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探寻年画中农耕文化气息

农耕文化的艺术殿堂武强年画博物馆殷清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也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创造的年文化。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

农耕文化的艺术殿堂 武强年画博物馆

殷清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也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创造的年文化。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岁末市场上开始印卖木刻年画,题材上也大为扩展,如风俗、戏曲、美女、娃娃等年画题材开始出现。南宋时期的木版年画则更加丰富。年画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元代是年画的低落期,多数都是宋代同类年画的延续。此时出现的一种叫做《九九消寒图》的历画,为后世所沿袭。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 “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年画是具有民俗性质的节日艺术,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民间有“不贴年画过不了年”的说法。它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中,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这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是中国汉民族特有的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是理想主义和带有浓郁浪漫情调的艺术,寓意吉祥,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年画又是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年画与年俗活动结合紧密,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深受民间欢迎。

年画不仅于岁末腊月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和城镇街巷,就是在平时的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也可见到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在嫁女、聚亲、生子弥月、入读书、考试中举、升官授职、拜师收徒、酬师谢神、养蚕获利、捕鱼丰收、出猎平安、搬家迁居、谢医挂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艺术形式点缀其盛。所以,年画艺术与民俗密切相关,蕴涵着各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形式变化多样,内容广泛,各类武将门神、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光景色等应有尽有。

一、农耕文化的浓缩精华

年画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多流行于农村。东西南北,不同地区,年画风格及制作工艺各不同,地域特色十分明显。明清时期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开封朱仙镇、山东潍县以及广东佛山、四川绵竹等地木版年画作坊纷纷设立。清乾隆年间更为盛行。内容大多以祝福新年为主,也有描绘劳动生产的场面,有耕作、收获、捕捞等题材,如“庄家忙”“大庆丰年图”以及“娃娃戏鱼”等。

年画艺人大都是生活在乡镇的农民,他们把美好的理想愿望、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以及艺术的欣赏趣味,反映在年画作品中。面对年画,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心中的想象。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人际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行平安等,都在年画上。

表现农民生活的年画,常见的题材是反映不同的农业劳动操作和丰收后的喜悦,如五谷丰登、同庆丰年、庄家忙、男十忙、女十忙等,特别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道光年间李光庭所著《乡言解颐》中谈及年画时就指出:“如《孝顺图》《庄家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赋诗中又有“赚的儿童喜,能生篷荜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之句,由此可知《庄家忙》一直被认为是年画中最为受人欢迎并且长期流传不衰的题材。

最为常见的杨柳青年画《庄家忙》就不下七八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单幅画上表现丰收场的快乐,其中穿插描绘扬场、碾场、人囤、劳动间歇中农妇抱着婴儿喂奶、小孩赶走啄食粮食的鸡、老农看着收下来的粮食谷物而流露出喜悦欢慰和庆幸之情,其间人物的主次配合,各情节间的相互联系,都安排得妥帖自然,富有情趣。反映出农民用劳动汗水换来丰收,希望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的愿望。

山东潍坊以杨家埠年画为代表。杨家埠中最为流行和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反映农民生活和愿望的作品,如《男十忙》《女十忙》。山东潍坊木版年画《男十忙》里描绘了十三个庄稼汉在耕田、耙地、种麦、锄草、轧垄、收割、运粮等田间劳动情景。《女十忙》画面中的十一个妇女,有的弹棉花,有的纺纱、捻线、织布,其间穿插有儿童、花猫、黑狗,既填补了画面空白又活跃了气氛。

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的年画中都有《男十忙》《女十忙》的题材。《男十忙》系在一幅画上描绘农民犁地、下种、锄地、收割、运粮等农活。《女十忙》中表现农妇弹棉、纺纱、浆线、合线、织布等劳动过程。篇幅不大,人物造型略带夸张,情结突出,构图简练朴实,具有乡土和民俗色彩。《男十忙》和《女十忙》将四季中的耕织活动分别绘于一图,采取以平面分层排列的构图和鲜明的动态,从上而下加以变化,形象而生动地将耕获、纺织等各种劳作场面逐个表现而又相互联系,并不强调前后透视。这种构图方法反而使人们感到真切,形象鲜明,又充分地展现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的基本生产形式。

