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在文中从汉字角度来诠释古人空间方位的确立,进而指出原始思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的空间感及其空间定位源于太阳崇拜。通过对太阳的观测,出于本能的、具体的原始思维,古人最终确立下四方观念,这一点可以在汉字中找到依据。
[关键词]汉字 八卦 空间方位 原始思维
每当我们日常运用汉字的时候,也许我们并没有想到这里包藏着我们祖先的原始思维,四方、八方的空间方位从何而来?基于此,作者在文中从汉字角度来诠释古人空间方位的确立,进而指出原始思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的空间感及其空间定位源于太阳崇拜。
一
大多学者主张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而这种观点大概可以从伏羲画卦得出启悟。《史记》载太皞庖犧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其实,伏羲画卦的初衷并不是制造文字以供人们交流之便,鉴于残酷的自然,原始初民对于生活极为现实,八卦符号背后肯定有一个很功利地目的,那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曾仕强把伏羲的八卦符号看作是模仿自然以服务人类的预测工具。然而,我们认为,八卦符号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话说就是“野性的思维”,即神话思维或原始思维。
八卦符号最早应当是用来确立空间方位的,从大量远古时代先民的岩画、壁画、乃至墓地木桩的布局可以看出这一切现象景致的原型是太阳。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于是先民在长时间的观察中逐渐确立了东西这两个基本的空间方位,甲骨文“东”字为“ ”,繁体字为“東”,我们可以看出在树“木”之上有一“日”(太阳),先民们看到早上太阳从树梢上爬起,并且每日如此,于是便以此为东方,这也应当成为后来五行之一“木”的源头。这里很明显地反应了原始人的神话思维,即那种不是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而是“从单纯的共在关系中直接发现因果”[1] 同理,甲骨文“西”字为“ ”,《说文》中解释为“鸟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西”是“栖”的本字,其本义是鸟入巢停止活动,而“巢”又是筑在“木”上的,因此,“西”也就成了鸟栖息在树上之意,鸟栖息之时一般是在夕阳西下,在古代的许多典籍中也出现过鸟与太阳关系的记载:《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淮南子》曰“日中有乌”。《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知道太阳和鸟的关系,进而得知“西”这一空间方位和“东”一样都是先民基于对太阳的长时间观察而确立的。
事实上,在中国古汉字当中,暗含空间方位的汉字还有很多,例如“杲”字,《说文解字》:“杲,明也。从日在木上。”在这里,日在木上当是指太阳离开地平线很高,表示天已大亮,故“杲”字会意为明亮。《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爱始将行,是谓胐明。”这里指明了一日之中的“晨明”和“胐明”(相当于黎明)两个时辰,其标志物为扶桑树,即通过扶桑(木)与太阳(日)之间的关系来确立时间方位。与“杲”相对应的另一个字“杳”也有着相似的造字思维,只不过是把“木”和“日”的关系颠倒了而已。另外“早”字,“日”在“甲”上,表示太阳高过人的头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日在甲上。甲象人頭。在其上則早之意也。”“莫”字通“暮”字,意为日在草中,表示太阳下山。“旦”,《说文》解释为“旦,明也,从日见—上,—,地也。”此时,太阳轮廓上缘与东方地平线相切,叶舒宪认为“旦”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有空间坐标意义,又有时间坐标意义,空间意义先于时间意义。[2]“昏”字,原字为“日”上一横,现已弃之不用,《说文》:“昏,日冥也。”以上三对汉字都以太阳来确定时间,而确立时间的前提条件是空间方位的确立,这一空间方位至少是东西两个方向,山田庆儿在《空间·时间·范畴》一文中说:“对时间或多或少的正确认识,唯有由于对空间的映象才开始成为可能。只有正确地确定四方,才是测定时间的前提条件。”[3]源于古人的原始思维,太阳又举目可见,因此,人类首先形成的是东西空间观念。与此同时,对太阳的观察和对日影的长期测量最终形成了“日中”的时间观念,在甲骨文当中可以找到与此同意的“中日”,“庚寅雨,中日,既。”(《人》三一一四)“日中,大启!”(《甲》一五六一)。《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至秦汉,“日中”成为人们常用的习语。