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构的形式法则
李冰如
摘 要:从中国的美学文化、美学认识开始谈起,发现了中国美学从魏晋时期有了新的变迁,而中国山水画也起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即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山川之美的认识,而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也是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美学文化、美学认识的变迁而变迁。而山水画的构图,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美的一种总体把控,同样,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构图技巧的创新、突破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传承,变迁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中国山水画家对美的总体把握,体现在了传承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中。而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过程中,也提升了他的欣赏者、创作者——中国人,中国山水画家对中国美学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关键词:中国美学;美学构图技巧;中国山水画
中国美学是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思想、艺术思想中梳理出来,从萌芽、发展、成熟、转型、新变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形成了灿烂而又辉煌的中国美学历史。而构图,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当代专业术语,尽管经历了顾恺之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论中的“经营关系”、乃至后期的“布局”“章法”等各个时期的不同称谓,但是他的基本原理都体现了物理、画里和心理三者之间的联系。世界万物中的种种失误对立统一的矛盾因素,都可以通过绘画中的合理构图,达到一定程度的辩证统一,而这种辩证统一,取决于山水画家个人的主观观察,取决于艺术家心中的中国山水之美。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中国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文化传承在发展,可以说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中国山水的构图之美发展、传承变化中同样可以看出。
一、山水画出现之前的审美变迁
中国画的构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起始于旧石器时代。远古时期的绘画构图中,人们只懂得使用简单的图像和单纯的技巧,虽然一些器皿的纹饰已经开始使用一些规律的排列组合,但是原始的绘画还是兴之所至、无拘无束为美的一种状态,个体实物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处于无序状态,起始于朴素、自然的构图审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进入夏商周时代以后,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以庄严肃穆取代,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主题,奠定了之后的中国美学代表。这一时期的头图基本处于平面并至的状态,而到了汉代,才基本趋于完善,构图饱满,精巧奇杰,展示了画家的非凡才华和高超技巧。
二、魏晋的山水画构图与时代审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老子》《庄子》《周易》等“三玄”为阐释对象的玄学,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美学,于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玄学清单的人物品藻,开创了古代人审美思想的新高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创了中国古代系统的自然美学理论,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门类的美学理论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建立,而中国画中的山水画,也同样诞生于这个时期。
言不尽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是魏晋时期开始确立,进而对中国艺术、美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悠久的影响。宗白华先生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在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出现了一个关键的转变,美感由两汉时期崇尚金碧辉煌、华丽富贵的“错彩镂金”转变为了以王羲之、陶淵明为代表的自然质朴、淡泊的“芙蓉初发,自然可爱”,属于一次美学思想的解放。
然而山水画虽起始于晋,刚刚诞生的稚嫩的山水画却有很多不成熟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例不协调,画中非山水的景物普遍比例大于山水,出现了山不藏鸟、水不泛舟等现象
(二)山峰过于排列整齐,没有神韵,犹如锯齿
(三)树木形状简单,比例失调
(四)没有空间感,上下,左右、长宽,远近等都没有在魏晋时期山水画中体现出来
当然早期优秀的文人作家也发现并开始有意识地改进这些问题,在顾恺之的著作 《洛神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山水画中山的层次构图,神韵之美也已经开始出现端倪。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布局构图也颇有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芙蓉初发、自然可爱的印证。
三、唐代的山水画构图与时代审美
真正使得山水画兴起的时代,在于唐代,随着绘画材料的不断改善和技巧理念的不断丰富完善,从六朝山水画家开始,就已经系统地认识到了山水绘画中空间安排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就是唐代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吴道子在山水画方面起到了突破“春蚕吐丝”均匀细致无变化的线条这种传统的勾画形式,开创了大笔挥洒,以顿挫多变、张弛有力的线条勾勒山石轮廓,一扫过去的勾填纤细,奠定了山水画后来的基础,正可谓“山水之变,始于吴二成于二李”。
