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古镇追根溯源,在这里追忆祖先
鞠志海
2016年9月,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了“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展,此次展览是第34届世界艺术大会特展。精美绝伦的佛像,再次引起了各界人士对龙兴寺的关注。1996年10月,考古人员在山东省青州市师范学校操场上发掘出土了龙兴寺佛造像四百余尊。因其体量大、品种全、跨度时间长、雕刻精美、贴金彩绘保存完好,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此次出土的四百余尊佛造像中,其中有一尊佛立像,保存相对完好,贴金彩绘艳丽,是龙兴寺佛教造像中的精品。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古青州版图最大时为大半个山东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文化,而文物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青州市博物馆因馆藏精品文物众多,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的此尊北齐时期贴金彩绘佛立像,通高115厘米,石灰石质,通体采用圆雕的技法。佛像面相圆润,螺发,肉髻突出,双耳垂颈,长眉弯曲,两目微合,高鼻挺直,嘴角上翘,面带微笑。面部雕刻圆润浑厚,表情十分传神,显得端庄而又秀美。佛像身体修长,通体比例协调,着彩绘通肩袈裟,跣足立于莲座之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左手食指缺失。身体裸露在外的面部、手、足保留有贴金,领缘和衣缘饰宝石蓝,周身以朱砂、石绿、宝蓝、赭石等色组成田相图案。图案绘工精细考究,整件佛衣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佛像面容清秀,服饰轻薄贴体,将体态勾勒得清清楚楚,具有典型的北齐时期青州佛造像“清风秀骨”“曹衣出水”风格。
俗话说:“小庙怎能容得下大佛?”如此数量众多、雕刻精美的佛像,若不是地位相当尊贵、规模相当宏大的寺院,是很难容得下的。青州的龙兴寺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它的地位和规模又是如何呢?
据元代益都人于钦所著《齐乘》记载:“龙兴寺(在)府城西北隅,修身仿(寺内有)(刘)《宋碑》。碑阴金人刻曰:宋(刘)元嘉二年(公元425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名大云。元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始号龙兴。今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淘米涧……寺有北齐八分碑,制刻精妙。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盖唐人续刻者。”由此可见龙兴寺之前曾六易其名,五度受到皇家的赐额。从最早刘宋时期规模不大的刘姓家族佛堂,到后来的南阳寺、长乐寺、大云寺,直到最后的龙兴寺。从此之后龙兴寺之名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叫了一千二百多年。而与此相隔仅有十里之远的广福寺,自隋代赐名之后,一直没有再被赐名,由此也可以看出龙兴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龙兴寺自北宋中期后走向衰弱,在《齐乘》中记载,元丰六年(1083年),毕仲愈到青州访谒当年文彦博任青州太守时,在龙兴寺老柏院西廊壁写的张在诗,见“其壁已坏,因题于天宫院之石柱”。又据段松龄的《益都金石记》载,至皇统六年(1146年)济南孙慤载过青州,访寺额已不可见,故借临淮王像碑,“出所藏,双钩摩勒之”。又据同书记载:“明洪武初,拓地建藩,而寺址遂湮。”至此,这座千年古寺就这样消失了。
《齐乘》文中所提到的北齐八分碑,就是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的珍贵国家一级文物《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碑文中记载:“南阳寺者,乃正东之甲寺也,……层图迈于涌塔,秘宇齐于化宫。……遂于此爰营佛寺,制无量寿一区,高三丈九尺,并造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而侠侍焉。”由文中可知,南阳寺(龙兴寺)是齐地重要的寺院,当时已是佛殿云集,高塔耸立。而此碑不连基座高440厘米,宽160厘米,如果没有宽敞宏大的寺院,很难容下这么大的石碑。另在其遗址上出土的一段盘龙石柱,残高120厘米,直径80厘米,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这么宏大的寺院具体有哪些建筑呢?
唐开成五年(840年)日僧圆仁入唐,在《入唐寻法求礼行记》中记载:“(三月)廿一日……到青州龙兴寺宿,寺家具录来由报州……廿四日,春节破阵乐之日,于州内球场设宴,晚头,直岁典座引向新罗院安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记载:“青州布衣张在……尝题兴龙寺(当为龙兴寺之讹误)老柏院……”在《光绪益都县图志·金石志》记载,青州城劈山东麓广福寺东西塔林中,曾有“龙兴寺百法院老院主清梵灰灵匣记(无年月)”碑。在青州之南临朐县明道寺中,有《沂山明道寺新创舍利塔壁记》,记载在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造舍利塔以庇护残碎的佛像。舍利塔建成后,举行了盛大的法事活动,周围各大寺院应邀参加,其中就有“青州龙兴寺志公院院主义永的题名”。另外在青州博物馆藏有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石香炉座,呈八棱柱状,其上部饰覆莲图案,侧面开龛造像并附有题记,其内容为:“功德主史弘实,奉为先亡父母及亡过长女,特舍净财造此香炉一座,安于龙兴寺九曜院内,……”由以上史料可知,龙兴寺最少是有新罗院、老柏院、百法院、志公院、九曜院等别院组成的。在景祐年间,夏竦的《青州龙兴寺重修中佛殿记》中载:“佛殿曰中,当与前佛殿、后佛殿对应。”综合以上可知,龙兴寺是多庭院纵列式分布、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群。
龍兴寺是古青州的重要寺院,但龙兴寺之名却非古青州独有。在《全唐文》中记载的唐人张景源的《请改中兴寺为龙兴疏》中说:“陛下以仁孝理国,以名教齐人……伏见天下诸州各置一大唐中兴寺观者,故以式标昌运,光赞洪名,圣图远著,无得而称焉……今圣善抱慈,题之为寺阁者,陛下申恩竭力之致,故崇而仰之,独昭其号。”在《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中宗大兴佛事,他颁布圣旨,诏令天下诸州须立寺观各一所,皆以“中兴”为名。因为这年九月改元,又是景龙元年,所以又号令天下,各地所有的“中兴寺”都改为“龙兴寺”,“内外不得再言中兴”。由此可知,龙兴寺是唐朝皇家诏令在全国各州都设立的寺院,并非只有古青州的龙兴寺。
从出土的龙兴寺佛造像分析,最早的有纪年者为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最晚为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时间跨度近五百年。在北魏到东魏初年一段时间中,主要为高浮雕背屏式造像,数量较少,且佛像服饰略显厚重,身形矮短,身体比例有所失衡,雕刻稍显粗糙。在东魏末年到北齐时期,佛造像艺术水平达到了其巅峰,主要为高浮雕背屏式一铺三身像和单体圆雕造像,这时期的造像占据了出土造像的绝大部分。此时期的造像既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北朝造像的风格,也与建康地区南朝风格有所区别,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青州风格。在隋唐时期,佛造像延续了其艺术的辉煌,主要为单体圆雕造像,但其青州风格已然消失殆尽,与当时其他地区的造像已无明显不同,且数量也不多。到了北宋末年后,造像数量较少,且体积较小,雕刻也较粗糙,绝大多数为罗汉像。
由以上史料记载和出土造像分析可知,龙兴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的家族佛堂,东魏到北齐时期达到了其巅峰,形成了庭院纵列式分布,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群。到隋唐时期龙兴寺仍延续了其辉煌,并被皇家多次赐名,最终更名为龙兴寺,成为当时齐地重要的寺院。北宋末年,龙兴寺走向了衰弱,元末毁于兵乱。至明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七子齐王朱榑,在其遗址上扩建王府,龙兴寺历经一千余年,自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