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湛江傩文化印象初探

湛江印象[摘要]傩,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古代驱邪逐疫、禳凶纳吉的一种神秘仪式,也是中国最古老、传统文化意蕴最深厚、最具生命力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傩的概念、起源出发,着重阐述湛江傩文化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对湛江傩文化的探讨、研究、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傩文化起源内容特色傩,是原

湛江印象

[摘 要]傩,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古代驱邪逐疫、禳凶纳吉的一种神秘仪式,也是中国最古老、传统文化意蕴最深厚、最具生命力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傩的概念、起源出发,着重阐述湛江傩文化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对湛江傩文化的探讨、研究、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傩文化 起源 内容 特色

傩,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驱邪逐疫、禳凶纳吉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神秘仪式,也是中国最古老、传统文化意蕴最深厚、最具生命力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湛江地处雷州半岛,上古之时属百越,清代以前为雷州府与高州府的县地,自隋唐至宋元,北人南来,到唐代,闽南人又大批迁居雷州,傩也随之而入。因此,湛江傩文化与中原傩文化有着丝丝相扣的渊源关系。悠久的历史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雷州半岛人民的风俗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仅处处渗透着中原与吴越文化的影响,同时还与雷州土著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湛江傩文化。

一、湛江傩文化的源流及分布状况

(一)湛江傩文化的源流

1、傩的概念

傩,即假面跳神,是古代驱逐疫鬼的仪式,它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头颅崇拜、巫术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的产物。我国最早记载傩事活动的史籍《周礼·夏官》曾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此为傩的由来。

2、傩的起源

傩,起源于中国远古狩猎时代的原始驱逐法术和巫术,根植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鬼崇拜的文化沃土。它孕育于新石器时期,萌生于夏、商,形成于周,规范于“礼”。在经历了悠久岁月的文化积淀后,最终构成了包括多种宗教、多种艺术形式、民间文学及神话传说诸多因素的庞杂文化丛系:多元、复合的文化空间形态。

湛江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属世界两大雷区之一。自然界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古人认为是天帝雷神在主宰作祟。远古时期,湛江乃百越族聚居之地,雷州天后宫门联就曾记载:“闽南思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直接阐述了湛江文化的源头所在。百越族的部族们敬崇雷神,并由此而产生了敬雷、娱雷、酬雷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雷州换鼓”就曾载入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成为天下四绝之一。关于湛江傩文化活动的记载,《广东通志》上书:“雷州府(今雷州市)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雷州府志》也载:“自正月十二起,曰‘开灯,连至十五夜……妆鬼判诸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是曰傩。城中为最,各乡圩间有之,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在浩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湛江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由祭雷到求雨,由驱邪逐疫到求子纳福,傩,以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扩展意识,以人类本体精神和主观虚幻的超自然威力来抗衡农业灾害和人体生理灾难,追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天下太平的安宁与和谐社会,因此,一代又一代的雷州半岛人民保留着“祭傩”仪式,并不断传承和发展。

(二)湛江傩文化的分布状况

湛江傩文化主要流传在雷州半岛的湛江、雷州、吴川、廉江、徐闻等地,因各地表演形式及所祭祀的神灵不同而名称也有所差异。傩舞类如湛江麻章湖光镇旧县村称“考兵”;东海岛称“打将”;雷州松竹镇东角村、塘仔村,南兴镇东市村、下田村称“走清将”;吴川市大岸村称“舞二真”;博铺镇则叫“舞六将”。傩戏类廉江石角镇名“解怨”,徐闻新寮岛路云村名“萝卜戏”,此外还有麻章麒麒村的“爬刀梯”,雷州北和镇的“穿令”、雷高镇的“翻棘床”、雷州市城区的“下火海”等,均是湛江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湛江傩文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湛江傩文化的内容

傩作为远古历史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顽强让人震惊,傩文化主要包括傩坛、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傩俗等。

1、傩坛

傩坛是傩事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各种神灵(面具)的栖息地。傩坛是一个庞杂、松散的体系,其表现一方面将释、道的神、仙、鬼吸收改造,进入傩坛,一方面又将民间传说和历史传奇人物兼收并蓄。因此傩坛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之说。任何一个面具,必须经过一番神圣的“开光”洗礼,才能恭恭敬敬地请进傩坛。由于不同的信仰,傩坛供奉的主神不尽相同。在湛江,主要供奉的是以雷首公与五方雷将,康皇、北帝及其部将为主体以及土地公婆、艄公婆等傩具。傩坛是傩事活动得以继承、发展的重要地盘。

