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是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调整课程设置,合理设置课程,使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和符合当前社会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需求。
关键词:美术师范生;课程改革;美术教师;美术教育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得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新时期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当今注重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以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新形势下,我国当前的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仍沿用或模仿美术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用培养“艺术家”的模式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教育类课程又称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是指各个学科的师范专业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教学技巧与教学实践等教师职业训练课程。当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包括两类:一是教育理论课,主要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美术教材教法这三门课程;二是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教育理论课程设置不足,且大多是大班教学,课堂效率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教育实践类课程流于形式、课时不足、缺乏指导、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些问题导致了美术师范生难以系统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缺乏过硬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等问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技法类课程和专业理论类课程。高师美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主要存在专业技法类课程开设不全、脱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际、专业理论课程偏少等问题。在专业课程当中,技法实践类课程占了较大比重,并且这些技法类课程专业性过强,脱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而美学、美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等艺术理论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美术师范生缺乏理论素养。
1.专业技法类课程开设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模式大多是仿照美术专业院校,大多为前两年学习素描、水粉、装饰画、三大构成等各种绘画基础课程,到第三年开始选择油画、国画、版画等专业绘画中的一种作为主修的方向。由此看来,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美术师范生似乎更注重“一专”,而不注重“多能”,导致不少美术师范生美术技能残缺,难以胜任当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2.专业理论类课程得不到重视
当前大部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包括老师都不太重视专业理论类课程,重技而轻艺,一方面专业理论类课程的开设严重不足,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学专业的专业理论类课主要是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概论。美术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人文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不仅仅是有高超的美术技艺,所以当下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专业理论类课程开设是远远不足的。另一方面还存在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效率普遍不高、理论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生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等问题。
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根据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我们不得不对高校中美术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完善。为此笔者对师范院校美术课程改革做出了一些思考探索:
(一)扩充教育类课程
教育理论课程除了传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美术教材教法之外,还应开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美术课程与教材分析、美术教育史等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除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之外还应当开设微格教学。教育类课程的扩充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以后的职业是美术教师而非艺术家。
(二)保障教育类课程的实施效率
一方面对于教育理论课要建立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和考试考察制度以保证课堂效率,对于教育实践类课程要保障实习时间加强教师指导、规范见习实习流程,使教育实践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要配置专门研究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引进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还可以邀请中小学的一线美术教师对美术师范生进行指导。
(三)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开齐开足专业技法课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出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按照“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划分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美术学科的学习内容,这四大领域包含了水彩、水粉、国画、书法、雕刻、编织、剪纸、儿童画、纸艺、绳艺、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等。《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了普通高中美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分别为五个系列九大模块,即美术鉴赏、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系列。这五个系列九大模块也基本包含了美术学科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中小学的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美术技法。
根据现行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中小学美术学习内容的规定,开足开齐美术技法课程,从过去的注重一专转向注重多能,加大素描、水粉、速写等绘画基础课的课时比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四大领域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九大模块的教学要求。此外,还应当开发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相关的技法类课程,当前美术师范院校的技法实践类课程存在太过专业、脱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这一类的课程包括基础图案、装饰基础、设计基础、创意绘画、纸艺、绳艺、雕刻、编织、陶艺等。
2.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
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艺术理论素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这里的专业技能是指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法理论,它包括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构成学以及各画种、各美术门类的技法理论,等等。艺术理论素养的提升主要靠学习各种专业理论课程,如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等。这就要求一方面丰富艺术理论类课程,除了传统的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之外,还要开设艺术史、美术鉴赏、艺术与科学、美学等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切实保证这些课程应有的课时量,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师资具有丰富的理论修养和人文素质。
(四)开设人文类公共选修课
美术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人文学科。各个时期各个年代的美术作品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哲学、历史、文学、音乐、宗教等其他人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美术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师范院校应该为美术师范生开设大量人文学科类的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开阔的人文视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是培养美术教师的主阵地,因此美术师范生的培养关系着下一代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只有合理设置师范院校美术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够培养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美术教师,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宏.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问题管窥[J].美与时代, 2016,(01).
[2]李民.自然发展观与有效教学——高师美术教育实习课堂教学问题管窥和策略探究[J]. 学理论, 2011,(04):156-158.
[3]牛洪岩.高师美术专业课程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8).
[4]陶旭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点[J].学术探索, 2012,(01):181-184.
[5]刘洋.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12,(09):93-93.
[6]高妍彦.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马枭,华中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