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涂鸦 圆的艺术画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一种良好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那些美好的、理想的东西,常常以一种完满的圆来体现。圆在中国人的心灵中,一直是一种极美的希望和心愿的聚焦。这与中国人历来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对美的追求有关。由此而产生的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遗迹中,这种由圆而诞生,以圆而传承的思想观念,文化产品等在我国的社会进程中都有诸多的体现。
[关键词]圆的艺术 艺术的圆 犴舞 哲学
一、圆的艺术
圆,在《辞海》条目中是这样注释的:“在平面上,和定点有定距离的动点轨迹。”这是文字上对圆的一种阐述,那么,对于中华民族人群中对圆的美好寄寓和意识形成,追根寻源,则可追朔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文化科学的理论总结,也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基础科学。我国传统文化美学的研究属审美学,但它从属于哲学中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的范畴。从人类思维的审美学角度看,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认为,圆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意境,圆是最完善的体现,而完善则是一种美的意念。圆对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就我国传统文化而言,无论是物质状态的或是非物质形态的,归结起来看,都与圆结有不解之缘。例如佛教中的天圆地方之说,“因”“果”轮回之说,都包含有圆的回旋含义。《瑜珈师地论》卷三十八载:“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其意思就是说,任何思想作为,都必然导致相应的后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之业因,也不会得相应之果。又如儒学家说中的“中庸之道”,“和为贵”等学说,也尽是一种“圆”的体现。《国语·郑语》中记载有史伯论五材的言论,曰:“夫和实物生,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之。”其意识就是说,和谐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和谐能使事物发展,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在中国的传统概念中,“和谐”就是“圆满”。因此,和,也是一种圆的思维印象。又如在我国本土教派的道教中,也是以圆作为教义学说的根基的。在老子哲学思想的自然观中,也有以圆的回旋来阐述的记载。《老子》二十五章记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这意识就是说,“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比天地先生,不知疲乏地循环运行。循环运行则是圆的意思。
又如在中国许多的古建筑上,对于圆的体现也是处处可见。其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就是建于嘉靖年间的北京天坛祈年殿。这座圆形建筑,以其秀美的形态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建筑中关于圆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同时,在我国古建筑中比比皆是的对称格局,究其根源,也是出于圆的应用在古建筑中的理解和发展。
还有在中国的许多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以圆为特征的轨迹。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戏曲,对圆的演绎是最具代表性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传统剧目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完整而圆满的故事。元代戏曲家乔梦符在《作今乐府法》中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词曲部·结构第一》中也说:“尚先无定局,而由顶至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其意思就是说,写戏要有一个首尾贯穿、承上接下,不可断了曲意的完整、圆满的故事。我们从传统戏曲剧目中,都可以从剧本的结构形式,矛盾的发展规律,故事的起承转合中找到圆的轨迹。例如传统剧目《西厢记》、《珍珠塔》、《孟丽君》、《宝莲灯》等等等等,这些剧目都是以圆满的结局而终的,可以说,在中国传统剧目中是无圆不成戏的。
流传于余姚及周边地域的古犴舞,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古犴舞作为一种民间的草根艺术,在其舞蹈的创作编排以及在以后的不断的繁复和发展过程中,就犴舞有审美价值的体现里,始终循着一个圆字而诞生、而发展、而传承。从现存古犴舞的舞蹈阵法和舞蹈语汇中我们发现,古犴舞创作的原旨是以道教的相胜(克)相生而进行的。而道教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则是古老哲学思想的一种演绎。《老子》二十五章载:“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把那循环运作的东西称之为“道”。勉强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就是运作不止,运作不止就是辽远无边,辽远无边又回到本原……如此循环轮回。从其文字间亦可看出,老子称之为“道”的东西,也没有离开圆这个概念。
那么,我们运用道教中的自然观来审视古犴舞的表演,就不难发现,古犴舞的创作及表演,其实也是以圆的回旋来加以体现的。就古犴舞的创作原旨而言,舞蹈利用犴神在这一地域民众心中的崇敬度,以犴形象作为舞蹈的道具,运用道教中关于万物有灵,万物相生相胜的古老哲学原理,以犴神的威武勇猛,克敌制胜,去邪镇魔,来达到事物转化、回旋而回归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圆满。其灵魂的思想就是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胜克关系来调理万物的关系,这种五行间的相生相胜(克),便是一种圆的体现。这是其一,其二则是,对道教阴阳太极的运用。太极因其本意就是一种圆,而阴阳两极又是一种对称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对称其实也是一种圆的理解、演绎和发展,所以说,犴舞在创作者的最早原旨指导中,就运用了对圆寄寓了希望,并运用他们对道教学说中圆的理解而借用了太极图形来宣泄他们对事物轮回的情感和愿望。因此说,古犴舞的创作原旨就是要求达到圆满的结果。
二、艺术的圆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圆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运用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在作为传统文化艺术样式的古犴舞,它在其舞蹈表演中,又是以怎样的艺术的圆来体现圆的艺术的呢?
