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浙中竹茶筒:一壶琼浆一壶诗

杜晓波++梁忆一根竹茶筒,凝聚着浙中民间巧匠的智慧创造,演绎着乡村古老的生活方式,诗意盎然。竹茶筒,浙中各县市旧时乡村饮茶器具之一。主要用来携带凉茶,以备野外劳作解渴之需。形制大同小异,多题有物主名字,偶尔会书上一句咏赞名泉的充满文采和历史文化渊源的话语。下面,就让我们来好好认识认识这尊先祖遗留的文化

杜晓波++梁忆

一根竹茶筒,凝聚着浙中民间巧匠的智慧创造,演绎着乡村古老的生活方式,诗意盎然。

竹茶筒,浙中各县市旧时乡村饮茶器具之一。主要用来携带凉茶,以备野外劳作解渴之需。形制大同小异,多题有物主名字,偶尔会书上一句咏赞名泉的充满文采和历史文化渊源的话语。下面,就让我们来好好认识认识这尊先祖遗留的文化瑰宝吧!

两三竹节的创造

竹茶筒,不过两三节毛竹做成,乍看粗陋至极,但要让一根簰竹上拆卸下来的废竹,摇身变为可拎可灌可闭可品的盛茶器具,也需要几分匠心和才艺呢!

好在浙中乡村里遍地是能工巧匠。人们自古崇尚手艺防身,几乎人人学得一身好手艺,靠干百家活吃百家饭度日。所以,这竹茶筒物件的制作,对于每日操弄竹木的木匠、篾匠和箍桶匠来说,简直是拿手好戏。即使是普通农夫,也能弄得像模像样,只不过要借来“零碎百件”(木工器具)而已。

锯:竹材取自竹 ,或伐自竹林。

竹簰,浙中昔时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一叶轻舟,可顺婺江,穿桐庐、过富阳,直抵杭州。一朝废弃,仍可效劳农家。竹茶筒之具制作,其之益也。

将簰竹从大船一般的竹簰上拆下来,选最大口径和最大竹距的竹材,按成器长短设想,用锯子截取。所选节段无穿孔无烂疤,通常长度为一至三节。也有更长者,备装更多茶水。一头按竹节锯平,作底;另一头在竹节以上6公分处截取,作顶。

不在河畔村落,茶筒饮茶也不可少。取材就只能上山伐竹了。“坎坎伐竹兮,寘之河之干兮”。伐下后照簰竹一样处理。

削:让外表光洁如肤,样子好看。

取好了竹料,首先要用推刨对其削平磨光。通过这一道工序,新竹可破掉篾青层面,避免经风雨而表面发霉,日晒后竹体开裂。簰竹篾青本已无存,但可增加美观度。

表体刨光后,用斧凿打造出完整器形。底部裁平,上部设舌面,类英文字母“h”。舌面要用砂纸磨至溜滑,与人的嘴唇吻合。舌面通常长度5公分,作用是利于流水缓冲,防止茶水呛鼻塞喉。成器通常厚度为0.5cm,高度为130cm,直径为 16cm。

钻:贯通竹节,茶水借此隙进出。

器物成形后,紧接着钻开注水孔。两节之间及最上一节均须打孔。木匠的穿孔神器——牵钻这时就派上用场了。牵钻用走线拉动,便能驱动钻头打孔,厚厚的“竹瓶底”丝毫不惧。孔大小随意,但要注意外口大、里口小、略呈圆形,方便装水及倒水。用凿稍加修饰,孔便好了。

有孔就要配一个小木塞,拧紧了能避免灰尘或脏物掉进其中。好手艺者削削凿凿,片刻就弄好了。

竹茶筒做到最后,就是穿引绳线,以便提携悬挂。通常是在舌面外两侧凿上两个耳孔,系上麻绳,打结成凸纽。木塞上也要系一根细麻绳,另一头拴牢在耳孔上。人们出野外干农活,均将竹茶筒套挂在锄头、扁担等物上,农闲时节则可牢固挂于室内墙壁,方便得很。

号:写上姓名,偶有诗意文字书其上。

新制的竹茶筒,题字是少不了的。就其格式而言,大体以“姓名+号(用)”为主。这后缀使用挺讲究,因竹茶筒在农耕社会家庭器物中实在算是“小”字辈,大抵用上“号”、“用”、“记”已经尽够,用“造”太夸张,用“办”太张扬,用“志”太文雅。

