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省南靖县下版村是“福建土楼”村落中极具特色的村庄,有蔚为壮观的古老的土楼、南靖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百年古刹紫云山寺、南靖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水尾庵,还有建筑独特的刘氏宗庙追继堂;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构成一幅和谐壮观的画卷,应作为省级文化名村加以进一步保护。
[关键词]南靖 土楼 文化名村
南靖县书洋镇下版村,位于福建省南靖县田螺坑自然村(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与塔下村(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首批景观村落)之间的书洋镇下版村,全村有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有3个姓氏(刘.李.黄)305户,总人口1508人。经笔者多方调查、发掘,该村是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村之一,全村通用语言为闽南语、客家语、普通话。这里有壮观的土楼群和最古老的圆形土楼裕昌楼、古刹紫云山寺、地方神庙水尾庵,建筑独特的刘氏宗庙追继堂,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景观构成一幅和谐壮观的画卷。
一、蔚为壮观土楼群
下版村全村大型土楼有43 座,其中圆楼9座,方楼 26 座,400年以上土楼有3座,300年以上土楼有2座。
在上版村和下版村交界处,登上观景台极目远望,只见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小溪从村庄流过,沿溪两岸的平地和山坡上,座落着5圆7方12座土楼,犹如12颗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璀灿明珠,其布局象“丁” 字形(“一”是指:有一串方楼;“I”是指一排的圆楼、方楼组成)。书洋镇镇文化站干部形象作了一副对联:“括号句号省略号,方楼圆楼土楼群”,其精美布局颇为壮观,可称得上福建土楼之最。
下版村土楼群分布在上节和坑口李两个自然村,其中上节6座:裕昌楼、聚源楼、声远楼、涧滨楼、辑兴楼、永安楼,除永安楼建于1967年外,其余5座均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的裕昌楼已经600多年了,上节自然村居民为刘氏家族。
坑口李的住民为李氏家族,村中现存6座土楼:德兴楼、福兴楼、东阳楼、翰兴楼、东进楼、聚源楼。这6座土楼中,2座已有400多年,1座300多年,1座100多年,另外2座建于1967年至1969年,只有30余年的历史。
东进楼和翰兴楼被人们称为“姐妹楼”,因为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两座楼均为圆楼;建造时间都在1967年至1969年;楼的建筑规模差不多,都是3层,高11米。东进楼直径43米,每层32开间,共96间,住20户110人,翰兴楼46米,每层30开间,共90间,住22户228人。
辑兴楼是下版土楼群中建筑时间最早的方形土楼。该楼建1449至年1453年,楼外边长为28米,楼高4层14米,每层有26个房间,共104间,占地1200平方米。大门一个座西向东,设12个梯道,走廊为封闭式,现有刘低家庭7户25人居住楼内。
二、东邪西歪裕昌楼
位于村部中间的裕昌楼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圆形土楼。该楼高五层18.2米,每层54间,总间数269间,占地面积228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358.2平方米,楼内建有祖堂,为土木结构。整座圆楼有五个梯道,为通廊式,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该楼坐西向东,为观音坐莲穴位。
1998年11月6日,裕昌楼被公布为南靖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20日公布为福建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末清初的裕昌楼,圈圈叠起五层近三百间,在书洋乡下版寮的大山里,显得楼外雄伟壮观。但一步人楼里,看那满楼歪歪斜斜的椽、梁、柱,你肯定会感到惊心动魄,腿脚发颤。稍后,当你听了楼里人讲述这梁歪柱斜楼身正的传说,便会品出这有惊无险的歪斜正是裕昌楼的奇妙所在,正是楼主人世代相传故事的精彩。
裕昌楼倚山面溪,风光如画。溪是山溪,细细弯弯,碧水淙淙门前过,悦耳胜似琴声。山很高大,绵绵延延千百里。越上峰颠,放眼南靖、永定、平和三县界,便会顿感心旷神怡。这大山,自古会是幽幽老林,偏僻边远,少有兵荒马乱,便成了山里人安居乐业的一方“世外桃源”。然而,山深林密,有虎豹豺狼横行便是常事。他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便和同在山间蛰居的罗、张、唐、范等姓人家,共商合建高楼聚居,以防野兽、防盗贼,并取了寓意富裕昌盛的楼名,祈望子孙兴旺发达。
三、百年古刹紫云山寺
紫云山寺又名“石壁庵”,位于下版西部约五千米远的紫云山上的密林峭壁中,故名。始建于明代,寺庙占地面积117.4平方米,坐西向东。
沿着古道石阶往上攀登,大约十几分钟,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刹——紫云山寺。
走进寺院,大门两旁有两副对联:“千载威名崇礼典,万年宗社属神灵”,“紫竹熏风开觉路,云山甘露渡迷津”。