首先是犴舞的阵法。犴舞有十二个阵法组成,而每个阵法的演绎,无不体现着圆的审美特征。犴舞的表演,依仗着一定的空间,而对表演空间的处理,到处体现着以圆为其审美特征的。先是当犴舞到达某一地段时,为腾空这一地段的表演空间,犴舞的第一个阵法便以拉场的形式,沿表演场地四周拉一个圆形的空间,让观众沿着犴拉场的线路退居于拉场线路之外,形成一个圆形的表演区。当腾出一个圆形空间后,犴便以吃珠的阵法开始犴舞表演,以斜角拉对称线的舞蹈角度再环一个圆,至表演往中间,随后转身,接着便以三跳的阵法完成一个直立面的三个圆,接着就是,以五色长杆旗各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摆成一个梅花桩图案,这梅花桩的图案,其本身就是一种圆的体现。接下来就是进桩阵法,犴身舞进梅花桩时,即以穿插于两桩之间,来回环绕五色旗进行舞蹈,其行进的线路是走阴阳太极图形,这走阴阳太极图就是围绕圆而进行的。串出梅花桩后的收尾也是以一种以写意的圆来完成的,直到最后的收尾,终把由拉场开始到收尾结束而完成整个舞蹈对圆的演绎。
其次是犴舞舞蹈动作。舞蹈表演的身段讲究的是以腰为轴心,以这个轴心为人物表演的圆心,演员的上身及四肢可以根据阵法和犴道具在舞蹈表演中所设置的舞蹈动作而表演出许多不同的圆来。例如,犴在吃珠后依斜线串一个对角线,这个从吃珠开始,动作由高到低的抡下到串斜线完成后的窜起,就已形成了一个斜角线的斜圆。又例如,犴在串梅花桩时,其实,这时的犴舞表演是有几个圆随着串阵的进行而多角度、多形式地重复出现的。首先是行进线路是以太极阴阳图的线路来表演地面平面的圆,同时,在行进过程中,犴随着犴珠的引导,每绕一杆长杆三角旗,便要表演一个立面的圆。当完成串阵后,梅花桩撤出,犴就随着犴珠的引导而演绎甩尾的阵法,甩尾阵法有多种盘阵组成,而盘阵表演则又是一个演绎圆的过程,到最后为使盘阵的犴尾不至于被缠住,于是,舞犴尾的演员便用一个向下划圆的动作脱犴尾于缠绕之中,使犴身通畅。最后则以犴围绕表演区一圈而完成最后一个圆。
犴舞的表演是集舞蹈、音乐、锣鼓等各种艺术要素的相互配合而圆满完成的,所以说犴舞蹈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样式,而这种综合性的表演,又是围绕着一个圆而有序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古犴舞表演,就其表演的创作原旨和艺术的审美而言,是一个以舞蹈表演艺术为样式、以圆为手段、以宣泄人们的情感和愿望为主旨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的圆。在这个综合性的艺术的圆中,犴舞又以它特有的各种各样的圆作为其审美特征的表演手段。而这样一种特征,既表现了犴舞独特的美学价值,又培养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如此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终使这种古老的民间草根艺术得以传承和广大,从而也形成了古犴舞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统一的审美观念——圆的艺术与艺术的圆。
参考文献:
[1]吴兵兵.地方戏本体审美特征刍议[J]. 戏文,2005(04) ;
[2]宋占军.浅议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J]. 青年文学家,2009(02);
[3]王殿基.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J]. 山东社会科学,1989(06) ;
[4]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5]杨光蓓. 浅谈舞蹈艺术的美[J]. 艺术百家,2005(01);
[6]赵萍.舞蹈艺术形象审美欣赏简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7]李玉红.浅谈舞蹈艺术[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8]赵萍.舞蹈艺术形象审美欣赏简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作者简介:吴春艳(1980-),女, 中级职称(馆员),现任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政府任文化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