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虞舜亲亲论

》又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据称: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周甲辰摘要:尧舜时代中国确定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家庭建设的基本目标,还以孝为核心确定了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舜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先祖,在践行孝悌准则,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全社会家庭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费尽心力,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但另一方面,

》又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据称: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

周甲辰

摘要:

尧舜时代中国确定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家庭建设的基本目标,还以孝为核心确定了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舜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先祖,在践行孝悌准则,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全社会家庭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费尽心力,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特别重视家庭,中国人往往公私不分,公德意识匮乏,对人对事总要区分远近亲疏等,这些也与舜德传统有关。

关键词:虞舜;家庭建设;家庭地位;家庭道德

舜堪称古今第一大孝子,其故事被列在二十四孝的首位。在舜心目中父母的地位是崇高的,父母的爱憎是他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尺,父母的欢心是他幸福的源泉。舜曾因失去父母之爱生活充满痛苦:“舜耕历山,以失爱于父母,日号泣于旻天,不敢怨怼”。(《稽古录·有虞氏上》)孟子说:“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孟子·万章上》)可以说,舜若得不到父母欢心,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乃至拥有整个天下,他也会像鳏寡孤独的人一样,找不到立身之本与精神依靠。孟子曾这样描述舜:“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孟子·万章上》)由于特别尊重父母的感受,舜直到三十岁以后才成亲,而且还是不告而娶。孟子说:“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孟子·万章上》)有人曾向孟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回答说,舜应该先依法让人把瞽瞍关起来, 然后“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在舜那里父母代表最高价值,与之相比天下只不过是可以随意丢弃的破旧鞋子罢了。或许正因为如此,舜在登上帝位之后,才会将父母多年来对自己的虐待与迫害放在一边,“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史记·五帝本纪》)。

舜不仅孝顺父母,而且还特别关爱自己的弟弟。舜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其人狂傲顽劣,人品很差,“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王阳明《象祠记》),为谋夺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及舜的财产,象曾多次策划和参与针对舜的谋杀行动。但是,舜在继承王位以后,不但没有对其加以惩处,反而封赏了他。《后汉书·袁绍传》记载说:“象傲,终受有鼻之封”;《三国志·魏志·乐陵王茂传》记载说:“昔象之为虐至甚,而大舜犹侯之有鼻。”这一封赏曾引发不少人质疑:“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万章上》)这一质疑的确不无道理,舜“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显然有违公平公正原则,损害了法律制度的尊严。但是也正是这一封赏清楚地表明家人在舜心目中的位置特别重要,舜价值体系与道德观念中存在一个家人优先的原则。换言之,重视与维护家庭与家人利益显然无疑是舜伦理道德体系的主导精神与价值取向。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等,其深层含义均在于此。

作为统治者,重视家人与家庭的舜将家庭建设列入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据《尚书·舜典》记载,舜登临帝位后曾下令说:“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关于“五教”的具体内容,《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解释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孔安国、郑玄、孔颖达等人都认可这一解释。根据这一解释,“五教”仅涉及家庭内部关系,而且其中每一“教”都只适用于特定的家庭角色,如父母、丈夫、儿女等。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五教是父、母、兄(姐)、弟(妹)、子(女) 五种家庭成员角色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处理家庭关系的伦理规范。”①与以上理解不同,孟子是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來解释“五教”(《孟子·滕文公上》),其解释被朱熹、蔡沈等人所接受。孟子所理解的“五教”所涉及的范围虽然更为宽泛,但其核心依然是家庭关系,因为处理君臣、长幼、朋友关系的原则是由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推演出来的,“亲”“义”“别”“序”“信”等原则也都“只适用于特殊对象”,同样“属于特殊主义”。②进一步看,“五教”关于家庭关系的处理其实也是区分了等级与主次的,有研究者明确指出,“五伦”设计的核心始终是“父子”伦。③舜首先是一个孝子,一直将尽孝摆在人生首位,他年方二十就以孝而闻名天下,其孝行被孔孟奉为“大孝”。舜对家庭其他关系的处理往往要服从、服务于对父母的尽孝。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作为尧的女儿尽管身份十分高贵,但是,在舜的影响下,她们“不敢以贵娇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史记·五帝本纪》)。后世所谓“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等,也都明确表明“子孝”在“五教”中据有特殊地位。

舜所倡导的“五教”不仅“只适用于特殊对象”,而且还具有单向性和绝对性。在父(母)子(女)、夫妻、兄(姐)弟(妹)等关系中,一方遵循角色所要求的准则,既不受对方品行好坏的影响,也不因对方身份高低而有所改变。舜本人遵循“五教”准则就完全是无条件的。他生长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家庭,生母握登早逝,父亲瞽叟双目失明,愚昧固执。“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但舜一直“顺适不失子道”,小棍受,大棍辞,使得父母兄弟“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史记·五帝本纪》),最后父母兄弟都被感化。家庭关系尤其是血缘关系,对于家庭中任何一个角色都是无法选择的既定事实,个人遵守角色的道德准则不能将对方的品性、身份等设置为前提条件,否则,道德准则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流于空谈。舜忍让克己,无条件地坚守为子、为兄、为夫之道,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能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始终坚持这一选择,确实凸显了舜的过人之处。当然,后人将“五教”的单向性与绝对性推演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高度,那无疑是放大、扭曲了舜之“五教”的本意,将其极端化了。endprint

