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中国人口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特征挖掘

中国统计摘要2012吴瑞晖++丁跃潮[摘要]文章使用丁氏直观图法、聚类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法,对1978年以来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等7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与人口相关指标进行统计特征挖掘。经研究表明,经济、教育和卫生的发展,会降低人口出生率,提升城乡人口比和增加就业人员数。教育的发展有利于

中国统计摘要2012

吴瑞晖++丁跃潮

[摘 要]文章使用丁氏直观图法、聚类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法,对1978年以来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等7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与人口相关指标进行统计特征挖掘。经研究表明,经济、教育和卫生的发展,会降低人口出生率,提升城乡人口比和增加就业人员数。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口质量的提升。男女人口比例问题,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间没有必然联系。

[关键词]出生率;丁氏直观图;相关分析;聚类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8.018

自1979 年政府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立为基本国策之一以来,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显著下降。张琼等[1]曾对中国1950—205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得到以下结果:在1950—2050年,0~14岁的人口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975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15~64岁的人口将在2015年前呈上升趋势,在2015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65岁以上的人口将保持上升趋势。这些结论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有效抑制了中国的人口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将带来人口结构失衡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中国政府在2016年正式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最新的数据显示:二孩政策的第一年,中国出生率已有显著提高。全面二孩政策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可是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不会因为全面的二孩政策而改变,要想取得预期的生育率回升的效果,相关的配套政策必须跟进。[2]要进一步抑制人口老龄化趋势,提高出生率,就必须明确有哪些因素会对人口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对人口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研究上述问题,文章统计了1978—2016中国历年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等7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与人口相关指标的数据,并在下文中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1 数据收集与统计

文章选取1978—2016年中国7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与4项人口指标数据[3]进行汇总与统计,为了能够直观、有效地对数据进行观察分析,文章将数据进行整理并以丁氏直观图的形式呈现,如图1所示。

丁氏直观图[4]对于指标多、数据量大的信息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这种图以列为单位,把数据正规化到0~1区间,通过椭圆大小来表示数据之间的大小差异,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对于文章的多元时间序列数据尤为突出。

人口出生率在1978—1987年有升有降,并于1987年达到峰值。这时期处于中国计划生育起步阶段,大量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在这一期间内逐步进入生育高峰期,因此,这一时期的人口出生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1987—2010年,人口出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于2010年进入了最低谷。在这段时间内,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得到了有效实行并且日益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从2011年起,中国人口出生率有回升之势,这主要是因中国生育政策的变动而引起的。

男女人口比在1978—2016年期间时增时减,波动起伏,在1996年达到最小。但是,从表1中的原始数据可以看到,这个比值始终没有跌至1以下。这说明中国男女比例不均衡的问题,长期存在并且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中国日渐庞大的人口数量上,即使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只是多了百分之一,也是百万级别的,所以,对男女比例不均衡的問题必须时时保持警惕。

城乡人口比在1978—2016年呈现出了串珠金字塔形,在20世纪80年代变化不明显,此后日益明显,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增长速度大为提升。这一数据变化趋势表明了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在1978年以后,中国恢复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停滞不前的城镇化发展,大量农村居民迁入城市,导致城乡人口比不断增大。

就业人口在1978—2000年不断增加,在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并保持一个较高的数值。说明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增量、第二产业增量、第三产业增量以及政府卫生支出和政府教育支出,数据均为串珠金字塔形,表示数值逐年递增。在三个产业中,第一产业最早出现明显的增长,这与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密不可分。高校数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几乎翻了一倍。说明在1978年中央把教育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而在经历了2000年的又一次教育改革之后,高校数量再一次迅猛增长,同时期的政府教育支出也出现明显增长,中国教育事业与此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980年,中国批准了个体医生开业行医,直接导致1981年医疗卫生机构数出现跳跃式增长,随后逐渐趋于稳定。2003年SARS疫情的蔓延,促使中国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各种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卫生机构数有所缩减,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机构从量到质的转变。

2 聚类划分时期

文章通过Q型点群分析[4]探讨各年份间指标特征的相似性,把特征相似的年份归在一起,分析归纳出各个时期阶

图1 1978—2016年中国11项指标数据丁氏直观分布

段的特点,如图2所示。中国在1978—2000年的发展建设可以很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年份顺序来看,除了2000年往后移动,其他年份顺序均没有打乱,说明了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在过去39年的建设发展是渐进的,相邻年份之间有其相应的特征,且目前还未出现周期性发展。

图2 各年份特征相似性Q型聚类谱系和阶段划分

第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从探索到初步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第一次提出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如何实施改革开放上无例可考,只能靠自己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完善相关政策。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及党的第十六届代表大会通过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市场,初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分界线,该时期可划分为两个阶段。endprint

第一阶段的特点:①较高的人口出生率。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城乡人口比缓慢增加。就业人数保持较高的增速;②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缓慢;③普通高校数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教育支出缓慢增长;④医疗卫生机构数飞升,卫生支出缓慢增长。第二阶段的特点:①人口出生率高速下降。男女人口问题得到缓解。城乡人口比增长加速。就业人数增速放缓;②第一、二、三产业增长加速;③普通高校数以及医疗卫生机构数趋于稳定。结合这一时期的特点,发现人口出生率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缓慢下降。而在第二阶段,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效益日益明显,人口出生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城乡人口比和就业人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获得增长,是显而易见的。而男女人口比变化则漂浮不定。

