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扬帆北部湾

朱纬随着郑和七下西洋,明清之际大规模的贸易活动不断开展起来,促进了海南岛港口的发展,对于处在海南岛西北部地区重要位置的临高而言也是如此,而港口也处在一个不断的沿革和变迁之中。港口的沿革与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临高的港口在明清时期不同时代的具体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为了对明清时期临高港口的沿革与变迁

朱纬

随着郑和七下西洋,明清之际大规模的贸易活动不断开展起来,促进了海南岛港口的发展,对于处在海南岛西北部地区重要位置的临高而言也是如此,而港口也处在一个不断的沿革和变迁之中。港口的沿革与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临高的港口在明清时期不同时代的具体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为了对明清时期临高港口的沿革与变迁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特从《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乾隆琼州府志》、《道光琼州府志》等明清时期地方志所载,对临高沿北部湾东岸的明清时期港口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正德琼台志》载,明代临高县的港口有:博铺港、黄龙港、三家港、博顿港、新安港、博白港共6个港口;《万历琼州府志》载,明代临高县的港口有:博铺港、黄龙港、石碑港、博顿港、新安港、博白港、吕湾港、乌石港共8个港口;《乾隆琼州府志》载,清代临高县的港口有:乌石港、朱碌港、博铺港、博述港、石牌港、青龙港、博顿港、吕湾港、博白港、新安港、马袅港共11个港口;《道光琼州府志》载,清代临高县的港口有:乌石港、朱碌港、博铺港、博述港、石牌港、黄龙港、博顿港、吕湾港、博白港、新安港、马袅港共11个港口;其中石牌港港东西约有五六里长;马袅港可以停泊大船十余只;而朱碌港、博铺港、博白港、乌石港、博述港、黄龙港按顺序都是在石牌港的南边,其中只有博铺港可以停泊六七只船只,其余的都是不可以停泊船只的小港,其他的港口的具体泊船情况则没有详细的记载。

四部地方志不仅详细记载了明清这一时期临高所有港口的数量和名称的变化,同时对这些港口位于临高的具体位置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如《正德琼台志》载:“博铺港在临高县北二十里;水自县流出,与海潮连接,上有巡检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明正德到清道光这三百余年的时间里,临高的港口数量在总体上是在增加的,虽然增加的数量不是那么明显(从正德年间的6个到万历年间的8个以及到乾隆、道光年间的11个),而且也不是呈现每一时期的递增情况,但多少也说明了这一时期临高的港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此外,除了数量上的增加,明清时期临高县港口具体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明正德年间的6个港口至明万历年间的8个港口,其中博铺港、黄龙港、博顿港、新安港、博白港等5个港口名称没有发生变化,得到了延续;而据《万历琼州府志》载,三家港则改称为石碑港(石碑港,县北五十里,即三家港),同时增加了吕湾港、乌石港2个港口。从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的港口有8个增加到11个,其中乌石港、博铺港、博顿港、吕湾港、博白港、新安港等6个港口名称没有发生变化,得到了延续;而石碑港则改称为石牌港,也是由旧时三家港改称而来,在《乾隆琼州府志》中有记载;同时增加了朱碌港、博述港、青龙港、马袅港4个港口,朱碌港由万历年间记载的朱碌湾发展而来,在临高县东二十里。

清乾隆年间至清道光年间的港口虽然数量上维持在11个没有发生变化,但名称上还是有所变化的。其中乌石港、朱碌港、博铺港、博述港、石牌港、博顿港、吕湾港、博白港、新安港、马袅港等10个港口名称没有发生变化,得到了延续;青龙港没有记载了,改为了黄龙港;黄龙港在明正德、万历以及清道光年间都有记载,而青龙港只是在乾隆年间有记载,而且黄龙港在临高县西四十里,以黄龙村命名,青龙港在临高县西北四十里,显然这两个港口不是在同一个地方,不是同一个港口;所以青龙港改为黄龙港,则有可能说明青龙港没有延续下来。

从明清时期的四部地方志所记载的临高县港口的资料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首先是明正德至清道光这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博铺港、三家港、博顿港、新安港、博白港5个港口在临高县的具体位置没有改变,得以延续下来,其中的三家港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万历年间的石碑、乾隆、道光年间的石牌等同名称上的变化;而在清代的两部志书中有着博顿渡的记载,明代的两部志书中则没有记载,具体位置在城东十五里,与“博顿港,在临高县西五十里”的具体位置有着很大的出入。