尽管特别重视家庭与家人,但是舜的努力及影响还是远超出了其家庭的范围。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将孝悌等家庭生活准则推及社会治理,很好地解决了“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的问题。《韩非子·难一》记载说:“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尸子》记载说:“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险则为猎者表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舜家境贫寒,身份低微,经历坎坷,而且没有特殊技能,他之所以能得到四岳的举荐并最终得到尧的任用,显然离不开他远超众人的道德修养,尤其是他的孝行。尧在挑选接班人过程中,曾先后否决丹朱、共工和鲧等人选,最后才接受四岳的举荐,对舜进行考察。四岳举荐的理由是舜“克谐以孝,蒸蒸ㄨ,不格奸”(《尚书·尧典》),意思是说舜孝顺和美,治理天下不至于太差吧。为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让自己的九个儿子跟着舜办事。可以说,无论是四岳的举荐,还是尧的考察,其核心内容都是舜之孝悌等家庭道德,舜经受住了严格考察,最后才登上帝位,实现了天下大治。

《尚书·尧典》称赞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比较尧与其接班人舜,我们不难发现二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惊人地相似。他们都是基于个人超人的道德修养,从治理家庭、家族开始,进而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最后到抚平四海,协和万邦。由此出发,我们认为,尧舜时期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德,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声誉与前途,关系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还关系到国家及天下的治理;舜之“五教”虽然主要是关于家庭生活的准则,但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石、价值体系的出发点与核心。后世所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易·家人卦》);“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等,都是基于此而作出的逻辑推断。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也是基于此而构建起来的。

西方哲学与文化追究过本原、数、存在、理式等一系列范畴和概念,但却漏掉了与人最直接相关的那部分,漏掉了人生的第一经验——也就是以“家”这个字为代表的那些基于最亲密经验的哲理,因而是一部没有家的历史。西方思想家虽然有时也讲到“家”,但他们所讲的是诗意栖居的家园,其中并没有真正的家人及其伦理。关于这一点, 张祥龙先生在其《家与孝: 从中西间视野看》一书的序言中有过很好的阐释。④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中国,虽然曾有部分学者,如顾颉刚、郑慧生、肖群忠等,对舜孝道的真实性存有疑问,认为大舜至孝的故事为后人所附会,但是无论舜帝故事的历史真相怎样,这一故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长期推崇舜及其所倡导的“五教”,“在中国,简直可以说,除家族外, 就没有社会生活”⑤;“中华传统道德重要的社会根源是家,其道德意识和范畴体系的起点是家。”⑥在以人伦道德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与家相关的理念与术语,比如孝悌、阴阳、尊卑、和合、亲疏等,一直据有核心地位。哈克·布登认为,在中国“家庭成了整个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社会, 就是中国的家庭制度。”⑦钱穆先生也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⑧

值得注意的是,以孝道为核心和代表的舜德文化传统,在凸显家庭地位与作用,重在化民成俗的同时,由于相对忽视了社会,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一是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与道德构架中,社会的地位往往被边缘化了。“人每责备中国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实则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⑨同时,由于“特别强调家庭私德对于社会公德不仅具有本根性,而且具有至上性,结果就使它所提倡的社会公德(仁) 受到了家庭私德(孝) 的严重压抑,而在二者出现冲突的情况下甚至还会被后者所否定”⑩,从而造成民众公德意识的匮乏。二是在中国人的思维观念里,家国同构,国与家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常用理家的思维对待国家治理,主张乃至践行“以孝治天下”的不在少数。统治者习惯于以家长身份进行管理,独断专行;被统治者习惯于坚守本分,逆来顺受。公私不分,公权私用现象屡见不鲜,民主与法制建设推进特别艰难。三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学成为全社会最高深、最实用,同时也是最普及的一门显学。由于“五伦观念中实已包含有等差之爱的意义在内”,社会关系模式呈现为“差序格局”。中国人待人总要区别远近亲疏,在公共生活与公共权力方面,不能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爱有差等,只要是一家人就必定好说话,重人情而轻王法。“朝里有人好做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及攀远亲,认干亲,走后门,讲私情等往往成为不鲜见的社会现象,有时甚至连佛陀、神仙等也都不能免俗。所有这一切,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都有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正确对待的必要。

【 注 释 】

①王钧林:《关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考》,《齐鲁学刊》2012年第5期。

②李國鼎:《经济发展与伦理建设——第六伦的倡立与国家现代化》,《联合报》(台北)1981-3-28(02)。

③刘曙辉、赵庆杰:《家庭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始点地位及其生态合理性》,《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④张祥龙:《家与孝: 从中西间视野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版。

⑤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页。

⑥伍雄武:《家——中华传统道德之根》,《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⑦哈克·布登:《中国的文化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⑧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第51 页。

⑨卢作孚:《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载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⑩刘清平:《儒家伦理与社会公德——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编校:章敏)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虞舜亲亲论

》又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据称: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周甲辰摘要:尧舜时代中国确定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家庭建设的基本目标,还以孝为核心确定了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舜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先祖,在践行孝悌准则,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全社会家庭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费尽心力,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但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