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顺德鱼灯再放异彩

时光回溯到清朝,某年元宵节晚上,广州府顺德县自然也是花灯高挂,但与别处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花灯品种丰富,而这里的花灯则特征明显,以各种水族鱼类为主:火鲤、鳜鱼、鲈鱼、石斑、鲗鱼、鲮鱼、狮子鱼、红鲹……点燃灯烛后,鱼体通体透亮,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其中,又以金色的鲤鱼灯最为夺目,鲤鱼形态丰满,身上的金

时光回溯到清朝,某年元宵节晚上,

广州府顺德县自然也是花灯高挂,但与别处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花灯品种丰富,

而这里的花灯则特征明显,以各种水族鱼类为主:火鲤、鳜鱼、鲈鱼、石斑、鲗鱼、鲮鱼、狮子鱼、红鲹……

点燃灯烛后,鱼体通体透亮,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其中,又以金色的鲤鱼灯最为夺目,鲤鱼形态丰满,身上的金色鱼鳞又具美感和喜庆色彩,

是中国民俗中的吉祥物,鱼与“余”谐音,鱼灯便寓意着年年有余,

肥硕的鲤鱼灯此时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

鱼灯,驱邪迎春庆有余

顺德县城以前在元宵节都会举办鱼灯会。鱼灯化鱼形为彩灯,是顺德大良最著名的民间工艺之一。

广东顺德是珠三角的著名水乡,过去这里水道纵横,桑基鱼塘等特色农业使得这片土地成为缫丝、稻米与水产出品丰富的富庶之地。而当地的民间工艺,自然也与这些特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由于顺德水产久负盛名,是淡水鱼的主要产区,顺德能工巧匠们化鱼形为彩灯,发明了著名的大良鱼灯。

在半个世纪以前,大良鱼灯是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广府三大会景之一。据传,大良鱼灯本从佛山秋色衍化而来,后来时殊地易,渐渐少行于中秋而主行于元宵,变“秋色”为“春色”。

大良鱼灯起源于秋色,却是别出心裁,自具特色。佛山秋色讲究形肖,制之物以假乱真;大良鱼灯偏重意态,讲究扎工精巧,以神采飞动、争妍斗艳为胜。鱼灯款式很多,体型庞大,长度可达三米至六米,重量几斤到十几斤。当年鱼灯兴旺的时候,整个大良灯会宛如一座水族馆,鱼灯争奇斗胜,万人空巷,热闹非凡。除了在元宵会举办鱼灯会外,在中秋等喜庆的节日,大良的市民都喜欢在商铺前挂两盏鱼灯。当时的鱼灯主要品种是鲤鱼灯,而从清代到民国前期,珠江三角洲一带举行赛会,大良鱼灯都很受欢迎,会后争相出高价投购。

鱼灯会不止是挂,还有巡游。巡游在元宵节的当天晚上开始,一般起步点多在罗氏大宗祠丹樨,或在花基龙家祠前。一开始先是三声炮响,鼓乐齐鸣,彩旗开路,鼓乐随后,鼓乐有八音队和十番飞钹。接着是一对武士打扮的壮汉,各挑着玲珑标致的木花篮桶,桶上有小铃铛“当啷”作响。再后面是飘色板,锣鼓柜,最后便是长长的鱼灯队,一个个、一对对,斑斓夺目的鱼灯翩然游来,飘然过去,彩色闪烁,相映争辉。

巡游各家各户都可以参加,大家拿着灯跟在后边。鱼灯会巡游并不是单纯的游街,队伍还要经过一些认为有“污秽”的地方,当然“污秽”是指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曾经死过人等等,希望巡游队伍里的社公或者菩萨可以使那里清净下来,不再出事,这个正是鱼灯会巡游的目的之一。

鱼灯,巧手扎出万鱼欢腾

和所有的大型花灯一样,鱼灯的制作需要匠人们的一丝不苟,现在的顺德大良鱼灯传承人潘培森,在鱼灯制作上花费了40多年的光阴,但制作的过程始终是那样专注。制作一个鱼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单是1.2米长的鱼灯就需要4天左右,每天至少要坐定工作6至8个小时!