同时如前文所说,黄龙港在明正德、万历以及清道光年间都有记载,说明了黄龙港得到了延续,虽然有时间上断代,但三部地方志都有记载,而且有时间上的延续性。青龙港则只是在《乾隆琼州府志》上有记载,缺乏时间上延续性,因此有可能青龙港没有得以延续。再者吕湾港、乌石港2个港口虽然在正德年间没有记载,但自明万历年间出现记载以后,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朱碌港自明万历年间有朱碌湾的记载以来,至清乾隆年间发展成为朱碌港,延续至清道光年间。

最后是关于马袅港的情况,在明朝的《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两部地方志中都没有马袅港记载,只是有着马袅渡的记载。而“渡”在当时尚未被称之为“港”,亦或者是规模比较小的港而已。而且,记载的马袅渡具体位置,在县东四十里的马袅都,与后来出现的马袅港在位置上有一定的差别。马袅港首次以港口的名称出现则在清《乾隆琼州府志》中,其后一直延续至道光年间;同时在《乾隆琼州府志》、《道光琼州府志》两部志书中还有着马袅渡的记载,而记载的实际位置与“马袅港,在临高县东北六十里”的记载也是有差别的,在城东五十里,显然此时的马袅渡是靠近马袅港的。因此马袅港在明代还没有出现,而清代才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同时据记载马袅港可以停泊大船十余只,成为在临高当地有名的港口。

临高港口的沿革与变迁,促进了临高对外贸易的开展;同时这些港口的存在,也大大加深了临高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临高本地经济的发展。据南宋《琼管志》曰:“琼州地居海中,其外则乌里苏密吉浪之州,而与占城相对,西则真腊、交趾,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北至雷州、徐闻,上下渺茫,千里一色。舟船往来,飞鸟附其颠颈而不惊。”其中提到的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境内)、交趾(今越南北部)在地理位置上与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正好隔着北部湾相望;同时《汉书·地理志》卷二八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异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繒而往。……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奈;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在这篇记载中,很好的说明了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的商船就满载着货物从徐闻、合浦起航,沿着海南岛经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远航至印度去交换各种物产;然后,从斯里兰卡经马来西亚、越南返航,进行对外贸易。

经越南出发和越南返航的这条航线必然要经过北部湾,虽然古籍资料中没有明确的经过临高的港口进行贸易的记载,但对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地区重要位置的临高县而言,有过相关的贸易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据《海南岛史》记载,明清时期有大量的船只来往于海南与大陆之间,把海南本岛珍贵的土特物产运到大陆去贩卖,增加了本岛各种税收收入,包括牛税、槟榔税、车船税等,而临高则属于牛税增收比较多的市县之一。对外贸易的开展,也带来了海南岛圩市的发展。圩市产生于宋代,到了明清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平原、河流两岸、港口以及交通方便的地区。据记载,明代琼州府共有122个圩市,临高主要有泗州(今博文,昌富市之北)、讨滩(今多文市)、新兴(今波莲市附近)等。清代圩市发展到了310个,增加了188个;在道光以前,临高开设的有16处,如:马袅市、多文市、嘉来市等;乾隆之前,临高开设的则有17处以上,这些市都在距离海岸线不远的地方。

这些港口的存在除了促进对外贸易和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兼有军事之功能,作为海防之用。明清时期临高有着或多或少的海患,诸如倭寇、海盗之类。在明洪武二十七年设置海南卫,隶后所,兼防临高;万历四十五年,设置哨所,守卫博顿港;光绪年间,以儋营五十八名官兵驻防博顿港,同时还有五十名官兵驻防马袅、新安两个港口,并且筑城制台防守,拨兵相望。此时临高的港口大多设有军事设施,兼具海防之功能;最主要的就是用于传递重要军事信息的烽火台。据记载明清时期海南岛各地沿海共设有27座烽火台,其中临高县境内就有11座,包括郎铺台、朱碌墩、洋甘台、博铺墩、乌石墩、博从墩、头洋台、博述墩、黄龙墩、博顿墩、马袅三家墩。而在《光绪临高县志》只记载了10座,其中没有博顿墩。这些墩台至今多已荒废,但在港口以及海边还留有一些遗迹;而且在历史上,它们对加强海防确实起到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倭寇、海盗横行的明清时期,在还没有先进通讯设备的条件下,这种作用更不能低估。不仅如此,有些港口除了设置有烽火台,还有炮台,如:马袅港、石牌港等;同时都配有大量士兵驻守。