2、傩仪

傩仪是傩坛祭祀的外化形式,包含着请神、驱鬼逐疫、送神等操作程序。请神必须诚心敬意,先是三叩九拜,将傩坛内外的各路神灵一一请到,尔后是到各家各户驱邪捉鬼,以求遣灾纳福,接着便开始游神。游神队伍的顺序是:五彩标旗队导前,后面紧跟八仙过海图、飘色队、锣鼓队、傩舞队等,一行人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神完后,再次举行祭神仪式,整个活动即告结束。驱鬼逐疫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各不相同,湛江傩文化受中原与吴越文化的影响,各地傩文化活动也有些特别的仪式,如“考兵”祭时,有“翻棘床”的巫术表演;“舞二真”的车、麦二真君则手执刀、钺,在八仙桌上按特定的口诀循环舞蹈;“舞六将”则每到一个神灵祭坛前,均按六将排位顺序操演各种兵器武艺,以展示各神将的威严;“走清将”分为庙前跳傩、庭中舞傩和退兵钉柴符三个程序进行,其他还有诸如“爬刀梯”、“下火海”、“穿令”等巫术绝技。

3、傩舞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欢庆的娱神舞蹈。傩舞的特征一般是戴木制面具,扮作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是人类舞蹈的“活化石”。

湛江傩舞主要有“考兵”、“走清将”、“舞二真”、“舞六将”等。“考兵”主要流传于湛江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及邻近的下埠、东岭、西岭、北塘、云脚诸村。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驱鬼除疫、遣灾纳福的傩祭活动,所敬奉的是康皇及其部将车、麦、李、刘、洪。“走清将”流传于雷州市的雷高、松竹、南兴、客路、杨家、白沙、附城等地,每年正月二十七进行祈求平安、迎祥纳福的傩祭活动,敬奉的是“雷神”或称“五雷神将”的马、郭、方、邓、田。“舞二真”是双人舞,流传于吴川市 大岸等地,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进行除邪护正、引福归堂的傩祭活动,所敬奉的神灵也是康皇及其部将车、麦二真君。“舞六将”则流传于吴川市 博铺镇,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三,当地民众沐浴斋戒三天,俗称“三月三”年例,所敬奉的神灵是北帝及其部将赵、马、关、张、辛、邓。

4、傩戏

傩戏由傩祭、傩舞发展而成,是傩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宗教与艺术、娱神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与仪式融为一体的傩戏,宗教祭祀色彩浓厚,多以祝祷说唱、仪式性舞蹈结合在一起,直接为仪式服务。傩戏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以服务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傩戏表演均有本所依,剧本有的取材于神话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

在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期间,我们惊喜地发现,湛江也有傩戏,这是我们过去所一直忽略和遗漏的。徐闻新寮岛路云村的《萝卜戏》、廉江石角镇的《解怨》都是师公戏,是将傩议与说唱、舞蹈相结合的大本戏,他们都敬奉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尊三元(唐、葛、周)为祖师,基本保留着从巫书、神本发展起来的仪式戏剧,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5、傩面具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神灵的载体。亦是傩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符号。傩面具造型各异、古朴深厚、色彩斑斓,主要有驱傩神祗、民间俗神、道释神仙、传奇英雄、世俗人物等。

湛江地区的傩面具大部分都出在清朝时期,傩舞“考兵”、“走清将”、“舞二真”、“舞六将”等的面具遗存到现在已有四百至六百年之久。这些面具经过世人的精心雕刻、彩绘、装饰,而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它与原始的巫傩活动、宗教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宗教性、神秘性,有着强烈的民俗色彩。

6、傩俗

傩俗就是从巫傩活动转化而来的民间习俗,如民间建筑物上的吞口,门户上悬挂的各种兽头、骨角或面具,目的是辟邪镇宅,其功能也扩展到祈求农事丰收、送子、治病、相宅等方面。