进入大殿,只见雕梁画栋,古香古色,金碧辉煌。寺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悬山顶,屋脊饰二龙戏珠、梁架间施头拱。正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还有关圣帝君、吕洞宾等神像。大殿上下厅各有一副对联,上厅“甘露流思四维上下虚空总人一乘净戒,化诚拥法无妨百千万弘三教宗风”。下厅:“紫竹林中观自在广度众生随善,云山寺里现如来点破凡民众和”。在宫殿左右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还有许多仿照各地名胜的龙狮鱼犬等石雕木刻,形态各异,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两廊卷棚式内顶,门楼郑棚顶前步廊。左悬鼓,左悬钟。铸钟铭文:“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板寮紫云山募缘道……。康熙辛酉年正月初十,十方同立”等。
现为南靖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4月,依法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四、名扬百里水尾庵
水尾庵位于下版村社尾的出水口处。由“镇显宫”“圣母娘庵”“保安堂”三座庵堂组成。
“镇显宫”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1928年、1989年重修,占地面积143.5平方米,坐北向南偏东。庙地较高,左设梯道登达,背山面水,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脊顶。门窗透雕狮凤、花卉纹饰。
圣母娘庵明代始建,清光绪年间(1875-1905年)重修。占地面积109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脊饰二龙戏珠,堂中四木柱,顶部正中施八角藻井,栋梁间施半拱,木构件透空雕饰,墙眉为琉璃菱花方窗,门用四椤木棂,花鸟彩画,两边花卉,人物故事居中,具有清代风格。
保安堂清乾隆(1736-1795年)始建,民国时期、1985年重修。面积136.7平方米,坐北向南偏东,单檐硬山顶。半拱明间四攒,两廊卷棚式,雕饰构件。
现为南靖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石龙旗杆追继堂
下版村既是侨乡,又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他们与海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居住在下版村的刘氏属“彭城”派。据版寮刘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元朝惠宗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从江西瑞金迁往福建永定,明宣德年间,刘姓第一百三十一世万七郎,由永定县南门桂竹巷迁入南靖县书洋版寮,万七郎就是版寮开基的一世祖。
下版刘氏一世到六世在千坪头建造一座宗祠远锡堂。
公元1725年,万七郎长子孟七郎传下季六郎、季七郎、季八郎,他们合建版寮刘氏宗祠追继堂,总面积2500平方米,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同治二年(1863年)、1923年重修。堂占地面积246平方米,坐北向南,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梁架间施半拱驼峰,透雕狮、凤、花卉。祠前竖立清乾隆庚辰(1760年)、嘉庆二年(1797年)、二十年(1815年)、同治年间石旗杆共6根。刘氏家族的人在加官进爵后都会在堂前树一座石龙旗杆,以示彰显。旗杆为古头打造,上有盘龙雕刻,十分有特色。
刘氏追继堂建造后,原居住在版寮八大姓的唐、江、罗、张、花五大姓迁居外地,至今留下刘、李、黄三姓。全村人口1508多人,其中,刘姓占下版村人口的80%以上,主要居住在白沙岭、李和村、和树脚等自然村。
追继堂面向平和县牛粪岭尖峰岽,称为笔架峰,象征着子孙后代人才辈出。门口有一口泮池,下连两口养鱼塘,共3口池塘,象征着鲤鱼得水跳龙门。宗祠后山是版寮水尾风水林,风景优美。
追继堂周山自东北向西南如猛虎下山之雄姿,为卧虎形。祠堂前面有3对石笔(左右两边各3支)。
清嘉庆年间,版寮一带瘟疫、匪患交加,有不少刘氏子孙背井离乡,往海外谋生,他们定居在泰国、缅甸等地,从第九世到第十五世,共有109人迁徙台湾,分别居住在台北、嘉义、台中、彰化、苗栗、宜兰、南投等地。
版寮刘氏的昭穆是“万孟念仲季,世文宗汉源,益乘奕鼎光,兴进让朝兰,联发荣隆传,长玉成裕常”。
追继堂现为南靖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六、异彩纷呈汉剧团
下版汉剧团(业余)是漳州市唯一民间剧团,是闽南四平戏演变过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用闽南语系方言演唱的芗剧、潮剧深受欢迎,漳州四平戏因唱白用“中州官话”,不易为群众所接受,加上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无人,从此走向衰落;到了三、四十年代,四平戏只好与汉剧搭班演出,俗称“半瞑反”上半夜演四平戏,下半夜演汉剧;之后,四平戏便逐渐走向消亡,不少艺人改唱汉剧或改演木偶戏;四十年代末,四平戏的职业班社全部解散。现仅存用于民间婚丧喜庆演奏的“四平锣鼓”队,仍活跃于各地城镇和农村。
综上述资料表明,南靖县下版村是“福建土楼”村落中很具特色的村庄,应作为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进一步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黄汉民.福建传统民居.鹭江出版社,1994年;
[2]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南靖县文体局,南靖县申遗办.南靖县文物大观.南靖县文体局,南靖县申遗办,2007年。
作者简介:庄文国(1961-),男,大学,中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专业,现任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文化站站长。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南靖县下版村历史文化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