此外,因为海南岛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日照长、热量大、气温高、蒸发力强、无冰冻期,全年均可产盐。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的临高县有着众多的优良港口,而且海水中氯化钠含量浓度也较高,是海盐生产的好地方。因此明清时期临高县依靠着天然的港湾发展盐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临高人王佐《海边纪行》诗:“外家家住海南边,垂老聘来岂偶然。几个渔舟依海港,两三灶户傍盐田。潮痕每准星长短,水侯仍催月次躔。风景苍苍今似昔,可怜华发半盈颠。”“两三灶户傍盐田”是对海南的盐场的介绍;而临高盐田作为海南盐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

早在唐宋时期临高的制盐业就已经开始了。到明代洪武年间在广东、海北设立了两个盐课提举司,属于海北盐课提举司的盐场有15个之多,在海南的6个;其中属于临高的是三村马袅盐场,马袅盐场设大使一员,隶属海北盐课提举司。这个盐场在《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乾隆琼州府志》、《道光琼州府志》四部地方志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足以看出当时它的重要性。同时临高县为沙漏产盐最富的地区,而马袅盐场则以产熟盐(生盐是粗盐,熟盐是精盐)著称,产盐量很大。而马袅盐场位于临高县东北五十里的马袅都,离当时的马袅港只有十里地的距离。不仅如此,至清乾隆年间,临高的马袅、三村、永和等盐场地,共有沙田837丘,池漏838个灶,漏灶1834个,漏灶面积382亩;从事制盐生产427户,共1352人,年产盐量共1340吨。除销售儋县、澄迈、琼山、文昌、定案等县外,还运销本省(广东)各地。

除制盐业外,临高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由于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东邻澄迈县,西南与儋州市接壤,西临北部湾,北临琼州海峡;因此渔民的传统近海捕鱼场所主要集中在北部湾与琼州海峡海域,而这片区域可以分为北部湾北部和南部渔场,北部渔场主要的渔业资源有蓝圆鯵、枪乌贼、二长棘鲷、大眼鲷、蛇鲻、鲱鲤、金线鱼、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宽沟对虾、须赤虾等;而南部渔场主要的渔业资源有白姑鱼、枪乌贼、二长棘鲷、大眼鲷、蛇鲻、金线鱼、红笛鲷、带鱼、马鲛鱼、海鳗等。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临高县港口的发展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临高本地文化的繁荣。

临高县的教育始于宋绍兴二年(1132年)。当时学校称学宫。明清时期设有书院、义学、社学、私塾。据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海南岛社学有179所,而临高县就有11所,在全岛名列第三位;同时自宋迄清,全岛兴办的书院共有76间,其中临高县有6间,包括澹庵书院、通明书院、鹅江书院、临江书院等,名列全岛第四位;至清朝末年,书院改为了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临高县建立了第一、第二高等小学堂。

此外,明清时期临高县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人物,如:明清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王佐和张岳崧。王佐,字汝学,是土生土长的临高人;因其家乡多刺桐,又称为王桐乡,尤以诗文见长,世称“吟绝”,代表作《鸡肋集》和《琼台外纪》等;而张岳崧也是出自于临高,字子骏,另字瀚山,号觉庵、指山,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临高县新化乡遵宪都罗万村(今美台乡罗万村),一生著有《筠心常文集》10卷、《筠心堂诗集》4卷、《运河北行记》1卷、《训士录》1卷、《公牍偶存》1卷。刘大霖,字孟良,号心琼,临高县永宁乡县郭都(今临城镇)人,他是明万历年间临高县唯一的进士,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考中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

上述所对明清时期临高的港口文化的介绍与分析,只是我们全面、客观、公正地研究明清时期临高的港口文化所迈出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单位:海南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扬帆北部湾

朱纬随着郑和七下西洋,明清之际大规模的贸易活动不断开展起来,促进了海南岛港口的发展,对于处在海南岛西北部地区重要位置的临高而言也是如此,而港口也处在一个不断的沿革和变迁之中。港口的沿革与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临高的港口在明清时期不同时代的具体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为了对明清时期临高港口的沿革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