吞口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反映了人们的信仰心理,它包容了庞杂的民俗信仰,并与当地传统文化交融汇合,以独特的方式折射出当地民众的传统习俗。如雷州石狗,雷州各城镇、乡村、街口随处可见,全市已发现石狗近10000尊,雕刻年代从战国至现代,石质为玄武岩。雷州石狗习俗,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南朝时雷祖陈文玉的诞降——“狗耳呈祥”的传说,使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达到高潮。宋元时期,中原及闽人大量南迁,使石狗从部落图腾发展为守护神灵的吉祥物。雷州人认为石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富、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如今,数以万计的石狗构成了雷州城乡一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线,它那千姿百态、形神各异的造型,充分体现了雷州人民精湛的雕刻艺术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湛江傩文化的艺术特色

湛江傩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奇特,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面具造型的精良美观、风格迥异;舞蹈动作的古朴粗犷、气势磅礴;伴奏乐器的音质独特,别具匠心。

1、傩面具的艺术特色

古往今来傩面具的质地,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石、皮、泥、陶、铜、金、树皮、竹根、布、纸做的。原始时代,在图腾崇拜时期则是以动物头骨来制作,青铜时期则以铜面具来制作,到汉代则以“木面为傩”。如雷州南兴镇下田村“走清将”的傩面具是明朝传下,已有500多年历史,以樟木雕刻,保存完好,其神态逼真、形象优美、风格突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除了木质傩面具以外,湛江还发现有用当地“橹罟头”刻制的面具,其体态轻巧,不怕潮湿,不怕虫咬,至今保留完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在雷州市附城镇东门村“走清将”的面具则是用牛皮剪割而成,虽然做法简单,但雕塑主体感很强,一直沿用至今。

湛江傩面具以黑、红、黄为主,线条朴实、夸张,色彩鲜明和谐,不仅要考虑面部的肤色和眼睛及胡须的颜色,还要兼顾服装等色彩的配置。在造型特征上,五雷神将为凶相:竖发、方脸、长耳、突颧、凸眼、大鼻、扁嘴、獠牙,具有豪放不羁、粗犷狞厉的精神特质;历史英雄人物如“舞二真”、“舞六将”等为善相:椭圆脸、长耳、八字眉、杏眼、圆颧、高鼻、阔嘴,额头上雕饰有头冠,具有端庄俊秀、威武轩昴的气概。综观湛江地区傩面形象,明显可看出善相和凶相两类,丑相则不多见。

2、傩舞的艺术特色

目前湛江地区发现的几个傩舞,从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动作风格特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五雷”神将,二是表现历史英雄人物。

表现“五雷”神将的,在舞蹈动律和形态上,主要以摇头、拧身、蹲颤、绕腕、推指(香火诀)、碎步、踏跳为主要动作,加上吆喝之声,显现出一股狞厉恐怖的威慑煞气。

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在舞蹈动律和形态上,则着重兵器的舞法和套路的变化与衔接上,表现出富有矫健骁勇的神韵和英武果敢的大将风范。

傩舞的动作总的说来都具有古朴、粗犷、夸张、悍勇、刚中带柔、柔中带刚、气势磅礴、威武神奇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原始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3、伴奏乐的艺术特色

伴奏一般以陶鼓、月鼓、圆鼓、高边锣、小锣等击乐伴奏,有的还配有大钹、小钹、唢呐和牛角。表演过程中,击乐主要根据舞者的情绪和场上的气氛变化紧密配合,既起着伴奏作用,又具有渲染气氛、助威助兴的烘托效应。其中陶鼓是主奏乐器,音质独具特色。陶鼓鼓身用陶泥烧制而成,形状为一头大一头小,中间细,鼓腰镂空,两端蒙羊皮。击鼓者右手执竹片击大头,左手以掌击小头,发出雄浑清脆之声响,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大力挖掘、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傩,已不再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傩文化以其特有的宗教性、民俗性、民族性、审美性和神秘性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枝奇葩,而湛江傩文化,更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间风格,璀璨绚丽的妖娆之姿绽放于雷州半岛的红壤沃土之上。

参考文献:

[1]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组委会.傩文化普及读本.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1);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1);

[3]陈志坚.雷州石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

作者简介:庞洁(1970-),女 ,大学本科,馆员,现任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湛江傩文化印象初探

湛江印象[摘要]傩,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古代驱邪逐疫、禳凶纳吉的一种神秘仪式,也是中国最古老、传统文化意蕴最深厚、最具生命力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傩的概念、起源出发,着重阐述湛江傩文化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对湛江傩文化的探讨、研究、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傩文化起源内容特色傩,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