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美国6位艺术家及其数百名志愿者日前用世界上最大相机拍摄...
陈天虹 顾志红
摘 要:潘玉良的“合中西为一治”艺术追求观是她在多个时期进行绘画研究后,融合“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等现当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的艺术发展方向后提出的具有其绘画特色及女性语言魅力的艺术观念。她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将中国画与西画绘画技巧相结合,使得在中西融合的艺术追求上开创其独特的风格,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很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潘玉良;合中西与一治;中西结合
潘玉良的艺术声望在国际艺坛一向较好,其艺术风格一向被国内外画家所称赞,在国内“首届全国美展”后便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这不仅靠与生俱来的天赋,与自身传奇经历及刻苦研习更是相关。作为现代美术史上杰出的女性画家,潘玉良的一生留下了4700多件作品,内容包含油画、国画、白描、素描、速写、雕塑等多种题材。其绘画风格也在其两次的留学法国期间不断地变化,以至于其作为一名女子对于“化东为西”及“化西为东”艺术追求的努力,形成了其特有的“新白描”式速写和潘玉良式“中西合一”的艺术表达方式,为后人所称赞。
一、初涉绘画与西画学习
潘玉良的绘画成就与其早年留学法国的经历密不可分。她身世坎坷,自强勤奋。早期命运多舛的她,在经历了父母双亡、舅父见财眼开将其卖入青楼为雏妓的悲惨命运后,形成了坚强勤奋的性格。在幸运女神的眷顾之下,遇到了她后来的丈夫——潘赞化,也是其绘画道路上的扶持人。在其丈夫的支持下,1917年,潘玉良在上海跟随洪野先生学习绘画,随后考入了当地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在1921年得到了为数不多的赴法留学的机会,先后在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此间师从达仰、西蒙。在1925年,她又考入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跟随康洛马蒂学习。
从开始学习绘画到第一次留学法国期间,她初涉绘画的这一阶段主要以学院派的学习为主,接受的多为西式的技法,所以她的风格多偏写实,作品多为写生作品。代表作品有《酒仙》[1]《黑女》等,潘玉良在作品中对于人物筋骨皮肤的描绘相当真实,凸显了其初期绘画学习扎实的学院派基本功,色彩较为深沉,体现了其初期的绘画重在刻画,但要是完全说是西方的写实学院派作品又缺乏深度。正是这个时期潘玉良刻苦学习,坚持练习,实践写生,为她后期画作中严谨的造型和精准的线条打下了基础。
同时,我们必须知晓,此阶段潘玉良的绘画历程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以及一批受着先进思想洗礼的人对她的启蒙及帮助,由美育提出者蔡元培先生对“科学方法以入美术”[2]的倡导及陈独秀先生对“美术革命”的推崇,导致时代专业化的美术教育被世人所关注,才有了潘玉良等一批女性画家得以走进课堂、走出中国的大门去学习西方绘画的机会。这个时期的潘玉良不断地汲取西方油画技法知识,作为其后期“合中西为一治”技法的良好开端。
二、时代遭遇与中画探索
潘玉良的“合中西为一治”技法演变与其时代的遭遇大有关联。在接受了西方绘画的教育后,潘玉良于1929年回国并被聘为上海美专研究室主任主任、导师。不久,她接受了同为留学归来的徐悲鸿的邀请,成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教授。1933年任“中国美术会”理事,如此大的名衔,加之五次个人展的举办,使得当时的潘玉良声名大噪。潘玉良因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油画教育,她的油画作品色彩大胆和谐,形体严谨,成为当时中国画坛的“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
尤其是这个时期她所绘制的家庭主义题材作品《我的家庭》,巧妙的空间透视构图将自己放在画的最前边与其丈夫和爱子层层相叠,造型严谨,色彩饱满,而她在画中对于人物的表情刻画更是融入了自我情感,笔法细腻柔情。但由于其长时间学习西方学院派、印象派的创作手法及题材,导致其画作过于“西式主义”,在校长刘海粟的建议下,她认真临摹了多幅中国名家之作,学习中国画之中追求的“气韵”和线条的“灵动”感,创作了大量的白描速写,她画中人体姿势与晚年彩墨画[3]也有相似之处。其中潘玉良的线描速写也多次被陈独秀所作题跋,在1937年的一幅《俯首站资女人体》中陈独秀写道“以欧洲油画雕塑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为新白描,玉良以为然乎?[4]”潘玉良这种运用中国画的线描形式结合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所创造的“新白描体”实际上是对中西绘画结合的一個初次探索和尝试。正是因为这段时期她对于中国画的深入探究,使她掌握了中国画中对物体形体的线条勾勒技法,这一时期她的风格开始转变,表现方式变得极为自由,运用中国画的线描形式辅以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使得画面具有相当的平面感但又不缺色彩的丰厚,一步一步地向其“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追求靠近。
