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地砭石与中医针灸的起源探究
何绪军
【摘 要】传统观点认为中医针灸学的针法起源于我国南方,笔者认为起源于莒地。本文从莒地砭石与文献记载等角度证明莒地是中医针灸学针法的起源地。
【关键词】莒地砭石 中医针灸 起源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内罗毕审议并通过中国的申报项目“中医针灸”,从此,“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由此获得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更广泛关注,也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针灸在活络经脉方面效果显著,是古老中医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针灸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针灸疗法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到。在该书中,还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此后几千年间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慢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至于针灸的起源,则更早,甚至能够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对针灸的起源地,学术界有相对统一的看法。笔者认为,针灸起源于莒地。本文从中国中医针灸起源与莒地砭石关系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一、中医针灸与莒地砭石有重要的关系
因为针灸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关于针灸的起源有相对统一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针法起源于我国南方,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随着自公元前2600年前后开始的对鲁西豫东荒地的大开发,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纷纷涌入鲁西豫东地区,使这一地区成为龙山文化时代(前2600至前2000)中国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区域。众多人口产生了大量医疗服务需求,来自南方的针疗法和来自北方的灸疗法分别被南北移民带入鲁西豫东地区。”这段文字是目前对针灸起源的较为普遍的认识,通过这段文字来看,针疗法是来自南方的,而灸疗法源于我国北方。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太合理的。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针法莒地早就有了。
因为针的前身是砭石,而砭石是起源于东夷地区的。同样是《黄帝内经》的《异法方宜论》篇有这样的记载:“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全元起注《素问》曰:“东方之人多痈肿聚结,故砭石生于东方。”
砭石起源于东方的观点是有充分的文物证据的,从东夷地区出土了大量砭石上可以证明。在距今63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民族就已经普遍使用砭石。鲁西大汶口遗址出土砭石30枚,其中石质28枚,玉质1枚,骨质1枚。鲁南邹县野店遗址出土砭石11枚,石质3枚,玉质3枚,骨质4枚。鲁南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玉质砭石9枚,骨锥6枚。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仕阳等遗址,先后出土10枚,其中玉质5枚,石质5枚。日照两成也采集到砭石两枚。
从各地出土都有砭石出土来看,说明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人已经普遍学会使用砭石。砭石是针的前身,一般经历石质、玉质、铜质、铁质、银质的发展过程。从当时出土的砭石中已经有大量玉质砭石来看,说明东夷民族当时的针灸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
一般情况下,原始部落各个民族同时发现的可能性较小,一般是一个小部落最先发现了,别的部落或者群体跟着学习。从东夷地区在很多遗址发现砭石来看,同样说明砭石在东夷地区已经有很长的发展时间。而从出土的砭石的材质来看,莒地出土的玉质砭石数量较多,从侧面反映了莒地针灸的发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莒地应该是中医针法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二、从砭石的特征来看,砭石在莒地有更长时间的应用历史
从莒地出土的砭石的形制来看,砭石的形制大致相同,但却有一定的区别。第一种类型是方柱形,一端有棱形的尖,一端有圆形铤;第二种类型是长扁方柱形,一端有扁方棱形尖,一端呈圆形铤;第三种类型是圆柱形,一端尖如锥状,一端有圆铤。但不管什么类型,都是磨制的,制作精细,锋端锐利,也有的饰有凸纹或目纹。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莒地东夷人的砭石制作如此精良,说明使用砭石的历史已经有很久了。
如果这只是猜测的话,从后来出土的文物来看,证明这种猜测是正确的。1980年莒县陵阳镇出土了一件尖状器,外形呈三角形,中间微鼓,尖端锐利,后部略成燕尾形。长3厘米,最宽处2厘米,厚度为0.2厘米,较轻巧。从其外形来看,显然不是生产生活用器,而是一件锥刺器,应该是砭石的前身。它是细石器文化遗存,距今约1万年。
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来看,莒地东夷民族使用的砭石的演变过程是从不规则的尖状器到较为规则的三角形、方形与扁方形而后发展为圆形的。从起源上来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万年左右。而在新石器中晚期的东夷民族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砭石进行治病了。由此可见,砭石在莒地有漫长的发展历史。莒地应该是中医针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三、针灸起源于莒文化区与一些重要典籍的记载并不矛盾,表明莒地是中医针灸的重要起源地
对砭石的起源,《皇帝内经》中是这样记载的:“东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业,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其热中,盐者盛血,故其民皆黑色硫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通过“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的记载来看,针灸的起源地应该更靠近大海,这说明针灸的起源地为古代的莒文化区是确切的。因为文化意义上的莒地包括现在的莒县、沂水、沂南、莒南、临沭、东港、五莲、诸城、胶南以及江苏的赣榆等县市,有多个县市濒临大海,正好与《皇帝内经》的表述是一致的。
传统观点认为针灸正式形成的时间在前2400至前2300这一百年间,地点在鲁西豫东地区。这与针灸起源于莒地并不矛盾。《路史》之《后纪一》引《帝王世纪》:“太昊(伏羲)制九针,以拯夭枉。”《备急千金药方》序言:“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伏羲和黄帝是同时代人,在位的时间很接近,所以把医疗器材标准化的功劳同时归在这两位帝王名上是可以理解的。伏羲在位时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东南部的淮阳,黄帝在位时都城曾设在曲阜,这两个都城都在鲁西豫东地区。而他们的在位时间也大体相同。伏羲在位时间是前2400年至前2370年,黄帝在位时间是前2337至前2307。所以,中国针灸疗法和针具系列正式形成的时间在前2400至前2300这一百年间,地点在鲁西豫东地区。针灸起源地山东东部的莒地,后来形成于鲁西豫东地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个地方非常近,都处于山东南部地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是莒人开创了中国中医针灸学的先河,针灸的起源地是莒地,而不是我国的南方。
参考文献:
[1]高广仁.莒文化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苏兆庆.东夷民族针灸学初探[J].莒文化与中华文明,2012.
(作者单位:山东莒县博物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莒地砭石与中医针灸的起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