陕西凤翔年画中的《男十忙》《女十忙》表现耕锄耪及纺纱织布画面朴素,颇具汉画像石及明代木刻插图的神韵。凤翔年画是在古老文化传统和人民生活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从那些富有魅力、质朴而优美的画幅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仰韶彩陶装饰、先秦青铜纹样、秦汉砖石花纹以及唐宋绘画的影响。

武强年画内容非常丰富,题材相当广泛。武强县是河北省中部的一个古老的县城,当地人们以务农为主,自然和历史的沧桑养成了敦厚深沉、勤劳刚毅的性格和古朴的民风。其中描写社会风俗的年画生动古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那些表现农业生产的庄家勤忙、男十忙、女十忙之类的作品,民间画师的创作最具真情实感,把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集中于一幅画上,不仅反映了农民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和渴望,而且也画出了劳动的艰辛。这些画中又穿插以田间送饭、儿童游戏等情节,活泼朴素,栩栩如生。

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性格豪放而富有正义感。因此,武强年画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带有阳刚之美。同样是表现农民生活,年画里向往丰收,但不隐讳需通过勤劳耕作才能取得,《农家勤忙》中就突出了“勤”,画面上对耙地、下种、耘田、收割的情节刻画,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饱含着耕作的艰辛,图中所附歌词也说“纵然是受些苦谷米满仓”,宣扬丰衣足食必须靠劳动和汗水才能取得。

二、审美形式的多样性

民俗年画还有一些反映农村平凡生活的作品,由于抓住人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受到欢迎,如晋南的《回娘家》、高密的《姑嫂闲话》等,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颇有情趣。回娘家是旧时农村出嫁的媳妇盼望的事。姑嫂间的关系关系到家庭的团结和睦,因而这些作品使人感到分外亲切。高密的《姑嫂闲话》表现了姑嫂二人的亲密状态,形象俊美,温柔贤惠,惹人喜爱。旧时农村中的小姑在维系媳妇和婆母间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谓“姑嫂关系好,家庭和睦长”“姑嫂和,全家欢”。家中贴上中它既喜庆又富有教育意义。

标题和题写诗歌文辞是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题带有喜庆色彩,如表现丰收景象的标题为“人寿年丰”“同庆丰收”,表现新年景象的标题为“红梅传春信,瑞雪兆丰年”。

年画中的题诗,语言质朴,饱含着泥土气,语句中流露的是对劳动的肯定和自豪,表现出对劳动生活的赞美。最有意思的是武强年画中的题诗,通俗易懂,简洁朴素,不加雕饰,没有某些文人那样估屈聱牙冷僻晦涩的毛病。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的用五言或七言,有的运用民歌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如: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五谷丰登太平秋。

——《二月二》

有的题诗采用民间说唱中的十字句格式,完全可用河北梆子和民间小调的曲调演唱出来。这在武强年画《农家勤忙》和潍县杨家埠年画《男十忙》中反映得尤为充分:

若务农,早做活,晚把牛放,

多积些,粪土草,勤收田庄。

稻粱菽,麦菽稷,各有所向,

或宜早,或宜迟,时分几行。

春夏秋,四季天,寒来暑往,

必须要,依时节,小满栽秧。

常言道,勤苦人,苍天保佑,

纵然是,受些苦,粮米盈仓。

——武强年画《农家勤忙》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

开春先耕地,种耧把种翻,

芒种割麦子,老少往家担。

四季收成好,五谷丰登年。

——潍县杨家埠年画《男十忙》

这些题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农民对辛勤劳作不误农时的重视,告诉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换来粮米盈仓,五谷丰登。这种朴素的语言,美好的愿望也是民间年画的精华所在。

历画是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一个年画品种。它以农历的岁时月令、二十四节气为基核,辅以图画、诗文,构成一幅幅图画式的历书,提供了农事生产时的时间依据。由于农历二十四节气每年都有变化,而非固定的日期,所以历画要一年一换,需求量大,是年画作坊的重要产品。我国幅员广大,气温相差也大,各地都有一套根据自己地区的气候特点耕种锄耘的劳动生产经验。所以历画里的节气是固定的,但全国各地的农事操作时日并不统一。《九九消寒图》是早期出现的年画形式之一,属民间年画中历画,与我国历法上的冬至等节气有关,也是农耕社会记录天气变化预卜来年丰歉的一种画。

