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对乞巧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

乞巧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会广东站[摘要]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早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乞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断受到冲击。本文对珠村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问题展开思考,就如何做好传承发展作了一些探讨。[关键词]乞巧文化传承发展作为天河区的一名基层文化

乞巧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会 广东站

[摘 要]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早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乞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断受到冲击。本文对珠村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问题展开思考,就如何做好传承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乞巧文化 传承 发展

作为天河区的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广州工作的第一年就参加了天河区在珠村举办的首届(2005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当时被其美轮美奂的手工艺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从此便与广州乞巧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我已参加了九届广州乞巧文化节,随着对广州乞巧文化的不断深入了解,不得不担忧其未来的发展。如何让乞巧文化“活起来”,展现更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其更为长远、健康、活跃的传承与壮大,是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难题。

一、珠村乞巧文化节的历史与现状

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的星辰崇拜,自汉代演绎为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到明代有较为成熟的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是夕,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出自《荆楚岁时记》、《天中记》)。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鹊桥”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民间家喻户晓,并逐步发展成了乞巧节。

(一)珠村的乞巧文化

珠村,又名朱紫之乡,朱衣耀映,紫气辉腾。这是一条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生态环境优美,村环水、水环村,村落景致丽质天成。在珠村,你可以感受到朴实的民风,有声有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团结协作的龙舟竞渡、唱得宛转悠扬的粤曲、舞得风生水起的狮子,其中乞巧节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珠村的乞巧习俗由来已久,相传是当地的先民南迁时带过来的,从此在珠村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据《花县志》(四卷·清光绪十六年刻本)关于乞巧节是这样描写:“七日,士族曝书帙、衣服。其夕,女儿陈花果于空阶祀天孙。置蜘蛛盒中,次早观其结网疏密,又用彩缕背手穿针观过否,谓之‘乞巧。”清代诗人汪伦也在《羊城七夕竹枝词》中描述过广州的七夕盛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清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以前珠村的乞巧活动是很讲究的,乞巧活动的主体是未婚的女孩子,她们被称为“乞巧”;还有一些是外嫁的女子,她们则回到娘家的祠堂谢巧;而村里的男人主要参与一些奏乐、搭建等妇女干不了的粗重活,男人在乞巧中的工作是辅助性的。在珠村,有着一大批沉醉于乞巧的“乞巧婆婆”、“乞巧妈妈”和“乞巧女儿”,她们心灵手巧、能编善织、能描善绣。到乞巧节那天,每个七娘台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几百件工艺品,有珠片牌坊、各色花卉、四大美人、牛郎织女、龙舟竞渡、田园生活……各种绒绣、珠绣、丝绣作品美轮美奂,演绎着各种人文故事和历史传奇,也表达着美好的生活理想。

目前,珠村的乞巧文化已经传播到了整个广州地区,成为广州的乞巧文化节,从2005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珠村乞巧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以“传承历史,演绎现代”为主题,既有传统民俗活动,如“扎乞巧”、“摆七娘”、“拜七娘”等,又有时代特色的时尚元素,如“乞巧女儿形象大赛”、乞巧创意大赛、乞巧作品展览等。节日里人们通过无限创意,运用手边的各种材料,构思创作出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术品,以表达对美好姻缘的期盼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活动以乞巧文化节为载体,通过传承和创新演绎,融宣传推介、挖掘保护与文化交流为一体,展示本土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现代广州人的独特风尚。

(二)珠村乞巧文化节的发展历程

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素有农历七月初七“拜七姐”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流逝,乞巧习俗在很多地区已遗失,乞巧这一民俗文化瑰宝面临传承的危机。1998年,天河区的千年古村珠村,在乞巧习俗沉寂近半个世纪之久后,有四位古稀老人带领珠村妇女在村里小祠堂率先恢复了“摆七娘”,推动了这一传统节庆在周边地区的复兴。2002年,在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支持下,珠村妇女当街大摆“七娘”,参观者高达万人之多。自此,天河区珠村力图传承民俗文化,推动乞巧文化的全面复兴,打造成“中国乞巧第一村”。2005年,天河率先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而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珠村乞巧节进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村也成为广东省乞巧文化传承基地、广州市青少年乞巧文化传承基地。天河区珠村乞巧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羊城重焕光彩。2009年,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在时任广东省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广州市市长万庆良陪同下,到珠村和民众一起过乞巧节。2011年6月,“天河乞巧”入选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3年第九届广州乞巧文化节上,乞巧文化博物馆主体建筑正式亮相迎客。近几年来,珠村乞巧节越办越大,更具规模与特色,加上各类媒体的全面宣传报道,“广州乞巧文化节”逐渐成为广州的一项民俗品牌活动,成为广州、华南乃至全国的一张“名片”。

