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质文化奇石博物馆-烟台栖霞赏奇石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周霞
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玉,从极其遥远的年代开始,就走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帝王以玉祭天地四方,因其神圣而高贵。君子以玉自比、自省、自励,因其温润而坚韧,灵透而纯洁,如同人之仁、义、礼、智、信。凡从玉的汉字,关涉玉的词语,都蕴含着珍贵与高尚。长久以来,在中国人心中,玉已被赋予了人格化、道德化的意义。
中国人雕琢了玉。玉,也雕琢了中国人。
中国最早的玉器发现于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那些就地取材、造型简概、工艺原始、风格朴野的原始玉器,已涉及神话、宗教、巫术这神奇领域,代表着神权王权。直至后来玉器滥觞,礼乐圣坛不可无玉;血缘亲疏关系和等级高下不可无玉;祭祀神灵和族长制度亦不可无玉。青铜器为礼器主体的祭祀仪式中,玉礼器却始终居于礼制的高端。在“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中,“辨其名物,与其用事”,各自有专用的玉器。
《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苍璧”、“青圭”、“赤璋”、“白琥”、“玄璜”都是玉制礼器,为祭祀所用。而自战国以至秦,更有“和氏璧”和“传国玺”的传说。在道家的理念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界及个人的合一,寻求万物的永生。玉则是阴阳二气中阳气之精,其中包含着整个壮丽的大自然,表现着天地万物的优美。那些自称受天之命统治国家的帝王就常把玉作为镇国神器,用来祭祀天地四方并神灵先祖。秦始皇用“和氏璧”作成的“传国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帝王贵族厚葬之风的盛行,是因为人们期盼在死后的世界也享受荣华富贵,离不了这玉石玉器。例如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的战国谷纹青玉璧、玉圭、玉角嵩。王孙贵族陪葬所用之琪、冶、玉塞和玉衣等亦正取道家之同天共地、与世常存之意。
战国谷纹青玉璧、玉圭、玉觽是秦始皇祭祀齐神阳主时所用的礼器。按古代礼制,祭祀用过的玉器要就地埋藏,被称为“新瘞玉”。1976年出土于烟台市芝罘岛阳主庙遗址的玉器为青玉质,共4件,玉璧1件、玉圭1件、玉觽2件。玉璧,直径15.5厘米,厚0.45厘米。色泽莹润,璧两面皆以蒲纹为地,线刻谷纹,璧缘刻弦纹。玉圭,长9.3厘米,宽2.3厘米,厚0.5厘米。素面无纹,有玻璃光泽。两件玉觽,素面无纹,有玻璃光泽。但尺寸、形态略有差异,一长12厘米,宽1.66厘米,厚0.5厘米。一长11厘米,宽1.52厘米,厚0.5厘米。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在这里,以玉石温润的色泽来象征仁爱谦和;内外的一致代表了信实正直;而敲击时发出的清脆舒畅的乐音,则是睿智深沉反应;坚韧的质地,象征岿然不屈;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廉直美德。古人对玉的定义比较广泛,凡是具备色泽、硬度、声音、纹理、质地等一定条件的美石皆可为“玉”。因此在古代,水晶、玛瑙也被视为玉的一种。
烟台市博物馆还藏有一枚战国紫水晶珠,是本馆所藏最小巧的一件,长不过五毫米,两端钻孔。可以看Ⅲ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打磨、琢制技术。
在某种程度上,玉是我国古代社会安定、繁荣、和谐、幸福的物化和象征。在汉代工匠们用玉石雕刻翁仲像,佩于身上,驱邪恶保平安。翁仲,姓阮,名翁仲,安南人。因身体伟健,武艺高强,被秦始皇委派守卫临洮。他死后,秦始皇在成阳官司马门处为其塑一铜像。后人认为翁仲有驱除邪恶之神力,便用玉琢成其形,佩于身上,驱邪保平安。汉代玉翁仲为青年武士形象,以简练有力的刀法切削出人形,这种加工方法俗称“汉八刀”,为后人所称赏。烟台市博物馆藏有两件汉琉璃翁仲一高3.2厘米,最宽处0.9厘米,厚0.5厘米;一高2.5厘米,最宽处0.8厘米,厚0.5厘米,半透明,莹绿色,铅玻璃。
唐宋以后,琢玉、用玉观念的世俗化、艺术化,玉器文化与民间百姓结合紧密,题材造型大量反映世俗生活和自然景物,造型显得比较活泼。元、明玉雕以造型粗犷浑厚,雕工刚劲有力而著称。烟台博物馆藏有一件青玉童子牧牛便是明代玉雕的代表作,它注重外形而不追求细部,刀法利落醒目,线条棱角分明,整体呈现出一种拙朴的气质,将童子的活泼与牧牛的憨态刻画得恰到好处,充满了士人君子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
