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河洛地区的民间信仰与台湾神教崇拜之渊源

台湾民间信仰的渊源李鑫 王钰民间信仰是民俗研究中的重镇,毕竟信仰的庞杂构成了民俗的底色,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地区面貌迥异的民俗,它们或多或少就与这个地区的信仰分不开。但是,信仰的形成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产生、发展与流变的诸多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旁逸斜出,结果各有不同的

台湾民间信仰的渊源

李鑫 王钰

民间信仰是民俗研究中的重镇,毕竟信仰的庞杂构成了民俗的底色,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地区面貌迥异的民俗,它们或多或少就与这个地区的信仰分不开。但是,信仰的形成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产生、发展与流变的诸多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旁逸斜出,结果各有不同的。但是,虽然呈现的面貌在表象上有所差异,可内理上却有所联系,也就是说,一个藤上接出的不同的瓜,这是民间信仰研究上多半要考略的地方。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一批明清至民国的木雕神像就与我国东南沿海乃至台湾地区的民间神教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仅相互传承,更是研究民间造像艺术一般共性与地域差异性的珍贵实物资料。

一、河洛地区儒释道三教与神祗仙灵崇拜

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河洛地区,是河图洛书的故乡,也是十三朝都会,更是儒释道三教的策源地。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塑造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就民间信仰而言,它是河洛文化庞大体系的一个分支,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广大,但其学说承自周公姬旦。西周初,周公协助次兄武王姬发伐纣灭商,营建洛邑成周,以摄政王身份辅佐成王定鼎嵩洛,东征平叛,分封诸侯,治礼作乐,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周公被尊为“元圣”,洛阳周公庙亦称元圣庙。

汉寿亭侯关羽,忠义仁勇,被尊为“武圣”,埋首级的洛阳关墓,被称为“关林”。道家奉关羽为“关圣帝君”,佛家奉为护持佛法的“伽蓝菩萨”。民间敬称“关公”、“关爷”,并被奉为“财神”,与武财神赵公明并重。馆藏的木雕造像中就有关羽、比干与赵公明等。

以老子李耳为祖师的道家,起初只是一家学派,到了后来道教大兴,其在民间的影响力逐渐增加。老子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西出函谷关时,著《道德经》留赠关令尹喜。此成为后来的道教经典,道教本无造像,后借鉴、模仿佛教造像,并吸纳民间信仰的众神,形成一个庞大的道像体系。太上老君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道家认为宇宙中有九气,而上层之气,凝化为三清,是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老子即道德天尊。洛阳有祖师庙、上清官,还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吕祖庙。馆藏的木雕有老子、祖师、北岳大帝、真武大帝、八仙、吕祖与和合二仙等数件。

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西行求法。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使佛法东渐,洛阳白马寺与京畿巩县(今巩义)慈云寺并为“释源祖庭”。印度高僧达摩到洛阳,成为禅宗初祖。登封嵩山少林寺与卢氏双林寺(即空厢寺),并为禅宗“祖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凿汉化龙门石窟,使之成为北魏、大唐的皇家石窟,影响深远。周边有巩县石窟寺、孟州万佛山(现划归洛阳市吉利区)、偃师水泉、新安西沃、宜阳虎头寺、伊川石佛寺与吕寨等诸多中、小型石窟群及造像碑。佛教广造佛像,吸引信徒,弘扬佛法,故有“像教”之称。馆藏的木雕有释迦牟尼、观音、送子观音、文殊、地藏、罗汉、多闻天王与哪咤等数件。

河洛民间信仰呈现出兼容并蓄、多神崇拜的多元时俗习尚。除儒释道外,馆藏的木雕中,还有土地神、山神、寿星、龙王、雷公、送子奶奶、送子娘娘、马王爷、门神、药王孙思邈等数件。

二、东南沿海闽粤地区的儒释道与妈祖、开漳圣王等神祗仙灵崇拜

我国历史上的西晋八王之乱、盛唐安史之乱与北宋末的靖康之难等中原战乱促使大批量吏民南迁,东晋南朝、南宋政权建都江南,加上历代官宦或任职或遭贬或避难江南,都加速了江南的开发。福建、广东的南下移民,至今仍以客家人自居,保留着中原的民风民俗。

