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五伦五德思辨

章启辉五伦五德源流章启辉摘要:观照历史,传统五伦五德有其自然人类社会整体合观的理论逻辑。了解这一逻辑,对于正确评价传统五伦五德,认知认同现代伦理道德,可资借鉴。关键词:五伦;五德;理论逻辑;历史借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和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传统儒家学说和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章启辉 五伦五德源流

章启辉

摘 要:观照历史,传统五伦五德有其自然人类社会整体合观的理论逻辑。了解这一逻辑,对于正确评价传统五伦五德,认知认同现代伦理道德,可资借鉴。

关键词:五伦;五德;理论逻辑;历史借鉴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和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传统儒家学说和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生活准则和中华文明的基本范式,对于中华民族性格、中华文明特质和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历史,五伦五德有其自然人类社会整体合观的理论逻辑。作为现实,这一理论逻辑对于正确评价传统五伦五德、认知认同现代伦理道德可资借鉴。

一、自然本位

相对自然、人类、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以自然为本位。据天道明人道,以阴阳五行自然秩序立论伦理道德社会秩序,是《周易》《尚书》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也是从《周易》到《白虎通德论》的五伦五德源流的基本原则。《周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尚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礼记·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白虎通德论·三纲六纪》:“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情性》:“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其实质都是,人和社会立法的出发点不是人和社会的社会本质,而是人和社会的自然本质,是自然、人类、社会的同一。

传统五伦五德的阴阳五行说,有其直观、牵强、神秘的理论局限。但是,五伦五德立法原则的自然本位,在思维方式上寻求自然根据,追求自然生存,要求天人合一,是合理的。现代意义的宇宙同一,不名天人合一,而名生态平衡,并直接衍生了生态伦理学,更准确地表达了人和社会的自然本质和要求。由此反思现代人和社会急功近利而招致的生态失衡及其灾害,五伦五德的自然本位,其思维方式是有意义的。

二、人性本位

相对人性与社会性,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性为本位。五伦五德源流基于人性。一方面,五伦源流将人伦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将伦理关系理解为亲亲、贤贤、泛爱众,以亲亲为伦理出发点。《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一方面,五德源流将道德性理解为人的本质属性,或先天,或后天,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先天。如《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法言·修身》:“人之性有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些说明,基于人性与社会性,五伦五德立法依据选择的主要是人性,不是社会性。

人性本位是自然本位的逻辑延伸。这种延伸是伦理道德由天道而人道、客体而主体、外在而内在、他律而自律的必然,也是五伦五德的血缘宗法性、自然情感原则和道德理想主义于人的类本质的追求。其内容的历史局限性,如血缘宗法性,自在义理之内。但是,其从人性的先天或后天诉求社会伦理道德的起源和必然,其贬恶扬善、崇德向善、富于道德理想、追求人性美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当代中国社会的工商功利性,在刺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工程安全、药品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官僚腐败等等问题的骇人听闻。反省这些问题,是伦理拾荒,道德拾荒,更是人性拾荒。

三、社会本位

社会相对个人而言。社会本位指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决定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必须以社会价值为转移。也就是说,最终价值取向不是个人,而是社会。五伦五德始终以社会价值为追求。《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遠人也,怀诸侯也。”《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是一个身、家、国、天下相通一贯的价值系统。在这个价值系统中,个人是出发点,社会是目的,内圣和外王是个体价值实现的不可或缺。因此,儒家的人生建构逻辑是个人、家族、国家,德性修养法则是成己、成人、成物,价值提升原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之中,社会本位精神一以贯之。

社会本位是自然本位、人性本位的逻辑要求。《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一人性界定具有三个理论建树:(1)人性探讨的基本方向是先天与后天,自然与社会;(2)人性的差别不在天性而在习性,不在自然而在社会;(3)人是环境的产物,后天人性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观之历史,推崇个体价值,倡导个性自由,不是传统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主流。比较现代价值观,乏于追求个体价值和个性自由,是传统儒家学说和中国文化的缺陷。但是,当我们指出这一缺陷的同时,却不能也无法因此而否定社会本位价值观的理论价值。毕竟决定人的本质不是人的生物性,而是人的社会性;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更为根本;当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相互依赖已经成为现代及后现代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社会本位价值观与之无疑是契合的。因此,现代中国价值系统建构和认知认同,应当纠正历史偏颇,充分肯定个体价值,张扬个体自由;亦应当承扬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传统优势,全面要求个体权利和义务,制衡个体自由与社会权威,达于个体自由与社会利治、德治、法治同一。

