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堂镇是位于东莞市,是著名的中国龙舟之乡,这里每年都举行大型的龙舟景活动,从古至今,薪火相传,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龙舟景也应该不断丰富自身功能与内涵,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与体验,本文就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析,并提出几点浅见,以作学术讨论。
[关键词]东莞中堂 龙舟景 传承 发展
一、中堂龙舟景形成的自然条件
东莞市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北面与广州为邻,水网纵横,东江干、支流流经此地,河涌交错,水路交通四通八达,是珠三角地区典型的水乡。中堂初名“舂堂”,北宋立村,为旧时执棍在槽中舂米的地方,本是唐、宋时期的一种劳作场所,后来此地因各村多来此地买卖交易而发展成中心墟市,因“舂”与“中”同音,遂写作“中堂”。中堂镇因水网密布,自然环境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滋养着这里的一切,依水而生,依水而乐成为这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的全部。中堂人以身秉龙性、强悍、矫健、激情、昂扬、奋发向上龙魂犹在,作为其水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赛龙舟就自然与中堂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堂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的龙舟之乡。
二、中堂龙舟景的历史渊源
而追溯起中堂的龙舟历史,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张二果和曾起莘编修的《东莞县志》记载:东莞岁时:“五月初一日,饮菖蒲酒,食角黍,观竞渡。”。角黍是粽子的别名,竞渡即龙舟竞渡。明末清初《广东新语》载:东莞“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由此推算,东莞龙舟盛事在500年以上,而中堂龙舟成“景”之日,亦当有500年的历史。中堂是东莞的龙舟重镇,东莞的龙舟活动中,凡上档次、有规模的,均有中堂龙舟参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标,鹤田村(中堂镇辖)夺冠,有人成诗并流传至今:“中堂出标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贤。到处龙舟来趁景,第一飞龙是鹤田”。诗中“元年”是指咸丰元年,距今亦有150多年了。
中堂龙舟“景”指的是“场景”,是当地人对龙舟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呼,也叫“趁景”“招景”“应景”等。中堂镇的龙舟景在每年五月9个村轮流上演,素有“中堂龙舟九景”的说法,而镇里最大的龙舟景为“中堂龙舟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届时全镇人倾城出动,万人空巷,齐聚江边观看龙舟竞渡。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岸边各村乡亲齐齐呐喊助威,百十条龙舟在江面争先恐后地奋勇向前,劈波斩浪,百舸争流,甚是壮观。龙舟景期间除了龙舟竞渡,有寓意丰富、吉祥的各种仪式,还有龙舟饭、百围宴等民俗活动。这一盛事被当地人民传承百年,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项传承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三、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保护龙舟景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中堂的龙舟文化生态同样的,跟中堂的水网纵横、水路交通、村落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中堂人民生活在江边,探亲访友、赶集趁墟都离不开舟艇,孩子自幼喜爱弄水、戏龙船。水的文化便促就了这里形成赛龙舟、办龙舟景的风俗习惯,中堂龙舟景历代相传500余年,这要归功于中堂完整的氏族传承、宗教信仰。各村的宗祠里全年供奉着龙舟龙头,龙头被誉为是福运、健康、财富的图腾,接受者乡人的祭拜。每年龙舟景期间,更是要请氏族长者、长袍男巫诵经、作五供、燃香祭祀,再进行“安装龙头”仪式。可以说,正是中堂的地理位置、水网交通、宗族信仰、生活方式才形成了中堂浓厚的龙舟民俗氛围与文化底蕴。
传承发展中堂龙舟景就必须要保护好龙舟文化生态环境:1、传承龙舟竞渡的风俗,鼓励各村开展龙舟活动,组织龙船扒手训练与筛选,并给与经济补助与荣誉奖励。2、东江水不仅养育了一方水土,更是开展一切龙舟文化活动的基础,必须得保护好水道河网,加固堤坝保障龙舟活动的开展。3、宗祠是龙舟文化的根源,更承载着人们的龙舟信仰。保护好宗祠才能让传统的中堂龙舟景的习俗、礼节、仪式完整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
(二)保护龙舟制作技艺就是保护龙舟景
中堂龙舟景是龙舟民俗的狂欢节,期间的民俗活动都离不开中堂龙舟,龙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年来一直不断演变延续至今天的中堂传统龙舟,然而伴随着龙舟在交通工具中被代替,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日益消沉,岌岌可危。另外中堂龙舟景是不能脱离中堂特有的传统龙舟的,保护龙舟制作技艺是就是保护中堂龙舟景。目前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名传承人分别是冯怀女老先生以及霍灼兴师傅,虽然近些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重视,然而龙舟订单的减少、生产效率低下以及龙舟订单季节性的原因,从事龙舟制作的人越来越少,效益越来越低。
