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青花瓷器的发色
熊振东
龙是中国最神秘的一种动物,没人见过其具体是什么样,它是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龙纹作为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最早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中。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的陶盘上的龙纹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商代前期与中期的灰陶器及白陶器上流行夔纹,夔为一脚的龙。西周印纹硬陶上尚有夔龙纹。战国及汉代彩绘陶上出现龙凤纹和蟠虺亦是龙的一种。从汉代开始,直至明清,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南朝晚期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在器物上,而作为一种纹饰或图案在瓷器上出现大抵是在五代时期。唐宋以来,龙纹在瓷器上朝艺术化方向发展。到了元代,龙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元代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有龙泉窑、景德镇窑系模印、堆贴的,又釉下彩绘的;既有磁州窑系的白地褐彩,又有景德镇窑口的青花彩绘。元青花龙纹装饰广泛运用于高足杯、兽耳罐、梅瓶、捧盒、扁壶、盘、碗、玉壶春等诸多器形上。
一、元青花龙纹构图常见三种
第一种:圆形适合纹样。常见将一条龙的形体处理为圆形,辅助水波、云纹、火焰纹等。龙形完整,适用性强,寓意好且美观,广泛运用于盘、碗、高足杯等圆器的内心,或盒类外盖的表面(图1第1行)。
第二种:一条龙缠绕器身一周,四周穿插云纹或海水纹,突出龙遨游在天或海上的感觉。作为主体纹饰运用于扁瓶、象耳瓶、大罐、玉壶春、梅瓶、围棋罐、高足杯上(图1第2行)。
第三种:双龙追逐围绕器身一周,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龙纹间与云纹,突出双龙追逐或遨游云间的艺术效果。作为主体纹饰运用于兽耳罐、梅瓶、荷叶盖罐及相同造型的大罐上。另有双龙相互对望而视,呈均衡式分布,四周间以云纹、海水纹为饰,作为主体纹饰运用于四方扁瓶上(图1第3行)。
二、元青花龙纹的表现手法常见三式
元青花龙纹的表现手法按龙身的装饰可分为留白大鳞片纹、网状细鳞片、网格纹三式。
Ⅰ式:龙身为留白大鳞片纹,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代表(图2)。
龙纹头大,长鹿角,疏发,须发由前至后冲,上颚较下颚长,下唇上翘,上颌一般无须,下腭有须;颈较粗,身体为弯曲的长蛇体状,有尖状锯齿形背鳍,体胖身粗,形态矫健凶猛,留白大鳞片纹,四肢瘦而有力,肘部有长毛五至八根;龙爪多为三爪、四爪,爪有甲,指甲尖利,采用双勾画法;尾有火焰式大尾和尖尾之别。
由此演变出一种亚型,其龙身纹饰仍为留白大鳞片纹,但头部较上式小,整个龙纹先刻在瓷胎上后再用青花彩绘于暗刻纹饰之上。如镇江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纹大罐。
龙纹身饰留白大鳞片纹应用于元青花的大罐、兽耳盖罐、梅瓶上,暂不见高足杯、玉壶春瓶、扁瓶上有此式龙纹。
Ⅱ式:龙身为网状细鳞片,以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为代表。
龙头较小,鹿角,龙首多无头毛,个别的绘疏毛;须发由前向后冲,上颚较下颚长,下唇上翘,上颌一般无须,下腭有须;张口伸舌,舌长如戟状;细颈,龙躯细长为弯曲的长蛇体状,腹下通常有横纹带;且细腿、细爪,体态轻盈。龙身为细笔描画的细密的鱼鳞纹;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偶见五爪龙纹,如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纹围棋罐,爪长而微内弯;尾有尖尾和火焰尾两种。
龙纹的表现手法上有两种,一为青花勾染相结合的,二为青花淡描,第二种表现手法相对少见。此式龙纹常应用于元青花的兽耳罐、大罐、梅瓶、玉壶春、扁瓶、高足杯、围棋罐、碗、盘上。
Ⅲ式:龙身为网格状鳞纹,以上海博物馆藏元青花龙纹高足杯为代表。
头较小,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上颌一般无须,龙的下腭有须,张口、吐舌,细颈;龙躯细长为弯曲的长蛇体状,且细腿、细爪,体态轻盈。身上饰为网格纹鳞片,腹下无横纹带;龙有背鳍,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爪为3爪或4爪,暂不见5爪,爪的形态无定制;尖尾。
此式龙纹应用于玉壶春瓶、高足杯上,明初已不见此式龙纹出现。
三、元青花三式龙纹在器型上的应用
(一)碗、盘类
元代碗、盘内心上的青花龙纹构图只见圆形适合纹样。碗、盘内中心的龙纹身为网状细鳞片,暂不见有留白大鳞片和网格状鳞纹。元青花碗、盘类上不见五爪龙,多为三爪、四爪;龙纹尾部多见尖尾,偶有火焰状尾。在龙纹的表现技法上有青花勾染、青花淡描、蓝地拔白线绘三种。
首都博物馆藏的元青花龙纹深腹碗、河北省博物馆藏沧州南皮县出土元青花云龙纹捧盒、吉安县博物馆藏的元青花缠枝莲纹高足杯、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波涛龙纹大盘,上述器物中龙纹的表现技法均为青花勾染,龙尾皆呈尖状;而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菱口盘中的龙纹为青花淡描技法且龙尾呈火焰状;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龙纹花口大盘的龙纹为蓝地拔白白描绘制(图1第1行)。
