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梧桐语工程进度:多栋楼绿网已脱-12月工程进度
是霏
今天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坐落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之上,作为珍贵的校园建筑遗产,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群于1991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上世纪初中国政府官办的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其校园建设是当时教育转型初期办学思想的忠实体现,独特价值有别于同一时期的其他教会大学。
当秋色渐浓,暖黄的阳光洒进校园,由南门而入,徜徉于中央大道,金色的梧桐落叶如华美的地毯铺延脚下,映衬出前方大礼堂庄严却祥和的面庞。这一刻,你不禁要想起“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形象的比喻来。宁静深邃的美,让你忍不住要屏住呼吸,遥想从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再到今天的东南大学,百年岁月,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只是匆匆划过,却留下那许多美丽的印记。你也许无法清晰地记起昔日的奋斗与辉煌,无法慢慢细数多少前辈先贤在此求学或工作的动人故事,但眼前这一排排高大道劲的梧桐、一座座屹立近百年的建筑,已将历史的点滴一一镌刻,听,这微风中枯叶缓缓飘落的沙沙声,正是她娓娓道来。
格局——思想定位
南校门、中央大道、大礼堂,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序列由此形成,图书馆、中大院分列两侧;若从东校门而入,健雄院、南高院依次延展,形成东西向辅助轴线和建筑界面;一纵一横的轴线组合,共同构成中央大学时期西方古典空间片区,亦即今日校园格局的主体。
西北一隅,六朝松巍然千载,依旧默默俯瞰脚下;梅庵静坐,温婉淡雅,似在一片清幽中述说着“水清木秀之地宜建学府”的书院情怀。
这一主一次两个片区的格局早在1921年的校园规划中就已基本奠定。如果说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东南大学的前身,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新学”之风(三江师范学堂于1906年易名两江师范学堂,民国成立后废除清末旧式学堂,1914年在其校合基础上建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奠定现代办学基础,那么1921年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则已具今日校园之雏形。两江师范学堂在1909年建设的口字房、一字房均用西式,已见“新学”思想之明确;1920年4月7日,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郭秉文先生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得到校务会议的一致赞成,后联名致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1920年12月7日,政府国务会议通过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2月6日成立筹备处,1921年6月6日成立董事会,9月正式开学。“南高师”的教育、农、工、商4个专修科改归“东大”,其余本科仍由“南高师”办理,两校双轨并行。在郭秉文校长的推动下,“南高师”从1921年起停止招生,至1923年6月正式并入“东大”),由此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政府设立的现代高等学府的建设。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向国立东南大学的过度,正是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不断实践的结果,而此时沿用的旧时校合已饱经兵火之患,校园建设迫在眉睫。因此,郭秉文校长聘请杭州之江大学的建筑师韦尔逊先生兼任国立东南大学校合建筑股股长(之江大学是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卅l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1914年定名),在实地勘察后拟定总体规划:以四牌楼为中心,次第向四周辐射,按急缓重轻分期实施。并由上海东南建筑公司绘制总图。据此规划,1920年代相继建成东南院、中山院、孟芳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等,今天所见的主轴线序列初步形成。