三、“巾帼不让须眉”与“中西合一”
潘玉良拥有坚强刚毅、不屈从于俗世的偏见及顽强自我的精神,在事业上的被排挤和在感情纠葛的多重压力下,使其再一次踏上了法国留学之程,并且迎来了其绘画风格转变的鼎盛阶段。徐悲鸿在1935年所撰的《参观玉良夫人展览感言》,对潘玉良的绘画作出很高评价:“夫穷奇履险,以探询造物之至美,乃三百年来作画之士大夫所不能也……真艺没落,吾道式微,乃欲求求其人而振之也,士大夫无得,而得于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这段话也印证了接下来潘玉良绘画事业的鼎盛发展。
第二次赴法留学期间,潘玉良把我自身独特的“新白描”式绘画风格造诣不断提高,在西方印象派的色彩及野兽派大胆的笔触上,融入中国画法中“灵动”的线条,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优点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并且初步形成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我们可以通过她不同手法画作的对比得出结论,在1938年的《女人体》与1940年《菊花和女人体》中我们可以看到前者画家在尝试用奔放的野兽派纯色来绘制,对比色绿色与红色及其他冷暖的对比穿插,通过主观处理人物的体积感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明显是采用西方印象派绘画的手法运用色彩的不同关系来塑造人体。而到了《菊花和女人体》,潘玉良通过对于线条的主观处理,运用中国画的虚实线条勾勒人体,色彩上减弱物体的立体感,强调环境色彩协调,使整个画面带有浓浓的东方情调和原始的装饰风味,还透着象征主义的气息。此外,表达手法的截然不同也使得画面的深度大相径庭。中式线条的油画创作也使她的画作被推上了当时法国画坛的主流。
此后潘玉良开始创作大量的彩墨画,她的彩墨画将西方的技法运用到中国画中,正是贴合了她“合中西为一治”的艺术观念,除了材料的改变和继续运用线描方式外,作品的构图、色彩都是西方式的。她的墨线灵动活泼,再加以重彩烘染,既有中国画的平面感,又有印象主义的光色效果,整个画面充满着音乐般的流动美。
20世纪60年代以后,潘玉良的彩墨画趋向于平面化,她对于线条的表达也更加炉火纯青。通过赏析其1961年和1968年创作的彩墨画我们可以看出,她通过中国国画书法里粗细不一、虚实不定的线条来勾勒人体的结构转折,其画作中的人体透着中方女人的灵动魅力。她还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绘画元素,创作了一批以中国民间妇女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作品。比如其油画作品《扇舞》[5]造型更加自由而不受形体结构的拘束,夸张的动作富有动感,用线条在表现东方情调和深邃的意境方面做出了探索,画面在国画线条勾勒的基础上融入西画的色彩块面,绚烂的色彩和运动的线条完美结合,用中西融合的形式表达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
她不断变化的创作材料,在中国画中融入西方的色彩与笔触,在油画中融入中国画的灵动线条与平面感的色彩,她大胆的夸张变形和主观的中西结合,使她的作品形成了中西结合的技法,展示了中国画中所独有的“灵气”特点,在当时的西方画坛可谓是一股清流。
四、结语
潘玉良的艺术能够在东西方都被推崇的原因,是因其在学习传承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双向融合,将中国传统绘画创作手法融入西画中,从而丰富了西画的语言,也传承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她对于艺术中“化西为东”或“化东为西”的努力,使得在中西融合的艺术追求上开创了独特的风格,这对今天的藝术创作有着很深刻的启迪。“合中西于一冶,及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是她的追求,更将引发当今学者更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延利.“融中西画于一治”——潘玉良绘画艺术发展的历程[J].皖西学院学报,2009,(04):150-152.
[2][4]李京.试论述潘玉良的生平及其绘画历程[D].上海师范大学,2006.
[3]孙妮娜.潘玉良彩墨画艺术研究[J].书画艺术.2008,(05):72-76+81.
[5]王露霞.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D].浙江理工大学,2009.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潘玉良的“合中西为一治”艺术观及其演变过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