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书画印泥漫谈

书画印泥浅谈彭淼淼 武望婷[摘要]文章基于书画鉴定的角度,对印泥的起源、演变和制作工艺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梳理印泥的发展历程,探寻印泥作为书画鉴定的手段,该如何研究。[关键词]印泥制作工艺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筋骨。书画上小小一方朱色的印迹,不仅对画面整体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成为书画鉴定

书画印泥浅谈

彭淼淼 武望婷

[摘要]文章基于书画鉴定的角度,对印泥的起源、演变和制作工艺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梳理印泥的发展历程,探寻印泥作为书画鉴定的手段,该如何研究。

[关键词]印泥 制作工艺

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筋骨。书画上小小一方朱色的印迹,不仅对画面整体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成为书画鉴定的重要手段。画坛泰斗张大干仿石涛之作已到了出神入化、真假难辨的地步,连黄宾虹等国画大师也难以分辨,可是却因为“印泥颜色不对”而被人识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如今已不能仅用印泥颜色对不对来断定书画的真伪,还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鉴定。

要对印泥进行鉴定,需要先了解印泥的发展历程。

一、印泥的起源——封泥

印泥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封泥”。

先秦的官方文书主要是简牍文书,即写在竹简、木板上的文书,需要把文书玺印加盖在“封泥”上,如果没有这种封泥玺印,文书则不能生效。盖玺印的大致步骤是:取较宽大的单片木牍(单牍)一块,文字写在牍片凹面,然后在文字上加一块板,像盖子一样,这叫做“检”,相当于文书封面,其宽度、长度与牍下凹部分相同。检盖在牍上后,文字既不外露,又得到了保护。“检”上一般有三道绳槽,用于系捆,其中中道绳的绳槽处再凿一方槽,称为“印巢”,用一丸黏泥按于“印巢”内的绳结处,趁泥湿软时将印玺按压于泥上,黏泥变干后,绳结随之牢固,这就是“封泥”。

“封泥”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制》,“东汉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掌帝用笔墨文具及尚书省财用诸物和封泥”。

1995年,在西安市北郊相家巷村发现了2000多枚秦始皇与秦二世处理政事的封泥遗物,封泥上留存的文字涵盖了中央到地方的官职名称、宫殿居所及其驻守官职名称,可见封泥在秦代就已经被广泛运用。

二、印泥的发展

1.水印、蜜印

东晋时期,纸书开始正式为官方采纳。到南北朝时,纸书已风行全国。随着纸的推广,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朱印”和“骑缝印”,这是钤印用红色印泥的最早可考历史凭据。当时,纸书致信时,常将印章蘸些墨或朱,直接钤盖在书卷上。朱,原意红色,这里指红色的原始印泥,调朱是最原始的制泥方式。调朱工艺十分简单,就是先将白芨置于水中煎煮,制成“白芨水”,冷却后将朱砂和白芨水充分搅拌,颜色均匀了就可以使用。最初由白芨水调出来的印泥称为“水印”。由于朱砂具有色泽红艳、不褪色的特点,加上白芨水具有较好的黏固性,所以水印很快就得以推广使用。但水印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渗透性,会造成印文字口不清晰、遮盖力差等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水印的缺点,逐步采用蜂蜜代替原来的白芨水调制印泥。印泥发展阶段进入蜜印阶段。

蜂蜜较白芨水更为黏稠,且具有更好的凝固性。制作时也不用煎煮,直接同朱砂搅拌均匀即可使用。效果良好,制作便利使蜜印迅速代替水印推广开来。但无论是蜜印还是水印,都很难达到使印文字迹清晰、历时不晕的效果。不论如何,水印和蜜印虽然还有缺陷,但仍逐步代替封泥成为玺、章、印的常用表达方式,而封泥在纸张盛行后就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2.油印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戊集》最早记录了油印的制法:“真麻油半两许,入蓖麻子十数粒,捶碎同煎令黄黑色,去蓖麻,将油拌按熟艾,令干湿得所。然后人银殊随意多少,色红为度。更不须用帽纱生绢之类衬隔,自然不沾塞印文,而又不生白醭,虽十年不炽。一法用蜜最善者,纸素虽久色愈鲜明。”这一记录内容简短,但可知当时使用麻油制作印泥。实践表明,油调朱砂性能的比蜜调朱砂更适用于钤印。到明清时期,油印已经完全取代了蜜印。