至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推行教育行政改革,经历并校、更名事件后【1927年6月9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令江苏境内专科以上学校(包括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共九所学校)合并,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改名为江苏大学】,十1928年4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又相继建设了生物馆、大礼堂、南校门、牙科医院等建筑,依然遵循原先的规划,形成了西方古典复兴主义空间的主体格局,延续至今。依主次轴线布置的系列建筑,秩序井然,其空间布局传达的理性特征正是我国近代教育转型初期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同时,不得不提“中国科学社”与“学衡派”同在东南的发展(中国科学社1914年5月成立于美国,以共图中国之科学发达为宗旨,1918年迁回国内,1959年停止;《学衡》杂志1922年1月由国立东南大学的一些教授创办,中华书局出版,至1933年共发行79期。其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前者的大部分骨干成员任教于东南,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形成办学注重科学的特色,影响直至今日东大;后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全面批驳,强调论究学术、阐明真理的人文精神,正与“止于至善”的校训相辅相成。有趣的是,这两个在当时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尽管看似相悖,却同意以东南大学为大本营共同发展,并且更有成员兼具两者身份,如梅光迪、胡先、汤用彤等。这正是科学与人文相平衡的体现,因此,西方轴线序列空间与梅庵至体育场的传统空间能在此相得益彰。
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初立,直至今日的东南大学,理性的科学精神与止于至善的人文精神从未失去,如同这校园格局的刚柔并济一般。
建筑——风格延续
今天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屹立着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至今不断建设的数十座建筑,正是这一座座坚实的建筑,是校园格局的形成与延续所依赖的基石,同时也是校园风格表达最显著的标志。同样与20世纪初期的办学思想息息相关,校园建设显示出受到西方折中主义复古思潮影响的特点,并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
当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堂建筑,如今能寻到踪迹的唯有位于体育场北侧的工艺实习场了。这座两层高的砖混结构建筑建于1918年,初建时面阔7间(现存的东侧另外5间为1948年加建),进深3间,南向当中设主入口,与当时的一字房隔着体育场遥遥相对,奠定了两江师范学堂空间的主要格局。这里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工艺实习场所,为机械工程专业技术培训所建,今天留下了整齐却略显沧桑的青砖墙面、突出如琴键般韵律的壁柱、西南一角嵌入墙中的石碑镌刻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场立础纪念民国七年十月建”的字样、以及门楣上方“工艺实习场”五个有力的金色楷书,立面上的西方古典装饰中蕴藏着传统的刚劲,似要将你带回九十多年前的奋斗场景。
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的建设对这座官办第一高等学府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诸多建设中至今仍存有孟芳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今健雄院)三处经典。
图书馆于1922年1月4日开工奠基,由美国建筑师帕斯卡尔(lousseu-me-Pascal)主持设计建设。初建呈品字形平面,地上两层,檐口高度约12米,局部设一层地下室,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外观则是典型的西方古典式样:标准的爱奥尼亚式柱廊、山花和檐部装饰,并采用仿石材构造的水刷石粉面,造型严谨、比例匀称,堪称南京近代建筑精品,醇厚的民国风情至今仍是东大学子乃至各地游客最喜爱的摄影取景之处。今天门廊上方仍刻有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手书“图书馆”金字。至于“孟芳”之名,还有一段颇有趣味的轶事:东大立校之初,校园图书馆的建设刻不容缓,而此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办学经费捉襟见肘。郭秉文校长听说江苏督军李纯自杀前立下遗嘱捐资建设南开大学校舍,便以此来劝说继任督军齐燮元独资建设东大图书馆,劝其将善举做在生前,就这样获得了建造图书馆的宝贵资金16万银元,建成后冠以齐父“孟芳”之名以示纪念。