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和新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中国改革开放在各地域、各领域内均得到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各方面均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十一五”规划为分界线,可以将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特点:①人口出生率保持下降态势。男女人口问题加剧;②普通高校数迅速增加,政府教育支出有了明显的增幅;③医疗卫生机构数回落,政府卫生支出增加。第二阶段的特点:①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数值,在近几年有所回升。男女人口问题缓解。就业人数增加;②第一、二、三产业前期保持高增速,后期逐步放缓;③政府在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一时期,在理论、思想上走出了“姓社、姓资”的困境后,中国经济开始了腾飞,各项指标变化明显。城乡人口比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在人口出生率陷入低谷的同时,第一、二、三产业、教育支出和卫生支出都出现了历史性的高增长。近几年经济发展放缓,人口出生率出现了回升。城乡人口比持续增长。

3 相关系数及R形聚类分析

探究选取的7项国民经济指标对人口有何种影响,以及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文章对7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和4项人口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下表。

从上表可知,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①人口出生率与医疗卫生机构数不具有统计意义,和其他六项指标均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②男女人口比与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均为达到99%,且相关系数绝对值均不大,说明男女人口比与7项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③城乡人口比与卫生医疗机构数不具有统计意义,与其他六项指标均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④就业人口与七项国民经济指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上述的相关关系表明了:随着7项国民经济指标值的增长,就业人数会随之增长。在排除医疗卫生机构数后,其他六项指标增长的同时,人口出生率反而会下降,而城乡人口比会同步增长。这与上述聚类划分时期得出的特点基本一致。

为了深入挖掘7项国民经济指标对人口的影响,文章对数据进行R形聚类分析。[4]探讨各指标特征的相似性,把特征相似的指标归为一类,进一步确认相关性分析的正确性,如图3所示。

图3 7项指标R型聚类谱系

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医疗卫生机构数和其他六项指标分为了两个不同的集群,6项指标所在的集群又可分为第一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政府教育支出、普通高校数三类。在上表中,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人口指标的相关性系数值接近。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政府教育支出与人口指标的相关性系数值接近。普通高校数与人口指标的相关性系数值基本为最大值。医疗卫生机构数与人口指标间相关性很小。该结论与指标的R形聚类划分结果相符。

经济发展制约人口出生率增长的现象一直存在。这意味着中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根据已有的研究数据,基本可以确认中国人口会在2025年到2030年期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根据经典理论,父母会在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上进行取舍[5],说明了中国人民在数量和质量的抉择上,大部分倒向了质量。意味着,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同时,所带来的是高质量的人群,这对于提高人口红利,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有长远的帮助。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发展教育反而造成了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现象。另外,卫生支出与人口出生率的负相关关系,与中国庞大的老龄人口占用了政府卫生开支的绝大部分的现象一致。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增长的趋势。这一期间内,正是由于在利用国内的人口红利来积聚社会财富,持续扩大投资和再生产的规模的同时结合工业化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水平才得以保持一个极高的增长水平。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在逐步下降,人口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男女人口比例失衡、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增大等问题,都将导致劳动人口的减少、中国人口红利的下降和社会负担的加剧。201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10.06%。综合现有的数据,可知中国老龄人口的比重仍会持续提升。而越来越庞大的老龄人口,势必会加大社会负担,制约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人口和发展之間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协调和处理好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健康发展。为了协调人口和发展的关系,应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挖掘新型产业、开拓老年市场、适当推迟退休年龄等,来减缓大量老龄人口带来的社会压力。另外,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挖掘新型人口红利迫在眉睫。如今,用机器来替代人力是全世界各行各业的发展的新趋势。这一趋势说明技术人才将取代廉价劳动力成为各地区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中国在劳动人口持续下降和廉价劳动力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持续降低的双重影响下,转向挖掘技术型人口红利成为了必然趋势。而在上述分析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以人口质量来取代人口数量的过程,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重视教育,建立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有助于挖掘技术性人口福利,推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琼,曹燕鸥,薛平.中国1950—2050年间历年人口年龄结构:基于结构性参数估计方法的模拟与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461-464.

[2]陈友华.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人口趋势[J].学海,2016(1):62-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DB/OL].[2017-04-23].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4]丁跃潮.七个信息分析与预测方法实用程序[EB/OL].[2017-04-23].http://210.34.136.253:8488/contribute.asp.

[5]杨龙见,陈建伟,徐琰超.财政教育支出降低了人口出生率[J].经济评论,2013(3):48-55.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中国人口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特征挖掘

中国统计摘要2012吴瑞晖++丁跃潮[摘要]文章使用丁氏直观图法、聚类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法,对1978年以来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等7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与人口相关指标进行统计特征挖掘。经研究表明,经济、教育和卫生的发展,会降低人口出生率,提升城乡人口比和增加就业人员数。教育的发展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