3.办公印泥

办公印泥是现代产物,它区别于上述以朱砂为色料的书画印泥。办公印泥采用化工合成的印油,以红粉、黄粉替代朱砂作为色料,用海绵或无纺布作为填充物。当印油用完后,继续添加印油即可反复使用,无需保养。由于办公印泥长期存放容易褪色、缺乏遮盖力、渗油等原因,不可用于书画作品上。

三、印泥制作

在清代以前,印泥未进入商品化发展,多数情况下都是书画家或篆刻家自行制作印泥,并送给亲朋。对于制作印泥的主要原料,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即以朱砂为色料,蓖麻油为稀释剂,艾绒为填充剂。此外,书画家还会根据个人喜好添加辅料,如加冰片防腐或加麝香调香等。

1.朱砂

朱砂,又称丹砂,矿物名,即硫化汞,颜色鲜红艳丽,可作颜料,也可入药。朱砂作为颜料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就有“涂朱甲骨”,即把朱砂磨成粉,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

朱砂分子结构对称、稳定,具有高着色力和遮盖力、良好的耐化学性及对光的稳定性、不溶于水等特点,是作为颜料的好材料。我国的朱砂主要产于广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地,根据质量、形状,分为镜面砂、箭簇砂等。天然的朱砂矿石含有杂质,需要经过研磨、漂洗、去除杂质后,才能用来制作印泥。在漂制朱砂的过程中,最下层的朱砂颜色鲜红带紫,显得厚重沉着,以此制作的印泥称为朱砂印泥;较上层的色泽略微发黄,制成的印泥称为朱磲印泥。

2.蓖麻油

蓖麻油属于植物油中的不干性油,凝固点低,燃点高,满足了印泥“粘结力强,冬夏稠度变化小,不易干燥,无腐蚀性”的要求。

油剂分四大类,即动物油、植物油、矿物油、人造油。动物油凝固点高,熔点低,不能用来做印泥。如动物油中贵重的鲸脑油、牛蹄油,这两种油凝固点低,熔点高,虽然具有无腐蚀性、性能稳定的优点,但稠度低,无粘结力,不符合制作印泥的要求。矿物油渗透性差,润滑力强,其中稠度较高的大多有颜色,无色的则像水一样没有稠度,粘结力极差,也不能用来制作印泥。人造油,是工业化的产物,且特性千差万别。蓖麻油是古人在实践中证明用于制作印泥的最佳选择,即使在如今人造油品种繁多的情况下,蓖麻油仍然是制作书画印泥的不二选择。

3.艾绒

艾绒是由菊科植物艾草的干叶制成的。艾草又称艾蒿,具有浓烈的香气,可以入药,制作艾灸,同时也是制作印泥的原料。艾草适应性强,可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制作印泥需要纤维比较长的艾绒,这种艾绒多分布在南方阳光充足、地面湿润的地区。

艾绒相比其他植物纤维,如棉、麻、竹等,毛细管作用和弹性相得益彰,毛细管作用使得每根艾绒纤维都能吸附油朱,上章均匀;艾绒恰到好处的弹性,使印泥质地细腻温和,在印章扑打印泥时,整团印泥蓬松柔韧不易板结,且印章容易与印泥分离。其他纤维制作的印泥纤维粗硬,油朱上章不匀,且印章扑打多次后容易板结,翻搅频繁,使用不便。

艾叶收割后,经过烘干、手工剥皮,选取长、弹性足、拉力强的纤维制作艾绒。

4.印泥制作方法

目前文献上最早有关印泥制作方法的记载是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其方法基本沿用至今。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印泥制作方法发展,以清代汪镐京所著《红术轩紫泥法定本》中记载的“紫泥法”影响最为广泛。紫泥法,即“染砂染艾晒油”。其中染砂为“飞净砂四两,用北京金华胭脂一片,以天泉浸取其色水,拌晒干,以水完为度”;染艾为“艾绒一两,用红花膏子一碗,浸艾,晒干,膏既尽,艾绒如未大红,加膏再浸晒,必如红宝石为度”;晒油为“蓖麻油二十四两、白芨五钱、苍术二钱,川附子三钱,肉果一钱,干姜二钱,同人砂锅,熬至滴水成珠,去渣。再加白矾末二钱,共入瓷瓶晒以油至十六两为度”。经过染砂、染艾、晒油,形成的印泥具有十大优点:明、爽、润、洁、易干、不落、不凝、不粘、不霾、不冻。这些优点中,前四点的妙处在于染砂与染艾恰到好处,后六者得力于晒油。

