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思想的意象 徐澎摄影艺术作品选 报业 黑龙江日报
陈晨
古代送别图中壮丽瑰奇的自然风光正是画家心理情感的外化和折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中国绘画史上,目前追溯到最早的送别图是北宋李公麟的《阳关图》。此图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作,根据诗中送别地为“临皋”,所取“送别”景象大致会为陆路送行。而送别图的创作发展“到了南宋,一个明显的送别图的模式已经成型,而为后代的画家所遵循”。
而存世最早且形成送别图范例的是12世纪晚期佚名画家的《送海东上人归国图》,画中浩瀚江面已扬帆起航的行舟,送者與被送者作揖拜别,另有饯别小亭,所描绘的“送别”景象基本上构成了后世送别图的模式要素。这类送别图以最直观的画面,再现离别时的具体场面,简单明了,观画者不需要任何解释与说明,便可判断是否为送别图,如元代李升的《澱山送别图》、 明代陶成的《云中送别图》,戴进的《金台别意图》、唐寅的《金阊别意图》等。其中比较著名的当是明代沈周所作的《京江送别图》、《虎丘送客图》等。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京江送别图》是沈周为吴伟业的高祖吴惟谦官叙州府太守时所作。据《吴梅村先生集》考,此图成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时年六十五岁。京江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古时亦称“京口”。围绕京口送别的诗歌、画作很多,可见此地是一个常见的送别地点。
《京江送别图》画面中大江空阔,远岫丛林,近处有陂陀、板桥、红桃、杨柳,岸边人物拜揖作送别状。该图画风学董巨而又有自我,是沈氏晚年山水画代表作。卷引首有王时敏题“名迹贻徽”隶书,有沈周自题跋文,阐述了绘此图的因由,还有明代祝允明所写《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文林所题《送吴叙州之任序》及沈周、陈琦、吴瑄、张习、都睦、朱存理等题跋。图中所绘为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的情景。根据记载,吴愈是沈周的好友,是文征明的岳丈, 其赴任的叙州在当时可以说属于边远蛮荒之地。图中主人公乘舟而立,渐渐远去,众人在岸边长揖作别。江南此时正有杨柳青葱、桃花烂漫的大好春光。图中山峰峥嵘逶迤,层峦叠翠;江面宽阔平静,远望无边无际;近岸杨柳垂丝,更为友人惜别平添不舍之情。
京江积淀了送别文化的底蕴,给山水画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了深厚的背景内容。除了《京江送别图》之外,沈周还有一幅《京口送别图》现存上海博物馆。此图为沈周71岁时所作,也是沈周晚年山水画代表作品,这幅画记载了他在京口送别好友吴宽的情景。
弘治十年(1497年),沈周送吴宽北上至京口,绘此图来作别。根据画卷上的题诗,画面表现的是舟泊吕城(今江苏丹阳附近)的情景。此图江面宽阔,夹岸有长堤横亘,近景岸上绘有楼阁杂树,泊舟岸边,舱内有数人,应在依依话别。图画中的杨柳、江水、长亭等是从盛唐到宋代左迁、乡愁、出任、远游、征戍等诗歌内容和意象的不断叠加,积淀成为一种极富审美内涵和审美意蕴的审美文化。因此,杨柳、长亭、古道、芳草、江水、离歌、灞桥、南浦等也成为送别的象征和审美意象。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虎丘送客图》作于1480年,是沈周绘画生涯中成熟阶段创作的,整体画面是典型的“粗沈”风格。据文献记载,“高五尺阔一尺三寸,浅设色,写虎丘景山石用披皴圆润如纯棉纯仿北苑法,双松交荫剑池喷雪,红亭翠阁间酒罍茗具,一人箕踞抚琴得流水高山之趣,翁诗款题本身,匏庵题在画斗。”整体布势采用了沈周常用的山水画布局程式,分上中下三段,下段为近景树石;中段为高山大岭,并有瀑布飞倾而下;上段部分以题诗、题跋。笔墨粗细相间,以中锋粗笔勾皴坡石,粗健劲利,取自董巨繁密的山石解索皴和苔点,树木勾点也多用王蒙之法,柔中有刚,弯曲有度的线条显出江南独特的土质特征。无论构图、笔墨都浑然一体,生动有致。
依据传统送别图的模式来看,《虎丘送客图》画面并未直观陈述“送别”场面,观画者只能从题识上辨识此图具有“送别”意味。据史料记载,此次“送别”雅集活动在虎丘剑池,是沈周为山东治水三载、回乡省亲后又即将赴新任的徐君仲山所作,题诗第一句“虎丘送客地,设饯五台杪”就已明确交待了此幅画的“送别”目的以及“饯别”之地,“因携酒饯别虎丘”,沈周欣然作画。沈周假借画中箕踞抚琴的朱衣官人得“流水高山”之趣,来赞许徐仲山“德朴文思巧”,并称赞其在任时“导泉有鲁役,汶泗探历杳。上下务通流,百雍成电扫”。
《虎丘送别图》取材巧妙,不画虎丘“送别”的具体情景,但是“送别”之意跃然画面。通过对题跋的释读,颂扬友人政事的图像才得到完整的画面呈现。此类送别图脱离了传统的“江岸送别”模式,不以再现“送别”场景表达情感,构思巧妙,不落入窠臼,却能更加显示出作画者的“别”具深情。
沈周作为吴门画家之首,他创作的“送别”题材的山水画,对吴地诸多画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文征明作于1509年的《剑浦春云图》(天津博物馆藏),画中只借助云山隐喻朱应登的人格形象;唐寅的《垂虹送别图》(故宫博物院藏)画卷上只有水岸交接的浩瀚江面水景。而胡宗仁《送张隆甫归武夷山图轴》(南京博物院藏)、文伯仁的《山村送客图》(上海博物馆藏)、尤求《吹笛送客图》、谢时臣《雅饯图》等都更像是一幅富有意境山水画。这种改变,不再拘泥于“江岸水景”,不以再现“送别场景”的送别图或借助题画诗文、或以“事”为送别,既表文人趣味,又让受画者感受到赠画者的真实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