保护龙舟制作技艺,政府应该积极扶持与照顾,鼓励各村各地开展龙舟竞渡活动,刺激龙舟的购买需求;其次在遵循手工生产自身的规律的基础上,鼓励手工艺人创作龙舟工艺品,开拓销路;另外还可以适当给予资金扶持,拨付非遗经费以支持技艺传承,或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的形式将龙舟制作工厂做大。而对于传承人,应鼓励传承收徒,以老带新、有计划的选拔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积极鼓励传承人进行创推广和宣传活动,把中堂的特有的龙舟制作技艺的保留下来。
(三)中堂龙舟景的丰富与发展
目前中堂龙舟景每年一届,每年的活动都非常隆重,各乡各村龙舟齐来庆贺,一派热闹和谐的氛围,参加竞渡的龙舟蓄势待发,斩风破浪,两岸观众齐声呐喊助威,人们通过龙舟景的节日热情表达对社会祥和的美好愿景,然而社会在进步,中堂的龙舟景也应不断的丰富自身功能与内涵,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与体验,收到的活动效果也更好。特此提出三点浅见。
1、丰富参与竞赛群体
目前中堂龙舟景的参与比赛的群体仅限于中堂各村的代表队,比赛方式也仅为传统58人龙舟1000米直道赛,参与群体较为单一,忽视了中堂镇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青少年学生群体、女性群体以及企业群体,所以建议在保留中堂各村代表队的核心比赛项目外,可以适当增加青少年校园组的10人-18人标准龙舟的500米、800米比赛项目,促进青少年参与龙舟体育锻炼。另外还可以增加本地大型企业的代表队伍、外来务工群体代表队、政府机关代表队伍进行业余组的比赛项目,做到全民各界人士都能参与进来,促进外地务工人员的文化融入。
2、丰富民俗活动表演
目前中堂龙舟景的民俗活动表演有龙舟歌舞表演、龙舟巡游、应景犒船、赐福金猪、龙舟竞渡等,然而这些民俗活动却略乏仪式感,给人感觉自娱自乐。为此建议在项目上增加群众喜闻乐见的龙舟下水仪式表演,包括安装龙头、巫师祭祀、龙舟点睛、抬龙入水、旺船等完整仪式,并由主持人进行介绍。其次,让应景而来的龙舟在中心水域,伴随音乐进行摇声呐喊、燃放鞭炮、递送请帖、接授龙舟饼等“应景”仪式,表现出“应景”的热闹氛围;另外还可以排演一场龙舟情景剧表演,以小龙舟载着演员,演员穿着色彩鲜明的服饰,江面为舞台,剧情以幽默、喜悦的形式展现中堂的龙舟文化。
3、丰富观众的参与互动
中堂龙舟景的活动形式为竞渡比赛,观众的互动仅限于加油助威,建议增设销售点,销售龙舟粽、龙舟饭、龙舟饼、龙舟玩具、龙舟纪念品、加油助威物品等,既丰富了龙舟景的周边产品,也能使观众乐在其中,感受龙舟景的热闹与氛围。另外还可以开设龙舟制作展示区与龙舟小艇浅水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制作龙舟,以及感受扒龙舟的刺激与喜悦,使龙舟景变成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的龙舟景。
(四)馆、校、基地的龙舟文化共建
为了让中堂龙舟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承下去,也为了让龙舟制作技艺更好的受到保护。建议中堂镇可以建立龙舟博物馆或龙舟展览馆,展示中堂镇的龙舟文化历史、历年的龙舟盛景、传统龙舟的制作技艺以及中堂的龙舟文化研究成果;另外要扶植龙舟制作生产性基地的建设,让制作基地不仅承担起传统龙舟制作的功能,更能担负起龙舟制作工艺的传承、龙舟制作知识的推广、龙舟作品的展示等功能;对于学校,可以让学生们来到博物馆、来到制作传承基地感受龙舟文化,了解龙舟文化,也可以多举办龙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剪纸、墙报、绘画、征文等,师生共同创作龙舟舞蹈、开设3人小龙舟体育活动、进行龙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龙舟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师生更系统的了解龙舟文化,让龙舟文化深深的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结语
中堂龙舟景是一个以龙舟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它是属于中堂人自己的节日,源远流长,传承至今,要传承、发展好中堂龙舟景,就必须保护好这龙舟文化的生态环境、将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赋予中堂龙舟景更多的功能和内涵,与时俱进,通过馆、校、基地共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堂龙舟景,参与进来,融入进来,使中堂龙舟景成为中堂的城镇名片,树立成东莞形象的新标杆。
参考文献:
[1]张波.中堂龙舟景.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2]东莞市中堂镇志编纂委员会.中堂镇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3]高培军.浅析江西九江龙舟文化的发展.九江学院学报,2009(6);
[4]黄衬安.东莞龙舟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邵学成(1989—),男,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专业,现任东莞市中堂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群文干部。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浅谈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