福建泉州与惠安分界处有条洛阳江,北宋端明殿大学士、书法家蔡襄,两度出知泉州,主持建造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泉州市内三教铺,宋代迁建孔庙,后为府学。泉州北郊老君岩是宋代道教庙观集中的福地,现存露天圆雕老君坐像一尊,高5.1米。泉州市西街开元寺有南宋建石结构双塔。泉州南门有南宋天后工,亦名天妃工,庙祀莆田湄州屿林愿之女默娘。据传林默娘16岁前,道士玄通授以“玄微秘法”,神人授以铜符,能驱邪救难。后又制服危害百姓的高明、高觉兄弟即“千里眼”、“顺风耳”,收为部属。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28岁的林默娘神化升天,红衣朱衫,飞腾海上,协助救难,成为掌管水上航运的女海神。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道光十九年(1839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民间俗称“妈祖”。庙址当时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泉州府志》),林姓亦为殷商比干后裔。福州干山,一名九仙山,多寺观祠庙,山顶有大士殿即观音阁。东山县城有明代建关帝庙,亦名武庙。

广东两宋始建德庆学官、揭阳学官。阳山县城北贤令山有摩崖石刻,为粤北著名古迹,因唐代文学家韩愈贬阳山令而得名。韩愈贬任潮州刺史仅半年多,作祭鳄鱼文,解除鳄患;又设置塾堂,教化民众。潮州人对他感德戴恩,奉若神明,为之建祠塑像,将流经潮州的员江改名韩江,笔架山改名韩山,还附会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意,将山岭、关隘改名秦岭、蓝关。广州朝阳北路有南梁六榕寺,主要建筑为花塔与观音殿、六祖堂;红书北路有光孝寺,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高僧慧能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坡山有五仙观,相传周夷王时五位仙人骑着口衔六支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名),把象征永无饥荒的谷穗,赠给州人,仙人遂隐去。故广州称穗或羊城。

三、台湾的儒释道与妈祖、开台圣王等神异仙灵崇拜

我国宝岛台湾,除本地高山族外,多为闽、粤移民。闽、粤客家人,自称“河洛郎”。民间民俗信仰,从中原河洛民俗文化经福建、广东,再到台湾的路线图,相当清晰。福建、广东除了移植传承中原河洛民俗文化中儒释道与多神信仰、崇拜这一共性外,还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即海神妈祖、开台圣王、开漳圣王等神祗仙灵崇拜。而台湾的民间民俗信仰,则集中原河洛与福建、广东之大成,五花八门,兼容并蓄,并且更加神化。1959年前,台湾寺庙约有4600多座。民间家庭设置神案,供奉守护神,相当普遍。现就台湾诸神崇拜(参见刘文三:《台湾神像艺术》,艺术家出版社印行,1981年3月),略加论述。

台湾的潮州移民爱戴并感恩韩愈,建祠祀奉,香火不绝。台南有三山国王庙,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庙内建韩文公祠,身着官服的韩文公木雕神像,出自潮州工匠之手;另一昌黎祠,嘉庆八年(1803年)建在屏东县内埔乡妈祖庙内,系附近粤籍潮州移民斥资。潮民除供奉祭祀外,还礼聘硕儒,驻祠讲学。祠内悬挂“斯文砥柱”、“岭南师表”匾额。台南孔庙内魁星塔,专祭北斗星之魁首——独占鳌头的魁星爷。读书人大多以魁星爷为其守护神。通常魁星爷与文昌帝君、朱衣神君、纯阳子吕洞宾、文衡圣帝关公合祀,称五文昌,是为文昌祠。仁义礼智信的关帝爷,在台湾有“武圣”、“文衡帝君”、“恩主公”、“伏魔大帝”诸称谓。早在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年),台南就有三座武庙。时至1959年,关帝庙多达192座。民间家庭供奉,不可胜数。慈悲为怀的观世音菩萨,台湾俗称“观音妈”,或为立像、或为坐像;或抱一子,曰“送子观音”、“送子娘娘”。除庙宇祀奉外,差不多家家另祀观音雕像或画像。还有劝人为善的地藏王菩萨,也受到祭拜。以达摩祖师为主神的寺庙,台湾有3座,民间家祠祭奉者甚多。齐天大圣爷孙悟空,陪待寺庙内的观音菩萨。以齐天大圣为主神的寺庙,台湾有4座。台湾太上老君神庙有14座,以北部居多。有执扇坐像,有骑青牛像。永历年间,台南建有玉皇宫,供奉玉皇上帝,俗称“天公”。奉玉皇上帝旨令,管理天、地、水三界的“三官大帝”,即尧舜禹,俗称“三界公”,台南有三官庙。清咸丰四年(1854年)又建天坛,次年建后殿,供奉三清神像。台南天坛供奉有道教教宗张天师像,张天师即东汉沛国人张道灵。相传他受老子传授道法,于桓帝永寿元年(155年)元月七日与夫人飞升,享年123岁。有坐像、骑虎像,形象似捉鬼锺馗。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台湾很得人缘,被奉为“孚佑帝君”,俗称“仙公”。足踏龟蛇的玄天上帝,为北极星的神格化,又称“真武大帝”、“北极大帝”、“真如大师”。台南有玄天上帝庙近30座。五谷之王神农大帝,司掌阴阳两界的城隍爷,呼风唤雨的风神、雷公、电母,以及土地公、灶神祭拜,也都来自中原河洛民俗信仰。台湾祀奉的海洋之神——水仙尊王,即大禹、伍子胥、屈原、王勃、李白,五位合称,都与水有关。

