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杰出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与精神支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随着新的社会文明的形成和现代城市化步伐的加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杰出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与精神支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随着新的社会文明的形成和现代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正在遭受破坏或者濒临灭绝。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呢?本文认为,校园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影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功能,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形式之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园传承 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度之一,令世人称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生活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文化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绝技,正逐渐从人们眼前永远地消亡!那么,传统的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究竟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振兴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走出一条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发展的道路,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的必要性

我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课题。然而,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得不到妥善保护,许多传统文化被国外无偿使用。如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这一消息当时在国内引起强烈反映,被视为严重的文化掠夺。同时这也引起了国人的高度警醒,激起了有识之士爱护,传承,并发扬自己文化的意识。种种迹象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各有关方面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是以人为载体,是靠人来传承的,人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2006年,教育部、中宣部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广大师生作为文化知识传承新的主导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让广大师生继续传承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承担、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义无反顾地担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任,应该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因此,我们要以“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契机,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又充实了教育内容,也有利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下一代接班人。学校有良好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生态环境,能引领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将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教育传承的过程,能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同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魅力、特点和文化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通过学生的多角度、广泛性的参与,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促进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说,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从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活动探究

近年来,从化市着力在中小学校推广辖内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掷彩门、醒狮、猫头狮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而言,“人”指在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区域上生活的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对传承人群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地域,就是自己的家乡,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人家乡日常生产与生活甚至集体意识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时候,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指教育对象(传承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生素质拓展的意义。一是知识拓展。与学生在书本中接触到的体系化的知识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跃在民间的自成体系的知识与思想的综合体。它涉及到学生家乡自然与人文的多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门“活态的”乡土教材。通过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知识教育之外,还能接触到家乡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与之相关的地方文化、地方性知识也一并传承了下来,而后者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和语境。二是技能习得。在教育传承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学内容体现为一种技能:歌舞、戏曲、工艺等。作为技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还融合了地方性的知识、观念和价值选择,因此它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体。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通过学习,掌握这种极具地方性的技能。在学生的学习时期,这种技能只作为课堂知识学习的补充,而进入社会生活以后,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习得,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生活或生产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职业选择的可能。三是素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续民族传统,维护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涵盖着风俗民情和民族特征,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有效延续。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从知晓、了解、传承到热爱的过程,也是学生从精神层面回归家乡的历程,增进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对民族的认同感,也是增进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是一种效果明显而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从化市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成效显著。近年来,从化市高度重视非遗校园传承工作,先后在多间试点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政策制定、组织机构、经费安排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化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为内容,结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干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爱国情感、民族精神、远大志向、正确理想、行为习惯与良好道德的形成,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培训班”。从化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灌输和渗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大学生中深深扎根。在试点学校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做到宣传与教育并重。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讲座或课程,丰富学校的第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和文化。(二)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的教材建设。分布在全国各个民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中国的叫法就是一种手艺,过去通常是由师傅带徒弟传承的,那是一种口传身教,基本上没有文字的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形式都在消失,因此,教材编写无疑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在从化市文化馆的指导下,组织试点学校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来参与,交流经验,同时把研究成果编写成教材。(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到课堂中,但是,在课堂上普及传统文化的审美因素、技术与技巧、传统文化知识等应该是可行的。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过程中,要求试点学校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教育的生动性和互动性。让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直观的认识,不断加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能力,从而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保护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广泛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青少年对本土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

首先,从化市以比较简单而有灵活特色的“猫头狮”和“水族舞”作为传授课题。“猫头狮”和“水族舞”的特色都在于其舞步动作与众不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诙谐逗趣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比较适合青少年学习。在从化市文化馆艺术培训基地希贤小学作为第一个试点,以希贤小学学生为对象,并聘请猫头狮的传承人讲课与亲身传授技巧。“水族舞”是从化市温泉镇草塘社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水族舞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并在龙桥村设立一个文化馆艺术培训基地作为第二试点,以龙桥小学的学生为对象,聘请水族舞的传承人直接授课和组织龙桥村的“水族舞队”现场展示演出。其次,除了传承人的授课,还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组专家人员到培训基地讲授关于从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奖竞猜,有奖问答,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第三,加强宣传工作。除了在各所学校宣传外,加强与电视台、报社合作,使整个活动过程在媒体上与更多的观众见面,从而扩大教育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舆论效果,使整个活动真正起到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青少年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新时代青少年具备的思想道德基础。

可以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过程中,从化市将家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融合的重要手段。在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相结合的根本动机:用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培育具有中国传统优秀品格的一代新人。这也正是值得我们长久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010年从化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从化市人民政府,20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2002(10);

[3].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文化部、财政部).2004(4);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2005(12);

[5].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02);

[6].盛志伟,李顺乾,吕春华.关于我省“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J].江苏地方志,2003(06);

[7].周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基层社区.民族艺术,2004(2);

[8].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J].民间文化论坛,2004(05)。

[作者简介]文庭学(1968—),男,本科学历,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工作,现任从化市文化馆副馆长、从化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杰出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与精神支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随着新的社会文明的形成和现代城市化步伐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