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文艺创作漫议

现代文学漫议[摘 要]文艺为谁而创作?文艺也许只能是小众艺术。文艺的美学价值是第一位的。文艺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兼具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大文化氛围。[关键词]文艺创作 审美性 时效性 发展与繁荣文艺究竟是为谁而创作?群众文艺创作的提法是否科学?文艺的美学价值与教育功能能否调和?文艺如何发展与繁荣?

现代文学漫议

[摘  要]文艺为谁而创作?文艺也许只能是小众艺术。文艺的美学价值是第一位的。文艺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兼具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大文化氛围。

[关键词]文艺创作  审美性  时效性  发展与繁荣

文艺究竟是为谁而创作?群众文艺创作的提法是否科学?文艺的美学价值与教育功能能否调和?文艺如何发展与繁荣?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探讨。

一、文艺为谁服务

文艺为谁而创作?似乎这早已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文艺创作的“两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及“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早已作

为方向性的指针。但在文艺创作中,这个问题却屡屡出现。也许,在文学、电影、音乐、舞蹈、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这个问题退而其次,而让位于其他纯艺术创作的构思。在这些领域,我们可以因其艺术美而感动,因其形式美而新奇,不一而等。但在戏剧领域,则举步维艰。因为戏剧舞台是面向公众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往往要经过若干次审核的。因而,无庸讳言,为所谓中心任务服务也许就是其不得不从的使命。特别是基层文艺创作,往往从选材之初,也许就是早已作了专项命名之选,其作品的题材、主题、艺术取向往往难以自主选择,而其为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则显而易见存在短暂的时效性,往往成为活报剧、街头鼓动剧、宣传剧等。这也许就是基层文艺创作大多良莠参差,精品难觅的原因所在了。有些剧作者为了艺术追求,只能让戏剧剧本保持文本阅读阶段。其他原因还有重视程度不够、未能组织好艺术团体、未更好地整合艺术资源、未形成可行的艺术机制、经费等诸多问题。

二、群众、大众与小众

群众文艺创作的提法是否科学?翻开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省群众文化工作常识》一书,群众文化被定义为是指人民群众在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具有群众性、自娱性、倾向性、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具有娱乐休闲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普及知识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审美功能等五大社会功能;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为其六大主要类型。

从以上概念可看出,群众文化主要以外延内容来定义某些特定文化类型,其实质仍是文化。因此,群众文艺创作仍是指文艺创作,为何要冠以“群众”标杆?这可透视出以某种思维统辖一切的遗留。近来,省、市群艺馆皆还原为文化馆称号,由此可知,去繁就简,直达本质本来就是最好最贴切的方法。又或者,文学艺术馆、文艺馆、艺术馆更近似些?

究其实,群众与大众、民众有何不同?腰鼓舞、秧歌舞、三句半、数来宝,这些难道就是群众文化的形式?且不论其地域特征,单说其时代性,这些五、六十年代盛行的以民间歌舞、说唱为主要形式的文艺形式,也许只能为那一代人所熟悉,如今这些人多数已作了爷爷奶奶、阿公阿婆了。这其实仍是“小众”艺术。这些也许连基层文艺工作者都知之不详,甚至可以说,已离之甚远的艺术形式,又如何能成为大众艺术呢?民众有老、中、青、少,代代不同,各自的审美爱好亦不相同。也许,任何一种艺术,只能是小众艺术,而没有泛泛而谈的大众、群众艺术。因而针对不同层次的人、不同地域民俗特色而作出不同的尝试,也许才不失为基层文化人工作的拓展的方向。

三、文艺的审美性与时效性

就文艺而言,其审美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其他功能皆由此生发而来。作为文艺,如果没有了美学价值,其“文以载道”又如何能载得远?

但在实际操作中,特别对基层文艺创作而言,“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当为势而作”是不得已的无奈,宣传时事似乎已成为基层作者命定的职责。

文艺的审美性与时效性能否兼而得之?文艺的美学价值与教育功能可否相得益彰?也许是有的,但是是否如同大海捞珠?闪光发亮的总是极少数,大多数作品能雁过留声么?也许只能雁过无痕了。

对于充塞其间的大量的生命力不强的基层文艺作品,谁该为它们负责?谁又该为浪费于其中的人力、物力负责?

固然,基层文艺作者难以有振聋发聩之惶惶大作,但是,又何尝不可以有些精美的艺术小品呢?如果仅仅因为基层文艺创作的主题定位,因为某些题材的选材就画地为牢,那么基层文艺创作的发展空间就非常有限。又如何能得来精品?如果大家一窝蜂地上某些诸如宣传中心题材、时事教育题材之类的题材,难免会因为不熟悉、不深入而发生撞车或生发似曾相识之感。说教性或泛娱乐性的势头就如同事物的两极,各有偏颇。一如春晚一上赵本山小品,全国就几乎上下一腔了,甚至于牛年皆成“小沈阳”腔了。

题材决定论是革命文学运动一开始就存在,后来始终没有很好克服的一种现象,其理论根据是庸俗社会学与“左”倾机械论,完全以写什么题材来判定文学的性质。这也就是鲁迅所批评的“近于出题目做八股的弱点”,按照鲁迅的观点,“题材决定论”对作家的限制是应当打破的。所以在“左联”后期,鲁迅提出,“作者可以自由地写工人、农民、学生、强盗、娼妓、穷人、阔佬,什么材料都可以,写出来都可以成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鲁迅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左翼文学在题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反“题材决定论”的。而胡风是赞成鲁迅的观点,他一走进批评界,就竭力主张在适应革命时代要求这一大方向下,提倡创作自由,包括在题材选择上的充分自由。这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争论时至今日仍有警醒意义。今日的作者是否已经有了完全的创作自由呢?是否有在题材选择上的充分自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于基层文艺创作而言,条条框框也许更多些。

基层文艺创作能否出精品?这需要基层文艺创作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兼具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大文化氛围。

四、文艺的发展与繁荣

文学批评家王国维在《文学小言》(1906年)第5节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强调学问修养的积累由量度到质变,艺术修养是构成创作的必要条件,审美意识积淀在创作与批评鉴赏中具有重要作用,天才型创作与工力型创作有不同审美特点等。

古今亦然。大而言之,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民众文化权益的进一步觉醒,民众共享文化成果的愿望日渐增强的文化环境下,在不拘于“两为”方向的前提下(最起码不要动辄就上纲上线的政治解读),必然会呈现“双百”方针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在今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大解放大潮中,华夏大地必然会出现较古之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更为空前活跃的文化盛宴,那样,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必将指日而待。而基层文艺创作也将在这一大背景下兴盛。较之大鸣放时期的造诗运动必将有不可同日而语之质的飞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类的精神依归。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正逐步完善,而作为其中一环的基层文艺创作,将会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格局。一个兼具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大文化氛围正在形成。人们正在期待文化的回归。文艺的发展与繁荣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群众文化工作常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P1-3;

[2]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黄维若.剧作技巧.新剧本,2009.2:P135-144;

[4]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P14。

作者简介:姚庆彩(1969—),女,大学本科,馆员,现任惠州市惠阳区文化馆副馆长。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文艺创作漫议

现代文学漫议[摘 要]文艺为谁而创作?文艺也许只能是小众艺术。文艺的美学价值是第一位的。文艺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兼具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大文化氛围。[关键词]文艺创作 审美性 时效性 发展与繁荣文艺究竟是为谁而创作?群众文艺创作的提法是否科学?文艺的美学价值与教育功能能否调和?文艺如何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