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玉,并赋予“德”的内涵,除了这仁、义、智、勇、洁“五德”之说,还有九德、十一德的说法。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这种“君子如玉”的观念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封建社会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宁为玉碎”的封建士大夫的爱国民族气节,“润泽以温”的泽天下的无私奉献品德,而儒家更是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
清水晶瑞兽钮法若真对印,为无色透明水晶质地,晶莹剔透,略有绵绺,印身长方。一方高12.2厘米,边长4.4厘米。顶端雕独角瑞兽,即角端,古代传说中吉祥和公平正义之兽。底部朱文篆书“法若真印”。一方高11.9厘米,边长4.4厘米。顶端雕瑞兽无角,或其雌者。底部白文篆书“黄山逸史”。两方印章的兽钮均呈立姿,作回首顾盼状,惟妙惟肖,刀法细腻。印宗秦汉,以琢工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莽古拙。水晶硬度为莫氏7,远高于寿山、青田等印章石材,治印难度大,非高手不能为,对印尤属难得。法若真善作山水画,汪洋恣肆,变幻神奇,别有风骨。书法宗魏晋“钟王”,行书雄秀,“有鸾停鹤峙之势”,草书巨幅大笔,气势恢弘。此两方水晶印章,一方是法若真名章,一方镌其雅号,一朱一白,常钤盖于他的书画作品,益增作品美感。
“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诚如清乾隆皇帝说言,书画固然美丽,历经了岁月沧桑依旧会磨灭消散;重器虽然牢固,千秋万载之后也难免破败损毁。乾隆皇帝爱玉成痴,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乾隆骊龙护珠白玉瓶,就是乾隆帝爱玉、藏玉的见证。
清乾隆骊龙护珠白玉瓶玉质温润,刀工圆熟,造型生动,寓意深刻,深得乾隆喜爱。玉瓶高34.4厘米,口最大径6.3厘米,底最大径9.8厘米。采用青白仔玉,背部有赭黄色皮壳一道。直口方唇,长颈,瓶腹扁圆,高圈足。颈部透雕一蟠龙,龙爪前伸,护持宝珠,取“骊龙护珠”典故。腹部阴刻乾隆帝御题楷书七言绝句一首:“捞取和阗盈尺姿,他山石错玉人为。一珠径寸骊龙护,守口如瓶意寓兹。”款书“乾隆御题”。阴刻图章印文“德充符”。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玉质温润,刀工圆熟,造型生动,寓意深刻,深得乾隆喜爱。
此瓶流传经历曲折,令人喟叹。玉瓶原为宫廷之物,故宫档案中有著录,列为流失文物第九十五号。二十世纪初,牟平县东关杨鉴堂在海参崴经商,从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的一名沙俄士兵手中购得。后带回家乡,历经艰险,躲过日寇追索,一直妥为珍藏。1972年7月,其子杨景泰经牟平县侨联捐给烟台市博物馆。
清乾隆白玉熊,高5.1厘米、宽9.5厘米,白玉质地,玉质温润,所雕小熊憨态可掬,刀法流畅简洁,背面阴刻蝇头小楷乾隆御题五言律诗。高5.2厘米,宽6.6厘米,厚2.8厘米。和田籽玉,玉料细腻晶莹、如凝如脂。刀工圆熟,雕一小熊跪坐,略有睡意,憨态可掬,形象生动。玉熊背部阴刻有乾隆帝御题楷书五言律诗一首:“运晴善缘立,吐舌欲舌冄(Fan)舚(tian),本是翠微守,莫言紫褥鬑(lian),珍惟荆客识,祥叶大人占,特达深资处,和九绩学潜。”款书“乾隆御题”,并刻有“乾”、“隆”两方印章,“乾”字为阳刻,“隆”字为阴刻。
清雕花翡翠烟壶,口径1.81厘米,底径最大处1.8厘米,通高6.4厘米,小口,短颈,广肩,扁圆腹,凹底。带粉红色碧玺盖。通体色泽翠绿,质地莹润,配以浅浮雕山石芝兰,刀法圆劲,生机盎然,宛如一幅生动的花卉图,具有浓郁的清代工艺风格。这件翡翠烟壶出自清末爱国学者王懿荣次子王崇烈之墓。王氏祖籍烟台福山,1975年春,福山古现公社南夼李家大队掘开王崇烈之墓,发现了这件珍贵的随葬品。经文物工作者几番努力,终于入藏烟台市博物馆。
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古代玉器,不但有着高超的工艺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
“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作为文物的玉器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是不可复制的,为当今世人所器重。玉器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这些无不是玉器在从某些侧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喜玉爱玉的心理。这也正是人们痴迷玉石的原因。
(责任编辑:马怡运)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在烟台市博物馆里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