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美术馆知识生产场域中的审美消费动机分析

摘要:自马克思提出相对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理论以来,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空间的功能定位正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并成为指导美术馆管理实践与创新的重要理论来源。在“知识生产”的理论基础上,引入场域理论及隐性知识转化模型,探讨美术馆知识生产与大众审美消费的潜在动机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知识管理是

摘 要:自马克思提出相对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理论以来,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空间的功能定位正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并成为指导美术馆管理实践与创新的重要理论来源。在“知识生产”的理论基础上,引入场域理论及隐性知识转化模型,探讨美术馆知识生产与大众审美消费的潜在动机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知识管理是审美活动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大众审美消费是美术馆知识生产的有效引擎,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整体的知识积累与转化。

关键词:知识管理;精神生产;审美活动;消费动机;服务创新

引言

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博物馆学的兴起,美术馆的多元社会功能开始受到关注。以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专家学者为代表的新博物馆学认为,美术馆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教育机构,观众在参观时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在现代美术馆知识生产场域中,存在着两类群体,一方面是可以以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所提出的“艺术界”来概括的知识生产群体,包括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等。另一方面,则是进入美术馆空间参与审美和知识再生产活动的消费者。与此同时,除了已经固化的显性知识之外,在这个场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尚未受到普遍重视的个体化的隐性知识。

一、审美活动中的隐性知识

将审美过程置于个体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认知理论框架下,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着相当“私有”的“隐性”部分(Tacit Awareness)。匈牙利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指出“所有知识都是个人的”(All Knowing Is Personal)即“知识即个人”并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波兰尼强调了语言表达系统的局限性和基于格式塔心理反应过程的经验的内在性,“隐性知识”即不可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那部分依附于个体内部的知识或者思维活动。尤其是以美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时,关于美的体验并不发生于第三者告诉审美主体这件作品有哪些“美”的部分,如构图、用色、线条等,而发生于主体的“看”与“思”之间,在此过程中找到符合自己或者内心可以形成共鸣的艺术作品,获得依附于个人的身体化的价值。

审美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体化的价值,既表现为某一次由作品余兴与观者衍兴所带来的心理机制上的艺术余衍,又包含了长期审美实践中所积累的文化资本。尤其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其文化资本理论中所指出的“身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与潜入其中的具体的肉体不可分割的,以精神或者肉体的持久的“性情”形式存在的资本。[1]而隐性知识是身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中可以投入生产实践的那部分资本,在知识生产的场域之中,审美活动还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

二、隐性知识与身体化价值的实现

日本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认为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来的。[2]二者之间存在着四种基本的转化方式:社会化、外化、组合与内化,如图1所示。

因此,美術馆物理空间的属性之上,还有一个精神空间属性,即存在于艺术家、作品与观众中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对话空间”,隐性知识的外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化便在此空间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与经济活动不同的是,审美活动中的隐性知识既包括了艺术余衍所产生的心理作用,也包含了文化资本积累所带来的再生产的可能性,其是审美过程中心理化、理念化、技能化状态的知识的总和。在传统的SECI模型中,其网络由人与人的知识传播行为所构成,而美术馆内所发生的审美活动有其特殊性,即艺术作品的加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直接产物,其的内涵价值往往高于“言语”价值,即所谓“得意而忘言”,与一般的语言表达有所区别,也与一般的物质消费品存在明显区别。

心理化、理念化、技能化的隐性知识将在长期的审美活动过程中相互作用与转化,同样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累加的变化形态。心理化状态的隐性知识将与个体特殊的人生体验、知识背景相结合,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偏好等理念化的隐性知识产生影响,而艺术灵感、审美偏好、经验等在一定时候,又将形成技能化的隐性知识,如工作中独特的行为方式、创作中自成一格的风格、表现手法等。而这些身体化的价值,会在人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演变与发展,甚至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

三、知识的可再生产性是审美消费的重要动机

经典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种形态。精神生产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从而进入人类精神的流通领域。即当这种精神产品可以被“保存”下来,并使得他人从中获益时,就具备了知识属性,成为了可以消费和投入再生产的财富。因此审美活动中所积累的隐性知识,同样可以通过转化,而为个体运用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甚至是以一种难以被观察到形式,例如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音乐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通感等。