要做出好的鱼灯,艺人们一定要对鱼的体态瞭如指掌,潘叔和其他鱼灯艺人一样,都是自己买鱼回来观察,拍照,并自己亲手绘制图纸。养几缸鲤鱼、金鱼在家是常事,如果对鱼的形态动作都不熟悉,扎出来的鱼灯神韵就差得远了。

制作一个鱼灯分扎架、扪纱和绘染三道工序。但在扎架之前,还有一个步骤要做,就是先用纸把竹篾包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在灯亮后出现竹篾的黑影。纸因为有萤光作用,所以不会显黑影。扎架时将竹篾扎成鱼形骨架,这是制作的第一道难关。竹子的长短轻重都要合乎规格,增一分不能,减一分不可。扎的时候,扎工要巧,扎口要稳。所以扎架工序通常要由老师傅操作。高低、对称稍有出入,也会导致神态全失。而一个高手的扎作,仅是一个轮廓,已是跃然有生气。

鱼架扎好后,就要扪纱。纱用的是明纱,明纱是由煮溶的紫菜胶糊到银纱上晾干后制成的。扪纱时,先用海生藻类植物石花菜所提炼出来的石花胶扪糊在鱼骨架上。不过,要注意的是,粘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先粘鱼嘴,再粘鱼身和鱼两边的鳍,然后是上鳍和鱼鳃;先粘里边的,再粘外边的,否则,先粘了外边,里边就没有办法粘上去了。明纱要扪得贴贴服服,用力必须十分小心,不能看见接驳口,不能有绉痕,不能松动,否则会影响鱼体的美观和透明度。

扪纱之后就是绘染,也就是着色描鳞,先用相应的颜色绘好鱼鳍和鱼尾,然后用特别的鳞模蘸上颜色逐片印在鱼身上。这个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难度很大,鳞甲片数、鳍尾大小,色泽浓淡都有定例,稍有差池,工艺就告失败,要把明纱撕下重绘,绘好后描上眼睛,鱼灯就制作成功了。高手的制作意态逼真,点燃灯烛,通体透亮,色彩鲜艳,宛然如生。

鱼灯巡行时主要用竹竿撑持,如果是大的鱼灯还必须在鱼嘴和尾鳍上装钩,由两人用木柄铁杈叉着首尾帮力前行。鱼灯舞动时姿容妙曼,光怪陆离,里边的灯火既不会熄灭,也不会燃着鱼体的薄纱,工艺可谓相当精巧。

鱼灯,今非昔比盼传承

有清一代,顺德出现过许多扎鱼灯的能工巧匠,鱼灯会年年都大操大办,争奇斗胜,万人空巷,热闹非凡。而到了清末,社会动荡,地方不宁,便逐渐趋于冷落,但这种会景确实别具魅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每到新春时节,观赏鱼灯仍是大良市民的赏心乐事。穗、港、澳等地举办会景,大多要到大良定造,或者雇请工匠前往扎作,因而,一批鱼灯老铺,如冯昆玉、冯炯记、冯挺生、巢义记、巢溢记、何松记、岑勤记等,虽已不能像过去那样以制灯为专业,被迫得兼营神像、纸扎等手艺,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鱼灯可做,于是,这门手艺维持至抗日战争前夕,在1936年的香港“银禧大典”会景赛事中,一位年轻的业余工匠罗八,一举夺得金牌大奖。大良艺人罗日萱也在二十世纪初在香港举行的灯会中获得金牌奖。但抗战时期,百业凋零,鱼米之乡的顺德竟然闹起了饥荒,艺人或死或老,鱼灯工艺制作后继无人,盛极一时的鱼灯会就此没落。新中国成立后,仅于1959年、1978年和1982年春节期间举办过。

到今天,潘培森潘叔是顺德少数掌握制作传统鱼灯手艺的人之一,在自己手上复活这个濒临失传的技艺,是他心底一直以来的梦想。

直到现在,潘叔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每当元宵节、又或者中秋节、春节时,满街挂起的鱼灯,当时感觉很有趣。于是从20多岁开始,他就开始自学扎鱼灯。潘叔颇有天赋,善于把握不同鱼类的体态和动作,做出不同鱼类的鱼灯,扎出来的鱼灯有模有样。

现在,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重大的传统节日,只要有人预订鱼灯,他仍然很乐意去做。潘叔扎的鱼灯不仅受到亲戚朋友的喜欢,而且频频获奖。其中,在2012年,潘叔制作的两份作品《金龙腾飞》、《金鱼》 均获得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的银奖。而2013年,潘叔的作品《鱼灯》在顺德区的比赛中获得金奖。现在大良渔灯已经是顺德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潘叔也开办了各种鱼灯兴趣班,教导顺德年轻一辈认识鱼灯,好让这金光熣燦的鲤鱼,还可以继续游动下去。

(整理/余溢光 图/施用和 梁 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顺德鱼灯再放异彩

时光回溯到清朝,某年元宵节晚上,广州府顺德县自然也是花灯高挂,但与别处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花灯品种丰富,而这里的花灯则特征明显,以各种水族鱼类为主:火鲤、鳜鱼、鲈鱼、石斑、鲗鱼、鲮鱼、狮子鱼、红鲹……点燃灯烛后,鱼体通体透亮,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其中,又以金色的鲤鱼灯最为夺目,鲤鱼形态丰满,身上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