总的来说,制作印泥前要晾晒蓖麻油、漂研朱砂、拣选艾绒,把这三种材料按照一定比例准备好后,先把朱砂和蓖麻油充分拌和,使油朱混合后呈奶油状,再分多次加入备好的艾绒,轻轻拌匀,拌的过程中不能拉断艾绒纤维。

5.著名印泥

(1)漳州八宝印泥

漳州八宝印泥是最具神秘色彩的印泥,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传,漳州八宝印泥始制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当时,颇懂文墨、能书会画的漳州源丰药材行的老板魏长安,用麝香、玛瑙、琥珀、珊瑚等八样珍稀材料,调以蓖麻油,磲银朱,研制成医治刀伤、烫伤、疯狗咬伤的药品——八宝药膏。这就是八宝印泥的前身。由于八宝药膏制作成本昂贵,问津者少,一直鲜为世人知晓。一次偶然的机会,魏氏将八宝药膏作为印泥钤盖在自己制作的书画上,发现光彩艳丽,令人耳目一新。魏长安大喜,继续研制改进,将八宝药膏转产为八宝印泥上市,受到大家的喜爱,生意兴隆。清乾隆年问,汀漳龙道尹侯嗣达特地为八宝印泥取号“丽华斋”,并作为贡品送到朝廷,乾隆帝还常将其赏赐近臣。

近代印泥制作专家张鲁庵对八宝印泥传说中的配方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所谓八宝多是望文生义,以讹传讹。有的说八宝有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红宝石、金箔、银箔、朱砂,也有的说八宝是麝香、珍珠、猴枣、玛瑙、珊瑚、金箔、冰片、琥珀,凡此等等。张鲁庵在实验中发现,红宝石坚硬无比,很难研磨,即使研磨成粉状,颜色也是白色的,不可能成为八宝印泥的成分;银箔容易氧化,用来制作印泥,时间长了就会发黑;八宝印泥中也不存在琥珀、玛瑙之类的成分。嘲八宝印泥的成分可能是人们出于对印泥名称和神秘的制作技艺而想象的,也可能是为掩盖八宝印泥的制作技艺而故意编造的。

目前,八宝印泥共有八十多个品种。

(2)西泠印泥

西泠印泥源自西泠印社创始人丁甫之、王福奄、叶为铭合作制出印泥。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多位篆刻家发起,社址定于杭州,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

民国时期西泠印社社员韩登安等人对印泥研制进行了不断的改进。近二十年来,在西泠印社曹勤等人的继承发展下,有朱磲印泥、丹顶朱砂印泥等多种品牌。

西泠印泥制作精良,钤出的印立体感强,印文匀净而遮盖力强,色泽历久不变,不仅满足了钤拓印谱的特殊要求,也得到启功、沙孟海等书画名家的推崇。

(3)潜泉印泥

潜泉印泥创办人是吴隐,字石潜,号潜泉,他爱好收集古印。吴隐和夫人孙织云都擅长制作印泥。吴隐还有一个身份,他也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他十分欣赏吴隐夫妇制作的印泥,鼓励他们创办一个印泥企业。吴隐夫妇在吴昌硕等人的鼓励下,便于建社同年,到上海自设分社,生产销售潜泉印泥。吴昌硕亲自指导改进配方,选定色泽,为生产的第一个品种题名为“美丽朱砂印泥”。

由于潜泉印泥制作精细,配方严格,具有质地细腻、浓厚,色泽沉着、显明,时间愈久,光色愈鲜,冬不凝冻,夏不透油,印在纸上富有立体感等优点,因而一经出现,便誉满全国,远销海外。

潜泉印泥在吴石潜、孙织云的儿子吴振平和儿媳丁卓英手里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根据金石书画艺术家的要求,不断改进配方和制作技艺,先后制成了比“美丽朱砂印泥”更为高级的“特制珍品朱砂印泥”“精制上品朱磲印泥”等。

(4)姜思序堂印泥

“姜思序堂”据传始于1628年-1644年的苏州姜姓画家,为苏州城历史记载最悠久的商铺之一,以精制国画颜料享有盛名,同时兼制印泥。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书画印泥漫谈

书画印泥浅谈彭淼淼 武望婷[摘要]文章基于书画鉴定的角度,对印泥的起源、演变和制作工艺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梳理印泥的发展历程,探寻印泥作为书画鉴定的手段,该如何研究。[关键词]印泥制作工艺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筋骨。书画上小小一方朱色的印迹,不仅对画面整体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成为书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