无论是心理化、理念化,还是技能化的隐性知识,其再生产实践活动主要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转化为个体的人力资本而被投入再生产实践之中,另一种则是倾向于向创意产业从业者所生产的创意产品中转化。以美术馆为中心的文化生产场域,可以被细分为以美术馆为中心的有限生产场域,以及通过消费市场所呈现出来的大规模生产场域,如图2所示。

在以美术馆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中,观者通过隐性知识转化,而实现了自身身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同时,大部分的文化资本则可以在个人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转变为可以投入再生产的某种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文化要素早然成为衡量一人才或者一组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学家科斯坦萨和戴利就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技能、文化知识以及经验的积累。

除此之外,在大规模生产场域中,美术馆的观者人群又因为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占位),而呈现出了不同的生产与消费行为。原来的观者人群可被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艺术批评家,可通过媒体将身体化状态的资本转化为制度化状态的文化资本;第二类为具有艺术作品购买能力的画商、藏家以及投资者,通过购买物质化的艺术作品实现了文化资本的积累;第三类即为大众消费人群,他们则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消费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价值相对较低的艺术衍生品。无论是哪一类观者人群,无论是哪种文化资本,其都在以美术馆为中心的空间中实现了其自身价值的转化与增值。

四、基于消费动机的美术馆服务创新

艺术不仅是一个生产过程,还将伴随着消费,且消费会反作用于生产。美术馆通过知识管理和专业服务的供给,不仅将构建出可供大众精神活动的体验空间,还将呈现出一个具有商业属性的消费空间。当审美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态度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其对于艺术展览、艺术作品及其如展览图册、书籍、音像制品、创意衍生品等一系列相关物质产品的持续性消费。无论是公立,还是私营美术馆或者博物馆,通过专业且多样的知识服务供给,不仅有利于美术馆自身专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的提升,还将有利于实现营收模式创新,化解美术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兼顾的困境。

以自2008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基本实现自负盈亏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为例。除开社会资助的收入之外,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能够创造自主收入的服务和产品主要有以下四类,即门票收入、知识增值服务收入、艺术及其衍生品销售收入、场地租领收入。

表2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收费服务概览表

基于知识转化的创新服务可以被设计为多层次的消费产品,如偿导览服务、主题影展、有偿公共项目、会员特邀活动、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等。再如上海龙之美术馆为其会员所提供的差异化服务,暂且不论其会员服务所设门槛本身具有的排他性,而就其为满足不同消费水平消费者所提供的,如艺术家现场导览、馆长下午茶、世界艺术之旅等服务,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大丰富了大众参与审美活动的消费方式。参观者在欣赏艺术品之余对于其艺術衍生品和其它相关服务的消费,将有助于美术馆获得收入来源,尤其是没有公共财政支持的非营利非公立美术馆,收入的增加将有助于其加大投入,以提升内在管理与服务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语

美术馆知识管理理论的提出以及消费者基于知识转化而形成的消费动机,为美术馆提升和创新服务供给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新视角与实践空间。审美活动的基本动机不仅是马斯洛需求模型中多提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精神需求,还指向生产实践领域,隐性知识的积累将已潜在生产资本的形式,提升消费者个体的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正是基于如此的正向积累和预期,而刺激更大范围的审美消费活动,不仅是美术馆,其他文化艺术场域中也同样存在相似的互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注释:

[1]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62-163.

[2]野中郁次郎,竹内宏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71.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E.H.贡布里希.理想与构想——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3]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媒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黄光男.美术馆管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林帆,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文化产业。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美术馆知识生产场域中的审美消费动机分析

摘要:自马克思提出相对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理论以来,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空间的功能定位正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并成为指导美术馆管理实践与创新的重要理论来源。在“知识生产”的理论基础上,引入场域理论及隐性知识转化模型,探讨美术馆知识生产与大众审美消费的潜在动机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知识管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