现存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陕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农民耕作劳动的关系。此图中画一蒜头形宝瓶,上插一枝折梅花,花瓣共八十一片。梅瓶四周,有一九到九九由冷转暖的不同气候和人们耕种聚饮的各种风俗活动,诗句平淡文雅。如“二九”一图,画寒林萧索,白雪满山,窗内有人对饮赏景,楼下游子肩书赶程,上题:“凛凛寒风刮地来,冰花妆就玉楼台;银瓶注酒歌金镂,谁叹征人尚未回。”“八九”一图画惊蛰时农人鞭牛犁田,画鸿雁归来,流水潺潺,农家不误春时,鞭耕牛与田野。上题:“积润统消景物鲜,桃花未吐柳含烟。农人自此知春及,南佃耕开百亩田。”画出了寒冬与初春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

杨柳青年画中的一幅《九九消寒图》,图中画五个儿童,赤体红鞋,腰围肚兜,手中各拿一石榴或荷花、珊瑚、莲蓬等物,又有桂花、金钱、红蝠和苼环绕其间。五个儿童因身体相连,环看则成十个,故又称“连生贵子图”。

河北省武强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的武强年画中有一幅“九九消寒图”。除画面布局协调、匀称的“六子争头”游戏图外,左右底部空白处填满了十二属相和吉祥物,上面则印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九九歌。令人赏画之余,浮想联翩,充满农家生活的情趣。此图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画面中几个儿童的头部和臀部互相借用,有六个娃娃由三子变六童,构思巧妙奇绝,体现了古代年画艺人的聪明智慧,观之趣味无穷。而且三个娃娃手中分别拿着苹果(喻和谐、和平)、寿桃(喻长寿)、柿子(喻事事如意);上面配有九九消寒歌谣;四角装饰有四季鲜花象征花开富贵、四季平安;图中间有双鱼游动象征鱼水和谐;周围饰以十二生肖和象征吉祥之物,具有装饰效果,体现了节令民俗。

三、充满活力的新年画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从题材内容、形式风格、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革,也为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新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旧年画中的一些迷信、陈旧的内容。年画受到空前的重视,文化部特别发出了创作新年画的通知,并以评奖的形式来鼓励艺术家从事这项工作。各地美术出版社都把年画出版作为重点,新年画由此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五十年代初出现了创作高潮,作者广泛,种类繁多,印刷数量大,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农村世代流行的旧年画完全为新年画所取代。

新年画除传统的月份牌年画、民间木版年画之外,又增加了工笔重彩年画,水粉年画乃至油画年画。许多著名的画家都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如李可染、古元、邓澍、金梅生、韩美林、李琦、刘文西、安林等。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艺术格调,绘制出大量新题材的画样,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形成了新年画繁荣一时的新气象。新年画展现给我们的是全新的题材,画面阳光明媚,人物精神饱满,格调乐观向上,所呈现的人与人的关系单纯而明朗。慈祥憨厚的老人,朴实强壮的青年,浓眉大眼、天真活泼的孩子,所有人物都是脸色红润,精神饱满,朝气蓬勃,所有构图都显得那么生动和谐。如《叶绿瓜肥产量多》表现瓜菜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作者所描绘出的农村姑娘的形象体态,具有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美。《参观农业机械展览会》《试播》《不误农时》则反映了新中国农业发展的远景。画面上的北方农民质朴健康,脸上浮现着满意的笑容。《喜看铁牛满山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女驾驶员开着拖拉机在广阔的田野上开垦,描绘了生产战线上新中国妇女的豪迈风姿。

新年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时代背景和主题形象突出、艺术风格独特,感召力强,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农村生活,传播面广,普及性强,极具浓郁的农业和农村的生活气息。

年画作为我国独特的艺术门类,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为人们喜闻乐见。它植根于民间,带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印迹;装饰于节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适应群众的审美和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画种,从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成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探寻年画中农耕文化气息

农耕文化的艺术殿堂武强年画博物馆殷清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也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创造的年文化。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