位于体育场西侧的体育馆,是东大校园内的又一处名胜。与图书馆同日开工奠基,1923年落成,坐西朝东,面向体育场,占地面积1185.16平方米。南北对称的木钢组合屋架、木楼板与三楼的环形跑道、间隔的玻璃屋顶(2002年体育馆修缮时将玻璃屋面更换为彩钢顶)、青砖贴面与拱形窗、入口门廊的古典柱式和双面上下的扶梯,无处不透出简洁与庄严的神采。除了体育及理论教学在此进行延续至今外,这里还曾是许多重要聚会活动举行的场所,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都曾受邀在此讲演,1928年的全国教育会议也在此召开。今天的你沿体育馆路走来,欣赏她安静的侧影,也许会遐想这美丽的建筑曾经见证了多少精彩绝伦的盛会,仿佛乎1924年年4月20日泰戈尔的演讲与徐志摩的翻译仍回荡于斯。
1920年代的国立东南大学留给我们的另一处回忆是科学馆,即今天的健雄院。当时的东大以注重科学著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22年考察中国有关大学,拟建造一座科学馆,结果认为东大科研力量居全国之首。而南高师留下的口字房偏巧在1923年12月11日的一次大火中付之一炬,经校董会与基金会协商,于1924年开始在口字房原址建设科学馆,由上海东南建筑公司设计、三合兴营造厂承建,1927年落成。工字形平面,中部四层、两翼三层的对称外观,至今仍是由东校门而入的第一道动人的风景:褐色耐火砖的墙面奠定沉稳基调;中央入口伸出的爱奥尼柱式门廊和内里的三个拱门彰显着科学殿堂的神圣与庄严;三角桁架的坡屋顶和伸出的老虎窗,与二层檐下精致的浮雕纹样、铁铸镂花门窗一起,述说着时代的风韵。
而1928年以后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的建筑则更是耳熟能详,生物馆(今中大院)、大礼堂、梅庵、南校门、图书馆扩建、南高院、牙科医院(今金陵院)都是这一时期留下的珍贵遗产。
生物馆于1929年建造,由李宗侃设计,位置上与图书馆分列主轴线两侧,造型上同样也延续了图书馆的西方古典式样,二者一齐伫立更凸显庄重气势。生物馆最初建为两层,很快于1933年加建为三层,并将入口的门廊改为外凸式,四根爱奥尼柱与上部山花连为一体,颇有趣味的是山花上雕刻有鸭嘴兽和史前恐龙图案,作为生物馆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后来在1957年由杨廷宝先生主持扩建了两翼的大空间,将这里作为建筑系馆(今名“中大院),成为一代代建筑学子心中的圣地,多少学人在这经典的建筑中孜孜以求建筑的真谛。今天的中大院在茵茵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典雅与秀美,拾级而上进入门厅,注目“建筑三杰”——童寯、杨廷宝、刘敦桢三老的铜像,油然而生的历史使命感便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了。
即使不熟悉建筑的游人,也必然知晓大礼堂当之无愧是校园的中心、东大最突出的象征。这座由英国公和打样行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包建造、原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的大礼堂于1931年4月底竣工(大礼堂原由时任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主持、于1930年3月28日动工兴建,后因经费困难而一度停工。继任校长朱家骅利用其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名义获准政府拨款,此后由卢毓骏教授主持续建)。大礼堂坐北朝南的正八边形建筑占地2042,2平方米,主立面依然采用了西方古典的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底层三门并立,设三排踏道而上;外墙用水刷石和砌石粉面,做有雕花木门、钢窗外加假石窗套、厚边厚檐,建筑的厚重与庄严与生俱来。最引人注目的是穹窿屋面,顶高311.2米,效仿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用木壳板封顶外贴油毡外包铜皮,因而今日所见的绿色实为铜绿的自然色泽;内部天棚采用钢拉杆吊顶、石膏线脚装饰,中部为沉井式网格玻璃采光窗。礼堂内部有观众席三层,计2300席,观众厅外设水磨石回廊,充分满足当时召开大型集会的需求,也代表了当时的建筑技艺水平。1931年5月5日,刚刚落成的大礼堂便迎来了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会议,447位会议代表与44位国民党党政要员及近千名新闻记者和各方人士在此参加了开幕式,此后的8日至17日共举行8次全体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等多项议案。而同年9月22日,中大学生在此集会成立抗日救国会以抗议“九·一八”事变;1930年代学生的爱国运动常在此开展。不难想象,从建成至今,这座外表凝重的大礼堂,见证了多少隆重盛事。
位于校园一角的梅庵则是清幽之地。1916年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而建的三问草合早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1932年在原址上建的这座砖混结构平房。西式的古典、中式的错落沉淀于这清雅的环境中,信步于此,似能隐约听见王燕卿、李叔同在此授课时的琴声悠扬,又似能依稀感受社会主义青年革命运动的斗志高昂(1922年6月,南京共青团成立于梅庵;后来,南京解放前夕的中央大学中共地下党总支部活动地点亦设在梅庵)。
