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对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定位的认识

[摘要]对建设与创新“和而不同”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促进文化成果共享的同时,有效地体现公益性文化在人文关怀上的核心价值。使其成为孕育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土壤。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剂问题的几点认识。[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新型城市化合法权益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城市化建设步

[摘 要]对建设与创新“和而不同”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促进文化成果共享的同时,有效地体现公益性文化在人文关怀上的核心价值。使其成为孕育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土壤。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剂问题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新型城市化 合法权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城市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新型城市化”这个词几年前就在广州市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以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为例,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落实与贯彻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各项任务,创新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是关系到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关键、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应如何在新一轮的改革攻坚战中,为广州市广大人民群众有效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合法权益谈几点认识。

一、进一步明确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涵及其服务对象

众所周知,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知精神,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及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等具体要求,均明确指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人民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是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

二、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2012年市委市政府组织了16个调研课题小组,从市内到市外,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到民生,围绕“目标、问题、对策”的要求,广泛开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及六个实施意见。其中《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引领工程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打造“国际商贸中心”、 “文化创意之都”、“国际重大活动举办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四个主攻方向,作为今后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听起来确是一幅令人垂涎的蓝图。然而,以名城为标准,却忽略了世界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培育,未能作为一个着力点,成为今后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这绝对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首先是人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是能否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一项国策。推进城市化发展,除原市民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之外,外来就业人员(以下统称“新市民”)能否逐步地、自觉与不自觉地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入到城市化中的新市民,在新文化没有形成前与原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产生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这些冲突在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必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这种冲突不仅会发生在新市民自身,也会发生在新市民和原市民之间,以致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必要增强其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促进文化成果共享的同时,有效地体现公益性文化在人文关怀上的核心价值。使其成为孕育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土壤。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剂。

三、创新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培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在有效对接

毫无疑问,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然而,当中国社会走进21世纪以来,当我们在向城市化进军的今天,文化孤岛、文化迷失、文化冲突、文化空白等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各类书报、刊物及媒体新闻当中。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明显,对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已经构成潜在的威胁。近十年来,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十七大提出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及十八大强调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足以说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战胜当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城市化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互联网普及化,广州市的各级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本来就站立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排头兵,应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胸怀、更积极的姿态,为建设与创新“和而不同”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研究新的理念、新的经验、新的做法来增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走在新一轮改革攻坚战的前列。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问题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问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的一个命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主体都在发生快速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如不能通过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管理和操作标准化对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继续任由主观意志、手中权力、强力推行行政的模式存在,建设真正服务型政府则成为一句空话。另外,标准化还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机制。没有标准化则谈不上均等化。目前,城市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主要的还是以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或民俗文化馆]、文化站)为基础。是一个不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十余年来,由于政绩风、评奖风、达标风等等功利主义作风盛行,公益性文化事业也免不了见风使舵地卷入了利益集团的旋窝里,为了配合商业利益集团圈地,可以拆掉一座建成不到十年的文化大楼;为了拿一个国家级奖项,可以动用几乎一个县级文化馆全年的文化活动经费,在全国范围请专家、学者来培训、指导,打点各路评委;为了文化场地评比达标,可以弄虚作假,指鹿为马般地将非文化场地纳入评比范围;为了配合开发商的商业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公配文化用地的接收时间,甚至冠以所谓的“共建”美誉,变相放弃公配文化用地----等等,已经不是少见多怪的现象。公益性文化服务常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规划上、会议上、实施意见上的情况,令人深深感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确是任重而道远。如何走出这个制约瓶颈,是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极待解决的问题。

(三)公共文化服务要进行立法

据有关资料报道,按照常住人口的口径汇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270.08万人,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有794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长19.76%,常住的非广州户籍人口(即外来人口)有476万人,占广州常住人口40%。在这476万外来人口中,有92%的人正处在15—64岁的劳动年龄区间。大量正值青壮年的外来人口进入,既为广州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技术力量,但外来人口的迅速增加已构成对城市管理者的严峻考验与挑战。面对如此庞大的服务对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与之对接,如何发挥其职能作用,直接关系到当今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就如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针对已有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提出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等;二是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其实党和政府多年来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理念、路径、方式、要求”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方向及具体措施。红头文件一个接一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已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提供了客观基础。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共同事业,如无法律上的支持,再好的“理念、路径、方式、要求”都无济于事。在最近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立法的条件已经成熟。并认为对公共文化服务立法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基本任务,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让人民群众能够依法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此外,将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归纳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二是覆盖全社会各阶层不同类型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三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标准化、均等化免费或优惠的文化服务。事实上,我国至今还没有对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基本法律,这是制约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度发展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国公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我认为,广州市要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应该有更清晰明确的定位。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上,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一是在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工作上先行一步,首先上升到法律层面来执行;二是公开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预算;三是确定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项目前要召开公众听证会;四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有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五是严格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从业人员的进入,确保其编制人员指标不能随意挪用。在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的同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施。

21世纪的广州,面临着城市发展的世纪命题,相信市委市政府在新型城市化发展探索的道路上,一定能为构建广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找到准确的定位。并与其他四个主攻方向一样,成为主要着力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文公共发〔2013〕3号.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2013年;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

[3].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

[4].广州市统计局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

[5].广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引领工程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2012年;

[6].高福安,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现代传播,2011年,第六期。

作者简介:林劼源(1975-),男,现任职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对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定位的认识

[摘要]对建设与创新“和而不同”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促进文化成果共享的同时,有效地体现公益性文化在人文关怀上的核心价值。使其成为孕育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土壤。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剂问题的几点认识。[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新型城市化合法权益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城市化建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