(二)荷叶盖罐及相同造型的大罐
元代荷叶盖罐及同造型的大罐上的青花龙纹构图有两种:第一种为一条龙缠绕器大罐一周,周边穿插云纹或海水纹;第二种为双龙追逐围绕器身一周,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
荷叶盖罐及相同造型的大罐上的元青花龙纹身上有留白大鳞片纹和网状细鳞片之别,暂不见第Ⅲ式即龙身为网格鳞纹的龙纹出现,龙尾有尖尾和火焰纹尾两种。
句容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纹大罐,龙纹的构图是一条龙缠绕器大罐一周,周边穿插云纹或海水纹;镇江博物馆藏金坛县湖溪村元代窖藏出土的云龙纹大罐的构图为双龙追逐围绕器身一周。这三件大罐上的龙身都是留白大鳞片纹,但三者间的龙纹细节各有不同:句容盖罐的龙纹尾部为尖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大罐上的龙纹尾部为火焰状;镇江馆藏元青花云龙纹大罐的龙纹为先刻后绘,鳞片较前两件的鳞片纹小。
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故宫博物院藏元青花云龙纹大罐上的龙纹构图为双龙追逐围绕器身一周,龙身均为网状细鳞片,火焰状尾(见图2)。
(三)兽耳罐
元代兽耳罐上的青花龙在构图仅见双龙追逐围绕器身一周,周边穿插云纹、火珠纹的构图。
元青花兽耳罐上的龙纹身上有留白大鳞片纹和网状细鳞片两种,留白大鳞片纹的暂不见完整器存世,仅见于景德镇湖田窑址出土的残片。网状细鳞片纹的龙纹在描绘技法上又青花勾染和青花淡描之分,其龙尾既有尖状尾又有火焰状尾。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罐、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安徽繁昌新港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的龙纹身部均为网状细鳞片,波士顿藏兽耳罐上的龙纹为青花淡描技法,其龙尾呈火焰状。高安和繁昌两件兽耳罐上的龙尾均为青花勾染技法,前者龙尾为尖尾而后者的龙尾为火焰尾(见图3)。
(四)梅瓶
元代梅瓶上的青花龙纹构图有两种:第一种为一条龙缠绕器大罐一周,周边穿插云纹或海水纹;第二种双龙追逐围绕器身一周,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
元青花龙纹梅瓶的龙纹身上有留白大鳞片纹和网状细鳞片的两种,龙尾有尖尾和火焰纹尾之别。暂不见龙身为网格鳞纹的龙纹在梅瓶上出现。
从现已发表的元青花龙纹梅瓶资料来看,梅瓶上龙身为留白大鳞片纹的仅见湖北省博物馆藏钟祥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一例,龙纹身为网状细鳞片是元青花梅瓶上龙纹的主流,高安市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元青花云龙纹梅瓶、菏泽市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上均为此式龙纹,高安和故宫的龙纹尾呈尖状,而菏泽的龙纹尾部则呈火焰状(见图4)。
(五)玉壶春瓶
元代玉壶春瓶上的青花龙纹构图仅见一种,为一条龙缠绕器瓶壁一周,周边穿插云纹或火珠纹;其尾为长尖尾或秃尾。
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的龙纹有网状细鳞片纹与网格状鳞纹两种,但以网格状鳞纹的龙纹居多,龙爪多为三爪或四爪,龙尾呈尖状或秃尾。暂不见留白大鳞片纹的龙纹的玉壶春瓶。
山东青州粮食中转仓库铁路西侧元墓出土的云龙纹玉壶春瓶为网格状鳞纹;河南荥阳周惠王墓出土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为五爪龙纹,区别在于龙纹头较大、上颚颈较粗,身体为弯曲较粗的长蛇体状,龙爪五爪,秃尾(见图5)。
(六)高足杯
元代高足杯上的青花龙纹构图目前仅见一条龙缠绕外杯壁一周,周边穿插云纹或火焰纹。
元青花龙纹高足杯外壁的龙纹身上有网状细鳞片与网格状鳞纹两种,但以网格状鳞纹的龙居多,龙爪多为三爪或四爪,龙尾呈尖状。暂不见留白大鳞片纹的龙纹在高足杯上。
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龙纹高足杯中的龙纹,既有网状细鳞片纹,又有网格状鳞纹的,但以后者居多。河北省博物馆藏新安县出土元青花龙纹高足杯、上海博物馆藏元青花龙纹高足杯、南京市博物馆藏汪兴祖墓出元青花云龙纹高足杯上的龙身均为网格状鳞纹,3爪、尖尾(见图6)。
四、元青花龙纹的辅助图案
元青花龙纹中与之相配的辅助图案常为云纹、海水纹、火珠纹等,暂不见龙凤组合。云与海水纹出现最多,表现龙行于天地之间,云游四方,着重表现龙矫健磅礴、呼风唤雨的气势。表现龙嬉戏争斗的多为双龙戏珠或双龙赶珠。
龙纹饰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形象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宫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龙纹是瓷器装饰中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题材,贯穿整个陶瓷史,本文就元代青花龙纹三式在多种器型及在同一造型器物上的应用作一阐述,权当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教。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