在台湾,开台圣王郑成功最受人尊崇。据1930年调查,台湾有郑成功祠庙57处。天上圣母妈祖、开漳圣王陈元光也深受膜拜。一脚打坐的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圣王公”、“保安尊王”,福建泉州南安人,名郭洪福,又名郭乾,唐名将郭子仪后裔。父母早逝,童年升化成神,为人解病,救济灾难。祖籍泉州的台胞,大都祀奉郭圣王。

四、民间民俗雕塑艺术的成就与地域特色

中原河洛地区的民俗雕塑,在形体材质上以木雕、石雕与彩塑为主,金属、陶瓷等类也有一些。木雕、石雕均施彩绘。闽、粤、台也一脉相承,大体如斯。中原河洛地区的民俗雕塑沿袭几千年来“绘塑不分”、“塑形绘质”的民族传统,在雕塑上加彩妆銮,借以提高雕塑的艺术表现力。金妆彩绘,光彩夺目,也增强了神祗与众不同的尊贵神圣与护佑法力。再则,从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民俗雕塑神像看,无论坐像、立像大都头部偏大、身材粗短,旨在庄重。与西方雕塑强调身材比例、解剖结构与空间体量不同,注重五官面相的塑造刻画,躯体极为概括。台湾的神像造型,似也如出一辙,大都头部偏大,身材粗短。但躯体塑造比较精到。台湾神庙和供神龛甚多,基于祖辈的两次大迁徙,河洛郎对中原河洛故土的怀念,对河洛诸神的敬畏,因而对诸神灵更加虔诚,祭祀活动更加隆重,对诸神的彩绘妆銮也更加讲究,更为豪华。天上圣母妈祖、开台圣王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凸显其地域特色。妈祖脸庞丰硕圆整,眉似弯月,鼻梁细直,樱桃小嘴,似唐妆仕女,透露出高雅华贵而静谧温柔的气质,妈祖的女性美与配祀的部属千里眼、顺风耳的阳刚美,形成鲜明对比,构思颇为奇妙。而多处韩文公祠内韩愈塑像的气宇神采,呈现出忠君爱民之相。台南三山国王庙内清乾隆年间所建韩文公祠,供奉木雕神像,身着唐朝官服,右于执如意,脸庞丰硕,浓眉长须,气宇轩昂,加之左右配祀的文昌帝君与韩湘子,无不受民敬戴。可以说韩愈在中原河洛故里,也没有获得此等殊荣。孚佑帝君吕洞宾木雕,赋予道骨仙风的造型美。

台湾木雕神像,比较普遍,且以小型为主。材质多为檀木、樟木。雕造师在艺术风格上,泉州派注重神像整体态势,外形美观;漳州派追求精致整修,细微刻划;福州派为二者的综合。雕像前择定吉日良辰,举行“开斧”仪式,雕造师在木胎上线绘神像形体轮廓,再视木质纹理,由下往上雕造,如血脉上注。雕成后砂纸打磨,用胶水调黄土涂一层,整修光滑。再以砖磨细粉拌桐油,揉成条形黏贴,修饰后敷上金箔,再行粉绘,并用细笔描画面部五官,即所谓“开面”。最后经“开光点眼”,置备“七宝”,或背后挖小洞封藏圣物,真正意义的神像,才大功告成。雕造师以其虔诚加技艺,成为造神的人,在民间获得尊重。台湾神像以小型为多,台座或坐椅或骑乘,与神像连体,通常用一块木头雕就。这与洛阳民俗博物馆所藏木雕神像相同。

岁月沧桑,面对台湾神教崇拜的炽热和雕造工艺的传承,我们可以想象,明清和民国年间中原河洛地区神教崇拜和雕造工艺的景观。民俗馆馆藏的木雕神像,只不过是破除封建迷信,尤其是“文革”破“四旧”,劫后幸存的一些民间小型作品罢了。精美者少,粗劣者多。与台湾神教崇拜的传承有绪,雕造师对神像精益求精的环境氛围,大不相同。

(责任编辑:耿坤)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河洛地区的民间信仰与台湾神教崇拜之渊源

台湾民间信仰的渊源李鑫 王钰民间信仰是民俗研究中的重镇,毕竟信仰的庞杂构成了民俗的底色,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地区面貌迥异的民俗,它们或多或少就与这个地区的信仰分不开。但是,信仰的形成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产生、发展与流变的诸多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旁逸斜出,结果各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