四、伦理道德本位

首先相对法律而言。《周易》屯、蒙、需、讼四卦是六十四卦之第三、四、五、六卦,都是关于人事初生之道。屯卦讲初生艰难,以有为为义;蒙卦讲启蒙教育,以正蒙为义;需卦讲食色人性,以需求为义;讼卦讲争讼诉讼,以无讼为义。蛊、临、观、噬嗑四卦是六十四卦之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卦,都是关于治国安民之道。蛊卦讲整饬蔽乱,以移风易俗、化民成俗为义;临、观二卦讲君临天下,以道德教化、道德示范为义;噬嗑卦讲刑罚惩治,以量罪定刑、法律严明为义。而屯、蒙、需、讼之卦序,蛊、临、观、噬嗑之卦序,都无疑表明:先德治后法治,先教化后刑罚。《尚书》“洪范九畴”论天地大法,之一五行,之二五事(五德行),之三八政(含法治),亦可以佐证。孔子承《周易》《尚书》,确立了儒家学说的基本特征:伦理本位,道德本位,教化本位。《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其次相对功利而言。《周易》第十三、十四卦是同人、大有卦。同人卦讲五湖四海,以大同为义;大有卦讲大德大得,以德者得为义。《周易·序卦传》:“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认为与人和同,必有众归,所以《同人》卦后是《大有》卦。这是《大有》卦的大有之道,主要源自《同人》与《大有》的德业逻辑:《同人》为德,《大有》为业。进德为修业的基础,先立德后立业,立德然后方可立业。《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讲的也是德与业、道德与事功的关系,以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周易·文言》:“利者义之和也。”《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宪问》:“见利思义。”《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孟子·梁惠王上》:“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儒家义利之辨。义利相对,义是社会公利,利是个人私利。因此,儒家的重义轻利是社会功利主义,不是非功利主义,更不是反功利主义。

伦理道德本位是社会本位的逻辑延伸。考察历史,五伦五德的理论和实践,有厚德薄法、重义轻利之偏执;这种偏执,给中国历史文化带来了负面消极的影响。但是,先德治后法治,先教化后刑罚,先立德后立业,先公利后私利,是深度的人性关怀。无讼的人性美好,大德大得的人生满足,先公后私的君子坦荡荡,现代人都是可以体会的,都是有需求的。

五、政治本位

中国学术自先秦诸子百家始,业已形成经世致用学风。《礼记·哀公问》:“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孟子·公孙丑下》:“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代学术的经世致用,无论先秦子学、汉唐经学、魏晋玄学,还是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实质都是经政治之世,致政治之用,有政治之为。这就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以政道为大,以政治为本位。五伦五德亦不例外,以“德治”“仁政”为终极关怀。《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政治本位同样是社会本位的逻辑延伸。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论清初学者:“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事实上,古代学者大多不会超脱政治,更不会超脱他们敏感到的政治大势。这一特征,一则表现为直接跻身仕途,或相,或师,或臣,或吏,学以致用,知行相资,以治世胜;一则表现为侧身学术,专司学问,求道政统治统,以治学胜。梁启超所说的清初学者,更是多有深刻反映中国历史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政治启蒙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逻辑起点。个中原因,是传统政统和治统直接影响民族、个人赖以生存的国家生态和社会生态;是社会、政治、学术的不可分割,学术的社会、政治担当;亦是社会、政治、个人的不可分割,个人的社会、政治担当。顾宪成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称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保障经济利益、实现经济目的的基本手段,是不同利益集团利益抗衡的基本形态。因此为政治而做学问是谋求政治利益的,为学问而做学问是纯粹求真求知的。反映在伦理道德的立法依据上,政治本位会强化伦理道德的政治性主观性,削弱伦理道德的普世性客观性。

总之,传统五伦五德于自然、人性、社会,各有诉求,各有旨归,又起源、内容、价值,自然、人类、社会,個人、家族、国家,三位一体,互为因果,既感性,且理性,既历史,且现实,既民族,且超越,近乎完美地建构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为汉以后的历史所检校,成为历代社会普遍认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考察其中,感叹其中,本文不在内容甄别,而在思维辨析,以为传统五伦五德的立法原则,对于正确评价五伦五德,认知认同现代伦理道德,包括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资借鉴。

(编校:章 敏)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五伦五德思辨

章启辉五伦五德源流章启辉摘要:观照历史,传统五伦五德有其自然人类社会整体合观的理论逻辑。了解这一逻辑,对于正确评价传统五伦五德,认知认同现代伦理道德,可资借鉴。关键词:五伦;五德;理论逻辑;历史借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和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传统儒家学说和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