然而,这一“日中”的时间观念与确定的南方方位并不能等同,由于缺乏明白确切的标志物,因此,南北观念的产生必定要晚得多。[4]那么,南北的空间观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源于太阳神话的循环模式,叶舒宪在解读夸父神话时认为水(水神)逐日是夸父逐日的原型隐喻。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太阳在日暮落山后去了哪里?以向下、下渗为特征的水是怎样跑到天上的?基于原始思维,古人创造了“幽都”、“汤谷”、“咸池”、“扶桑”、“蒙谷”等神话地名,认为太阳落山后去了这些幽冥世界。“昔”字在甲骨文中作“ ”,像日在浩漫大水之下,示太阳已沉落西下,故昔之本义为“白天结束,晚上开始”。[5]太阳夜间运行先以入水开始后以出水告终,先民从日常经验得知,地下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太阳落山之后自然就去了这样一个幽冥的水世界,而四方当中只有北方是神秘莫测的,并且与一天当中最明亮的时刻“日中”相对,于是这一方位自然就成了太阳西沉后所归的地方。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过“日中”南方最为明亮,至西方而落,然后进入一个幽冥的北方世界,之后从东方再度重新升起,这样成了一个循环。
二
从《周易·系辞下》可知,八卦的产生源于古代圣人“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许多学者认为八卦符号是文字之始。宋代学者赵汝楳《周易辑闻》说:“伏羲之卦,盖文字之祖。”李朴园的《中国艺术史概论》一书说:“中国最古的文字是八卦”。学者黄寿棋也有此论。事实上,结合文字的演变我们可以梳理出空间方位、卦符、文字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对原始思维在古人空间方位的确立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有更深入的感知。
中国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从上文我们得知空间方位的确立源于原始人们的太阳崇拜,而原始图画包括八卦符号又与汉字有着某种说不清的关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八卦符号的方位指示也是出于太阳崇拜。每个八卦符号都由阴爻“--”阳爻“-”组成,其中离卦( )是两阳夹一阴,为朝日之象,象征朝阳冉冉升起于东方之状,正因为此时的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世界出于白天与黑夜的过渡阶段,所以卦象为阳包阴,此时为朝时,对应方位为东方。乾卦( )三阳相重,为日中之象,象征正午太阳当头,日光直射没有黑暗,所以卦象画成三阳重叠,此时为午时,方位指示为南。坎卦( )两阴夹一阳,为日落之象,此时暮色四围却又留有一丝霞光,时间为夕时,方位为西。坤卦( )三阴重叠,为黑暗无光之象,此时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时间为夜,方位为北。由此,天(乾)南地(坤)北的空间观念得以形成。然而,以上解释的只是先天八卦的空间方位,对于后天八卦,我们又能寻找出些什么呢?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其实是同时并行的,许多学者多有所论,此文不再赘述。在后天八卦中,方位得以重新排列组合,《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东方震卦( )象征太阳刚刚从阴暗中走出来,离卦( )象征太阳内空外明,许多出土文物中有“ ”、“ ”、“ ”等符号,表明古人认为太阳是内空外明的,正值午时,太阳位于头顶正中,光线强烈刺眼。兑卦( )阴爻在两阳爻之上,象征太阳光虽然还很明显,但是已经被一丝黑暗所笼罩,至坎卦( ),阳爻被两阴爻所包,表明日光完全被黑暗所遮盖,而古人认为太阳在日落西方之后进入了北方的幽冥世界。由以上论述所知,后天八卦方位应当也是出于太阳崇拜。
参考文献:
[1]卡西尔.象征形式哲学(第2卷第1章,矢田部达郎日译本,见《矢田部达郎著作集》第10卷.东京:培风馆昭和五十八年版:P149页;
[2]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P28。
[3](日)山田庆儿.空间·时间·范畴.古代东亚哲学与科技文化一一山田庆儿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P4O;
[4]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P23;
[5]温少峰.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3:P8。
作者简介:王才俊(1989-)男,硕士,河南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从汉字中窥视原始思维对空间方位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