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中国民族民间舞个性与共性并存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年15期[摘 要]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孕育出瑰丽多姿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从自娱自乐的民间表演、到华丽的舞台表演,再到规范的课堂教学,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各个方面的粉饰和升华。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之间相似的部分得到或强化或淡化的变动,在当下讲究资源共享、民族大融合的社会,如何保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3年15期

[摘  要]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孕育出瑰丽多姿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从自娱自乐的民间表演、到华丽的舞台表演,再到规范的课堂教学,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各个方面的粉饰和升华。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之间相似的部分得到或强化或淡化的变动,在当下讲究资源共享、民族大融合的社会,如何保持和彰显鲜明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将成为亟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藏蒙舞蹈特征  民族民间舞艺术个性与共性  舞蹈教学

在我国广袤雄丽的疆土上,因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同繁花般灿烂绽放了上千年。在这长期的文化沉淀、社会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瑰丽多姿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并从初见规模,到广泛流传于本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区域内,逐步形成民间舞蹈教学与表演体系。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459万。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元明称“西蕃”,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清代称“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民主改革结束了这里的封建农奴制度。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从1950年至1965年,先后建立起12个藏族自治州、县。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而在当前的舞蹈教学与表演中,稍有疏忽往往就能够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本文就曾在某些文艺表演中看到过一些舞蹈出现“穿错衫”的现象:明明旋律节奏属于藏族音乐,或者是歌词明明体现的是藏族文化,却配以蒙古族的柔臂和马步,让人哭笑不得。虽然这种情况以发生在业余团体的表演见多,不过一些专业表演团体也会闹出乱套动作、混淆风格的笑话,这不由得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在当下讲究资源共享、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究竟应该是同化还是该彰显鲜明本民族的艺术特色特征?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一、藏蒙文化和艺术存在共性

在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因居住地域临近、互相来往交流频繁、民族迁徙等情况,也曾发生过文化互相影响、融合或同化的现象,形成不同民族中彼此相似的艺术特征,或者是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例如维族和哈萨克族同样保持着挺拔高傲的舞蹈姿态;黎族、苗族、彝族的舞蹈中都有跳颠的脚下动律;满族的“萨满舞”和汉族的“傩舞”同样是佩带着慎人面具的舞蹈;以及风格截然不同的蒙族和藏族在音乐舞蹈艺术上也或多或少有着一些相似的艺术元素。

藏、蒙是我国两大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部高原和北部草原地区,在我国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如青海)还存在两个民族共同居住的现象,它们都是以游牧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它们的舞蹈和音乐既有独树一帜、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色彩,又因其地理位置的临近存在共同性。

例如随着时代发展,蒙藏的民俗音乐受到当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开始以民族流行音乐的姿态萦绕在我们耳边。如我们熟悉的凤凰传奇、刀郎、降央卓玛等少数民族歌手,便掀起了一股民族流行音乐大潮,这以极强的音乐节奏感、动感十足的舞蹈律动震撼着我们的听觉、刺激着我们的视觉,不知不觉将两个民族本身有些相似的节奏特点、音乐律动同化了。

二、藏蒙民间舞蹈的个性有明确界限

如文章开头所说,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在长期的民族文化发展沉淀中孕育而成的,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也已形成体系,对风格、形态、动律、姿态、动作都进行了规范和相应的舞种限制。一旦超出了界限,就会出现不伦不类的状况,甚至误导观众。

藏、蒙两大民族的民舞教学是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表现形式、类别,因此将这两族舞蹈的体态、基本动作、呼吸作一次比较,以此明确在舞蹈教学中需要注意区分的地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一)体态

所有民族舞蹈教学的都是从体态学起,藏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在体态的把握上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必须要求学生在站定准备的那一刻就马上进入状态,准确把握两者的特征:

藏族舞蹈的体态受到当地自然环境、民族性格和服饰特点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行进时常常背负沉重的物品,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因此有上身松弛并向前倾,讲究坐胯懈肋的体态特征,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

