,只见水涡缠绕在蝴蝶其中,耳鬓厮磨,亲密无间,把《苗族古歌》中的蝴蝶与水涡成一家,蝴蝶生下12个蛋的情景作了淋漓尽致地再现。苗族把这些祖先图腾崇拜放在头饰上,显示了对祖先的崇拜,也深切期望这些神性祖先能护佑自己。也正因为如此,银围额在苗族地区也只是传男不传女。苗族老人也有玉戈围帕,但她们的玉戈围帕中的蝶纹和水涡纹都是由布做成,只有在重大节日里才会穿戴,老人去世后也会为其佩戴。
银马冠,如今几乎流行穿戴于苗族的各个地区。苗语叫Tat nix,特你,也称银帽。银马冠高40厘米,重2106克,由四层纹样组成。最下层为细丝垂吊的银花和锥形银坠,佩戴时形成流苏垂至眉问。第二层为浮雕人骑马,共12个。第三层为一圆形双鱼浮雕图,双鱼两边分别为两层纹样,下层为游龙,上层为游鱼。第四层最上面为小叶银花,花上有数只展翅蝴蝶。银马冠中的人骑马象征着财富、地位,而龙纹、鸟纹、花卉、鱼、虫等造型体现了祖先崇拜和生殖繁衍等文化内涵。
仰欧莎银锁属于胸饰部位,流行于清水江流域。银链长22.6、锁面长12.6、宽6.8厘米。银锁形制为长方形,上面有乳钉纹,中间饰有抽象的鱼纹。这种银锁有着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有个叫仰欧莎的姑娘,貌美如花,心地善良,还有副好嗓子,她动听的歌声常常唱得山地动容。苗寨山洞里住着一对猛蛇,村民不敢出入,仰欧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把蛇打死,救了村民们。太阳往里听到仰欧莎见义勇为的故事,便到人间来,见到仰欧莎如此美貌,便生爱意,仰欧莎看到往里英俊潇洒,顿生情愫。一对年青人互定终身,往里送给仰欧莎一对银耳环作定情物,仰欧莎也打了一对银锁送给往里,愿把他的心锁住。据说银锁就是她们的定情物,如今在剑河太拥村还有苗民佩戴这种银锁,它体现了苗族青年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西江苗族压领,通长22.5厘米,重1100克,压领为双股银链,下吊半圆形银牌。银牌正面浮雕双狮戏球纹,下部边缘吊12串蝴蝶细丝连椎形银坠,11串古钱吊穗及响铃。这副压领光华熠熠,纹饰精美,吊饰的响铃随着佩戴者移步而发出清脆的声响。苗族压领为锁的变形,其内涵是锁住佩戴者的生命及灵魂,不要让它飞走,以使幸福安康。压领中的纹样有蝶纹、鱼纹、鸟纹等,是苗族永恒不变的主题,即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生命繁衍的渴望。
苗族除了重视胸饰以外,对背饰也很讲究。苗族在背部的装饰是由每片独立的银片组成,最少的为13片,遵循着以多为美的这一审美原则,这些银衣片把苗族姑娘背部装饰得满满当当,纹样也极其丰富,和其它部位装饰一样,有蝴蝶、鱼、龙、鸟等纹样。这一块祖先姜央银衣片,宽10.5厘米,重18.6克,表面錾刻形似庙宇内有一人物,人物两侧有两只翘尾的鱼,人物最下边有云状的纹样。这个人物就是人类始祖姜央,庙宇似的建筑是姜央所在的天门。《苗族古歌》中的“洪水滔天”这样唱道:雷公和姜央争当大哥,相生怨恨,雷公便放洪水淹没人间,姜央用他的聪明才智去到了天上雷公的家。这块银衣片就是姜央在天门的情形,苗族制作这样的纹样,不仅是对始祖姜央的崇拜,姜央两旁观身的鱼,也体现了佩戴者企望他们的家族生生不息。
苗族的手饰、耳饰等亦种类繁多,款式多于上百种,这里就不逐一论之。从苗族银饰手工艺来说,苗族工匠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级的地步。苗族银饰细件制作工艺极其繁杂,有化银、注银、锻银、造型、雕刻、煮银、洗刷抛光等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具体的工序和细节。全部流程有一二十道工序。
苗族银匠要打制一件精美饰品,都要经过极其繁复的工作。首先,将银币或银锭放入耐火泥烧制成银窝,银窝加热后化成银液,再根据需要将银液注入大小长短小同的银槽让其变冷凝固,将其倒出来放在铁墩上,用铁锤打成银片或银条,才开始造型。造型有扯丝、压型、剪花等。扯丝是根据所需银丝的大小,在扯丝板上的众多孔中选择相当大小的孔,然后将银条的一端穿进扯丝板孔中,用扯丝大铁夹将银条从孔中扯出,便成与孔形粗细的银丝。压型是将银片夹在所需印花样式的凸凹两块锡模型问按紧,放在铁墩上,用铁锤在其上锤儿下,银片上便呈现出所需的模型花样。但这种花还是比较粗糙的,要想做得更精细,还需要雕刻。此外,剪花也属于造型的一种,首先将打成的银片剪成各种式样的花纹,再把镊子镊成各种花样。当这一切就绪,就进入雕刻阶段。雕刻时,将银片固定在以松香为主,并适当混合桐油、猪油、细砂熬制而成的松花板上,根据纹样的需要选用各种不同齿的小凿齿(一般有几十把),用雕刻锤在其上敲击就形成各种与小凿齿一样的花纹。雕刻完毕,还要将银片、银花、银丝一一用牛胶粘合起来,粘紧后置于盛有明矾水的铜锅中煮,煮后用铜刷洗净,一件白花花的银饰就活脱脱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苗族银匠倾尽心血来打造的每一件饰品,用精美绝伦来形容亦不为过。它不仅展现了苗族银匠的精湛工艺,也折射了苗族妇女智慧的心灵、脱俗的审美,乃至整个苗族对自己历史的尊崇都一一地在银饰里再现。苗族银饰所透视出的文化内涵,对人类学、美学等学术领域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