1933年,由杨廷宝主持设计的南校门落成,校园的完整轴线至此形成。三开间的四组方柱和梁枋作为校园的主入口、主轴线序列的开端,简约、大气。同年由关颂声、朱彬、杨廷宝主持的图书馆扩建工程,拆除原一字房重新建设的南高院(1933年拆除一字房重建,为纪念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而定名为南高院。1963年再次扩建两侧),及1937年杨老设计的牙科医院(今金陵院,1959年由江苏省城市建设厅设计院主持西侧扩建),在延续古典比例与秩序的同时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更为简洁大方。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用于南京工学院办学,这一时期由杨老主持的五四楼、五五楼及动力楼的设计,在尊重古典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应用了现代主义的特征,比例与秩序的严谨控制、材料与色彩的细心选择,仍延续了校园古朴浑厚之风。
从南高师时期至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学校的决策者们大多曾留学海外,无论办学思想还是校园建设方面几乎都抱有师法欧美、建设一流高等学府的宏愿,希望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理念应用于实践,加上当时早期留学海外的建筑师纷纷归国执业,因此校园建筑的设计除少量由外国公司承担外,大多聘请了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他们用西方古典式样的立面包裹起适应现代教育的使用空间,充分兼顾了建筑的坚固、实用与美观,一方面用严谨的比例与秩序表达注重科学、振兴国家的愿望,另一方面用轴线对称的宏伟与庄严宣告了作为中国政府自己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的重要地位与自豪。此后的继承者们以此为基础,充分尊重历史环境,新的建设在传承中寻求新的发展。
植物——特色彰显
如果仅有建筑,校园里便缺了不少灵秀。倘若梅庵前的梅林失色,你又如何漫步其中感悟艺术的气息;倘若图书馆前的花木不在,你又如何欣赏她的一份秀美;倘若中大院前的绿草消失,你又如何感知这古老建筑的生气盎然;倘若健雄院前那层叠的绿林褪去,你又如何察觉这沧桑立面的岁月变换…一
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不能少了植物的装扮,他们是时间的使者,在四季轮回中将这些古老并有着特殊特殊情感的建筑一一彰显。一株六朝松静静伫立,将一次次的变迁发展、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故事看在眼里,它承载着校园从出生到走进新百年的每一点波澜,再静静地述说给后人。
更不得不提的足从中央大道两侧开始的法国梧桐。它们是轴线的卫士,是春天萌发的新生,仲夏蓬勃的斗志,秋日金色的妆点,寒冬肃穆的面纱。始于1929年南京迎接总理灵柩而沿路栽植梧桐的历史事件,当时的中央大学也在校园里整齐地种下了这一排排梧桐。岁月在磨砺着这些敦厚古典的建筑同时,也成就了这些大树成为校园里最引入惊叹的特色。如今你从南校门进入东大,对校园最突出的印象必定是这高大的梧桐了。
结语
梧桐东南语,建筑铸百年。今天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坐落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之上,已步入崭新的百年,对这珍贵校园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永续利用翻开了新的篇章。格局、建筑,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是百年来历史变迁、教育思想不断发展、一代代学人拼搏奋斗的共同承载。当你游弋其中,聆听梧桐树叶在微风中的沙沙声响,似随她行走了百年岁月,在一处处古典朴拙的立面前,在一个个励志动人的故事里,沉醉。(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除署名外,本文历史照片和图纸来源于东南大学档案馆。参考文献:卢海鸣、杨新华、濮小南编著《南京民国建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陈月、阳建强《历史地段景观协调控制及规划思考——原中央大学历史风貌区的实践与探索》,建筑学报2013年第2期;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央大学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2012)
(责任编辑:孙秀丽)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梧桐东南语 建筑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