蒙族舞蹈的体态则截然相反,要求上身稍微后倾,感觉后脑勺像枕在枕头上,视线开阔。蒙族舞这种后靠的体态、横抻的动态与“马背民族”的彪悍性格息息相关,也与蒙古人身处辽阔的大草原的英雄历史有分不开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民族的舞蹈体态都有着要求后背拔直、向头顶延伸的审美要求,体现豪迈矫健的体魄、以及坦荡奔放、悠扬舒展的特点,这是体态审美中的共性。不同的是藏族舞蹈更侧重连绵的起伏感,蒙古族舞蹈则表现强悍、勇往直前的性格特点多一些,而对于性格、形象的个性塑造,便需要通过训练呼吸方式来达到培养气质的目的。

(二)基本动作

“一边顺”是藏族舞蹈最大的体态特点,而肢体上最大的特色表现在脚下动作的丰富,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动律上普遍以“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等为特色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而自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人受其民族生存环境影响,腿部和脚部动作比藏族较少,上身动作居多,以双肩的不同动作表现牧民骑在马上的各种动态,用双肩的绕大八字和上身的各种舞姿形态模拟雄鹰展翅、大雁高飞等优美形象。蒙古族舞蹈除了鹰舞、雁舞、马刀舞之外,还具有生活气息浓郁的劳动舞蹈,如挤奶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

(三)呼吸

藏族舞蹈和蒙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各具特点,进一步体现鲜明的游牧民族的性格特征的部分则是二者的动律及风格特征。对于动律风格特征的把握必须要通过呼吸来展示气质,达到塑造性格、塑造形象的目的。

呼吸练习是藏族和蒙族舞蹈训练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掌握了以韵律带动膝关节的发力,进而延伸到身体各个部分,才能准确把握舞蹈律动,使舞蹈动作更显张力和质感,让表演更加到位,因此也是把握舞蹈韵律的关键。藏、蒙两个民族的舞蹈因其动律各有特点,呼吸的韵律也有所不同。

长期生活在高原牧区上的藏族,受自然环境和劳动生产习惯的影响,呼吸带有压抑感和负重感。韵律缓慢拉长、呼吸到头,形成慢起慢落的韵律特点。以谐(弦子)为代表,音乐为悠扬动听的曲调,舞蹈以屈伸为动律,表演时要求膝盖要有控制的屈伸,松驰优美、延绵流畅,因此呼吸时要保持平稳连贯,表现一种动人的优美感。

与藏族重拍向上的节奏特征不同,蒙族舞蹈在重拍上以慢拉抻见多,可以表现出人物粗犷豪迈,稳重端庄的形象以及蒙古大草原的辽阔无垠之感。呼吸由始至终贯穿在蒙族舞蹈的训练中,尤其是步伐及肩部、手部、臂部的动作,在空拍和弱拍上的快吸,以流畅自如的气息,体现动作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显出力度和韵味。

结语

个性是每一个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民族属性和文化色彩,它包括服饰、饮食、生活、习俗、艺术、语言等内容,受地域、气候、历史等环境因素和自身社会发展、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是这个民族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但是在相近的同一片区域,在基本相似的大环境中,民族个性的界限往往会不那么清晰了,文化融合、交流使得新的、具有共性的文化艺术得以形成,具有普遍性。

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先进发达的当代,资讯传播迅速流畅,获得艺术信息的渠道方便快捷,维护文化产权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对舞蹈艺术的表演、创作上的规范还不够细致到位,就容易出现乱套动作、混淆风格的问题,直接误导了观众对民间舞蹈艺术的欣赏,造成错误的印象。

因此,在对待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个性与共性的问题上,舞蹈创作、表演者首先应该对该民族舞蹈的风格动律、动作韵味有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住舞蹈所具备的个性,在反映本民族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以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共性中绽放独特的个性和色彩,让民族民间舞蹈的百花一直在中国艺术的舞台上绚丽夺目地绽放下去!

参考文献:

罗斌.舞蹈鉴赏(公共艺术与人文素养丛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作者简介:

周杰(1979—)男,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专业,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中国民族民间舞个性与共性并存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年15期[摘 要]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孕育出瑰丽多姿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从自娱自乐的民间表演、到华丽的舞台表演,再到规范的课堂教学,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各个方面的粉饰和升华。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之间相似的部分得到或强化或淡化的变动,在当下讲究资源共享、民族大融合的社会,如何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