二、影响乞巧文化传承发展的因素

在新的时代背景,珠村的乞巧文化节经过九年的发展打造, 由一个村落民俗演变成城市节日,自2005年“广州乞巧文化节”举办起,乞巧文化从田间走向都市的路途上,愈加落落大方,活动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已成为广州民俗文化活动的品牌之一, 从日常生活习俗走向舞台,如果不注意保护乞巧文化的基因,过度开发,就会使珠村的乞巧文化陷入保护困境。这也是令人最担忧的地方。总体而言,在取得保护成果的同时,珠村的乞巧文化在现在和未来的传承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

(一)乞巧文化逐渐被城市化

传统的民俗文化是过去民众生活的集中表现,有着非常丰富的习俗内容表达,有严密的行事程序,有深厚的文化内核。现在乞巧文化在推广中没有能够很好地围绕乞巧文化的内核来展开,逐渐被城市化了。我非常赞同乞巧文化资深研究者储冬爱的观点:当今中国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使城市在空间上覆盖着周边村落,也在文化上消解着乡村居民的民风民俗,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可以概括为“城市文化沙文主义”, 在“城市沙文主义”的影响下,乞巧文化节已成为过度消费节日,如“乞巧女儿形象创意大赛”变身为都市“选美秀”,“拜七娘”仪式日益观光旅游化,这对民俗文化活动本身是一种伤害。“民俗文化活动去掉了文化内核,那么这个活动实际上已经在走向消亡的边缘。”在都市文化的强势覆盖之下,过分商业化的传统民俗,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乡村民风民俗的个性正面临丧失的危险。

(二)乞巧文化的传承逐渐淡化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远,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人们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城市的历史记忆和作为城市民俗的生活方式却离人们越来越远。珠村的乞巧文化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里的传承发展仍有一定的文化向心力,作为传统文化节日乞巧节在大部分中老年人的心目中有一定的认同感,愿意支持乞巧文化的传承发展,积极参与有关的活动。但在年轻一代中,很多对乞巧文化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知道,不愿去继承一些传统的手艺,参与活动只是为了凑个热闹。特别是随着老一代艺人的去世、传人的减少,乞巧文化和许多民俗文化面临“人去艺绝”的局面,可见,乞巧文化在传承上,存在着日渐淡化、流失的危险,如不及时抢救,极有可能会形成乞巧文化的断层。

(三)乞巧文化缺乏有效的传承保护机制

现在,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以拥有多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自豪,但当城市加速发展,而文化作为资源被利用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可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地方传统文化已寥寥无几。珠村乞巧文化节都是单纯由政府部门推动,一手包办。虽然也取得许多成就,但是因为缺少专业民间文化保护组织的参与,乞巧文化节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作为民间文化的味道,而且群众的自主参与度不高。举办这种民俗文化节日,应该是广大群众的节日,应该由民间来举办,政府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专业的民间组织在活动的举办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提供专业意见和指导。单纯的举办一个大型乞巧文化节,并不能解决乞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造成很大一部分人对乞巧文化的认同是在文化节的规模如何的大,但是却很少人关心它的实质和内涵。广州乞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缺乏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方法。

三、传承发展乞巧文化的思路

(一)注重保护,让乞巧传承后继有人

要想让乞巧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那么最根本的还是从年轻一代抓起,培养乞巧文化传承人。一是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职业学校等开设非物质文化保护课程,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对乞巧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和历史延续性的认识。现代的年轻人总是觉得传统的文化已经落后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已经没有必要去继承了,又或者是坚守传统文化不能够带来很好的经济价值,使年轻人的参与率低,要加强青少年对乞巧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文化自觉程度,形成社会合力,要培养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二是要加强对民间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建立传承保护长效机制,努力改变目前民间传承人后继乏人的现状,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要继续深入研究乞巧文化这一课题,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特别要对传统乞巧文化活动进行继承和改造,充实内容,改进形式,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只有把保护和弘扬乞巧文化的精髓作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主旨,乞巧文化才能真正得到传承,才能把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的能量,这样我们对保护乞巧文化的意义也就会落到实处。