若逢有文化情调的主子,非但号上姓名,还要写上吉祥语,使之变得有欣赏价值。或祈愿体力接续农事无忧,或赞美泉水甘冽茶品清雅,或详绘竹器精致工巧储茶凉爽,不一而足。

题字多用墨汁,写完后涂一层桐油,任风吹雨淋日晒,那字迹也不容易褪色。解放后有的以红油漆书之,能牢牢附于竹体不易脱。

畅饮,一群农夫的甘露灌顶

当猛烈的太阳让农夫满头挥汗,焦渴如焚,竹茶筒之水如佳醇般珍贵,给人以强劲的生命原动力。

煮:原生态的水用原始方法烧。

浙中村落以前多饮井水。山区村落有的用山泉水,纯净清甜,无任何杂质和污染。挨着岩体的农户甚至用竹管接进家中,取用便捷,煮出的茶口感更美。

至于烧水,浙中农村多用土灶,亦有煮饭时将水灌进铜带导热烧水的。铜带是构置于锅沿的铜管状烧水器具,充分利用柴灶余温。柴灶烧的水保持了井水的清冽感,好入口,略带烟味,特别解渴。水烧滚后舀进茶瓮,储存的同时便于舀喝。有的还要抓一把茶叶撒进去,那水就带着浓浓茶香了。

背:凉茶筒中存,荷肩户外行。

农民上山下田要带竹茶筒,先要将茶灌进筒内。可用竹匦等物舀取,从茶筒的圆眼孔中灌进去,直至快满,用木塞塞住。如田野干活,即可挂于锄头柄。倘若集体干活,劳力众多,须用扁担挑。过去集体化时代就专有劳力负责挑竹筒的。

通常竹茶筒只有一两节,装满茶水不觉得重。即使有三四节且筒体较粗,背在肩上也能勉强支撑。而挑上几只走路,就显得有些吃力。如果走远路,那就更不轻松,途中必须歇息。

饮:美美地饮着凉茶,多么的惬意,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田间从事种植或松土除草,在大热天里干上个把小时,浑身流汗,口干舌燥,急待饮水补充体能。但捧起树荫下摆放的竹茶筒喝水时,动作切勿太猛。要用嘴对准舌面,缓抬筒身,让水缓慢流出,小量注入口中。如果茶筒抬得太高,就会引起呛鼻,难受至极。当然也有身材魁梧、体肥膀圆的汉子,也许是渴得太久了,汗流得太多了,“咕嘟咕嘟”,一口气不停饮用,大有江湖好汉大碗饮酒之豪爽劲儿。

竹茶筒里的茶水有着丝丝清凉,特别利于防暑止渴。以前生产队三四十号人,如遇天气酷热难耐,饮水量特大。挑来的茶滴水不剩,挑水工只好挑着空筒,飞奔回村,灌进茶水再送到田间。有时,村里备茶不足,就得奔向叫做“渗水孔”的泉眼处,灌些山泉水让众人解渴。

茶筒背到田间地头,总带给人们盼头,哪怕是小憩痛饮的片刻,农人脸上也是漾满了躬耕农亩的那份惬意和满足,对用力完成剩下的农活信心满满。

乐:饮茶声响蕴异趣,浪漫情调赋茶筒。

关于竹筒,乡间农人还演绎出了些许闲情逸致,诠释了田园生活特有的自由和快乐。

饮茶时竹筒发出的怪音常常用来搞笑。取饮之际,水从竹肚外流,越过连通洞口,声似“弗肯”“弗肯”,像有拒绝之意。饮罢,茶水回灌竹肚,从上节流至下节,又会响起“肯”“肯”之音,好像是在故意捉弄饮水者。

而昔日集体出工,歇力休整时总会制造许多笑谈和闲趣。众社员树荫下小憩,席地而坐,一边使劲用斗笠扇风,一边畅饮茶筒之水。大家谈笑风生,讨论家常琐事或讲些天文地理,更多是扯些叫做“遁话”的无厘头的戏谑搞笑之语,真是别具风情,乐趣盎然。

乡土特色浓郁的竹茶筒,已经远离浙中乡村世界。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瓷茶壶、铝制水壶渐渐取而代之,现代更有各类适宜户外装备的极具时尚特征的水壶走进人类生活。那么,那些好看而有创意的竹茶筒是否结束了使命了呢?

其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茶筒,活态传承大有希望。浙中各地有竹茶筒作为旅游商品面世,以纯手工生态为卖点。其做装饰品和做实用储茶罐、储酒罐均受人欢迎。多地农耕民俗博物馆或文化礼堂则积极展出有文物价值的竹茶筒,让人品味古韵典范,亦不失为传承文化遗产的有益尝试。今后人们应加强竹茶筒实用工艺品的开发,将其所代表的浙中民间茶饮文化发扬光大,为现代家居生活增添一缕自然气息和人文情调。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浙中竹茶筒:一壶琼浆一壶诗

杜晓波++梁忆一根竹茶筒,凝聚着浙中民间巧匠的智慧创造,演绎着乡村古老的生活方式,诗意盎然。竹茶筒,浙中各县市旧时乡村饮茶器具之一。主要用来携带凉茶,以备野外劳作解渴之需。形制大同小异,多题有物主名字,偶尔会书上一句咏赞名泉的充满文采和历史文化渊源的话语。下面,就让我们来好好认识认识这尊先祖遗留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