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我国雕版印染的源头:温州蓝夹缬

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所谓的“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用专业术语来说,夹缬是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蓝夹缬是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夹缬的遗存,是传统蓝花布的一种,自明清后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在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

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所谓的“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用专业术语来说,夹缬是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蓝夹缬是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夹缬的遗存,是传统蓝花布的一种,自明清后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在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

“夹缬”本指古代朝廷中染制出图案花样的丝织品,后流传民间,在棉织品上染制,也称“夹缬”。古时,人们在木板的两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两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就叫作“夹缬”。我国浙南地区以蓝草汁为染料,在丝或棉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的,我们就称为“蓝夹缬”。

蓝夹缬是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体现,几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蓝夹缬起源秦汉,唐代是赠送外国的国礼

蓝夹缬技艺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据《永嘉县志·风土》记载:陆地则种豆芋、麻、枲、木棉之属,女红罕事事剪锈,惟勤纺织,虽女孩老媪未当废织,纺织如此,印染也然。

这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艺,一直在浙闽交界一代一代传承着。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夹缬在浙南地区又称“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百子被”、“雕花被”和“状元被”等,夹缬图案蓝底白花,色彩调和、对比强烈,多用于新婚被面、门帘床沿、头巾服饰等。结实耐用的蓝夹缬被面,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往往伴随夫妇俩几十年,甚或一辈子,直到20世纪70年代,蓝夹缬才逐渐退出日常生活范畴。

温州蓝夹缬的制作工艺

温州至今完整保存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

温州蓝夹缬制作工艺主要有织布、雕版、制靛、印染四个步骤。其中包括纺纱、上浆、织成;贴粉本、刻纹样、通水路、拓回粉本;浸泡、打花、过筛、沉淀;染液发酵、坯布装版、下缸上色、漂洗晾晒等。

雕版工艺是蓝夹缬区别于其它印染工艺的本质所在,雕版艺师的传承决定着蓝夹缬技艺的延续。温州各地区的蓝夹缬染坊所使用的雕版,全部由瑞安市(县级市)的两大雕版世家制做供给。

靛青是蓝夹缬的印制染液,温州历史上的种靛区有乐清中雁山麓、文成玉壶、平阳腾蛟等,其中乐清中雁山麓的十几个村落如赤水垟、黄檀硐等,所出靛青质优量多,有“靛青村”之称,至今尚有40多位老靛农每年坚持种靛、打靛,其传承多为父子相传,多在四、五代以上。《通志温郡蓝靛》载“红花靛青二种,颇利于民,实其地之专产,又言蓝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染碧、槐蓝染青三蓝皆可为靛。”农历六月中旬前后靛青叶生成熟,呈黄绿色,杆高一米左右,以手指碾碎液汁变青,此时可摘割,再隔二三月,可第二次摘割,蓝叶之内含有靛质,浸于水中使之发酵,则靛蓝可以炼制,浸渍可用陶缸或砖池,浸泡时间80-100小时(根据气温而定)发酵完毕后,将残叶捞去,浸出之液呈黄绿色,同时用碱剂石灰按10%比率加入搅拌使之氧化,可使靛蓝沉淀而成,靛蓝沉淀后去掉上部的水,再进行过滤,靛蓝膏制成,然后在恒温室内保存,并在靛蓝膏中保持足够的水份,用时加入发酵剂及发酵培养剂即成为植物染料靛蓝用于染缬。

蓝夹缬曾是温州地区的日用被面,印制蓝夹缬的染坊遍布温州城区。蓝夹缬是浙南民间的婚嫁必备被面,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洞房里最重要的摆设之一。其中乐清蓝夹缬技艺和温州蓝夹缬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我国雕版印染的源头:温州蓝夹缬

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所谓的“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用专业术语来说,夹缬是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蓝夹缬是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夹缬的遗存,是传统蓝花布的一种,自明清后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在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