(二)创新发展,活化利用好乞巧文化

没有创新的民俗文化传承是僵化呆滞的,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根”,没有文化创新能力就缺乏竞争力。因此,我们要传承和保护好传统的乞巧文化,要按照抢救、传承和创新的思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加强对乞巧文化本身固有要素的发掘和整理,找出能与当下生活相对应的部分,在传承中适应当代生活,活化利用好乞巧文化,保留乞巧文化“基因”的同时,注入新的元素,提升活力。一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上,把传统文化改造得面目全非,不能对乞巧文化进行“转基因”,而应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乞巧民俗的“基因”,发展乞巧文化的非核心因素。过度商业化会让民俗文化失去历史文化的底蕴,失去文化传承的意义。二是要将传统乞巧文化的内涵进行延伸与拓展,让传统的民俗文化赋予新意。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民俗文化也有一个建设的过程,不能放任自流、自生自灭。除保留传统的有益的习俗,还应注入新的文化因素,淘汰不适于今天的旧习俗,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三是文化既要搭台,也要唱戏,乞巧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与市场相结合。通过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将传统文化培养和演绎成为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告别非遗保护靠政府输血的保护模式,开拓自我造血模式的探索与发展之路,是传统节庆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从保护乞巧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整合资源,变文化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突破视野和思维的限制,为乞巧文化发展找到最佳路径。同时,将乞巧文化与动漫技术结合,既创新发展了广州乞巧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可以引发一系列文化、产业、环境建设的良性互动,通过引入动漫这一现代技术为乞巧文化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注入时代活力,将区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境界。

(三)全面推广,将活动品牌做大做强

乞巧这一民俗文化全国各地都有,只是有的地方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和广泛宣传,没有形成较大的社会反响。我们要传承发展好乞巧文化,就是要将活动品牌做大做强,大力提升天河珠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文化品牌形象,增强广州文化软实力,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一是要大力挖掘乞巧文化的精神、情感内核,宏扬传统节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加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认识并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给传统古老的节日注入新的文化因素,继续提升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深度发掘传统节庆的人文元素,并依托传统乞巧文化所形成的一整套发展思路,按照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社区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探索走出一条以文化为核心、经济为动力、社区建设为支撑、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和谐发展之路,使传统民俗文化的因子潜入百姓日常生活。二是要充分利用珠村乞巧的悠久历史,整合天河区乃至广州地区乞巧文化资源,做大乞巧文化效应,精心打造“广州乞巧文化节”品牌。将广州乞巧文化节纳入天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升到区级文化建设战略的地位上来,作为建设中的广州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区的天河重点培育的传统和民俗文化品牌来打造,成为体现天河区深厚文化底蕴的亮点,也成为天河区传承民俗文化与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点。三是要加大宣传推广,广泛开展乞巧文化的研讨交流活动,实现粤、港、澳地区的合作,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乞巧文化的影响力。以天河珠村乞巧民俗文化为阵地,将乞巧活动打造成岭南文化品牌,让新岭南文化走向世界。

在现代语境中,尤其是在城市水平发达的广州,脱离原本的生产生活方式,要保护传统节日困难重重。但是如果从培养传承人入手,留住乞巧文化节的“根”,将乞巧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下去,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活化利用乞巧文化,乞巧文化定能进一步焕发活力,珠村的乞巧文化节也定能更具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刁宇文.浅谈乞巧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文化遗产(增刊),2011:P192-194;

[2]广东文化网http//www.gdwh.com.cn

作者简介:朱爱华(1976-),女,本科,中级职称,现任广州市天河区冼村街道文化站站长。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对乞巧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

乞巧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会广东站[摘要]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早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乞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断受到冲击。本文对珠村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问题展开思考,就如何做好传承发展作了一些探讨。[关键词]乞巧文化传承发展作为天河区的一名基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