唐代的王维曾主张山水画要“意在笔先”,强调作画之前,画家首先要将事物在思想上酝酿成熟,而山水的布局、山水画的布局决定了能否完整表达山水画中蕴藏的中国美学中强调的“意境”。
四、宋代的山水构图与时代审美
由五代直至北宋,山水画由快速地发展趋于成熟,并出现了第一个高峰。而同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经济的高峰,同样形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中国美学。
首先,宋代美学的繁荣和发展,是基于宋代的历史人文客观条件的。就社会结构而言,宋代重文人,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教育的繁荣学术的自由,都大大地促进了美学的繁荣并汇聚了美学发展的突破的契机。著名词人范仲淹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描写,用文字给所有阅读过的人勾勒了一个既壮丽,又锦绣,即阳光又缠绵的广阔山水画卷。可见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推动了审美,美学向壮丽、辽阔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同样有“以大显小”的全景式构图,北宋四大家的作品普遍都是气势宏大的全景式构图——山峦连绵、气势悠远,代表作品如著名的《关山行旅图》。而到了南宋,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社会风气的变化,绘画界的审美特点、布局构图也随之变化,发出了“以小显大”的边角一隅构图式山水画,马元的《寒江独钓图》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可以说中国传统山水画传承至南宋,已经进入了完善的境地。
五、元代的山水构图与时代审美
到了元代,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气息,已经没有了北宋的“三远”构图或南宋的善画的边角之景构图为美的特点,而是推崇简约、清幽、闲逸、宁静之美,突出的代表作有倪瓒的《雨后空林图》。
六、明清的山水画构图与时代审美
明末清初,也没有明显的结构布局的突破。直到清代,出现了以石涛为代表的截断法流派。清代石涛创新性地将山水画构图体现在于将山水中在自己看来最美好、最能打动自己的部分,截取在自己的画中。他是明清时代少有的、有创新性的、敢于突破传统构图的画家。
总体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们,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研究,虽然经历了一个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亦在寻求不断地突破创新,趋于完善。但是,却没有系统而又完整地阐述和讲解,这和传统中国画的重视“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两种方法,而对“经营位置”这个画法的重要指导没有形成系统而又完整地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关。
七、近现代山水画构图与审美
近现代的中国画画家们,就头图理论对于中国构图理论大发展与传承,影响最大的,应属于吕凤子和潘天寿。
吕凤子在对构图的阐述中,运用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办法,将立意、写形、为象、貌色和置陈布势整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画的“六法”浓缩为“两法”,即用笔和构图,开创了国画的一家之言。
随着西方美术造型学的传入,使得具有扎实造型功底的当代华江,对于山水画的写生也重视了起来,使得画家思维丰富起来的大量的写生,扎实的造型功底,装饰性的表现手法和西方平面化的构图在结合列大量丰富的头图形式,装饰性的变现手法,及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法,必然会使得中国新兴的山水画出现新的不同构图。而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无论是画家、还是普通人传统的东方审美,为新的、东西方文化融合后出现的新式構图,提供了审美基础。
八、结语
受到东方哲学、文化、艺术启迪而诞生于魏晋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从开始的稚嫩,经过逐渐吸收东方文化的精华,伴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开始前进的道路。中国山水画家凭借着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不断创造出既传承先贤,又贴合时代特点审美山水画构图,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形式的艺术文化精髓,发展出了构图精美、变化万千的中国山水画作品,从而丰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东西方融合加速的今天,当代人们的审美出现了变化,当代山水画家的工具及理论出现了新的突破。时刻都在发展的时代,只有时刻都在传承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的中国山水画才能继续在这个时代跟上人们的审美,引领人们的审美,才能继续为世界艺术,创造新的美,而山水画两法之一的构图,更是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广泛学习技术,了解新文化,顺利地传承自己的文化,才能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今天,为山水画的美提供更多的题材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凯旋,王云.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6,(05):48-51.
[2]邹其昌.朱熹美学思想与中国美学精神[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711-715.
[3]李安鸣.略谈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发展与变迁[J]美与时代,2007,(05):44-45.
[4]邢聿烜.论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之美[D].西安美术学院,2013.
[5]唐升.论中国山水画构图与意境[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31.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