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明
摘 要:元代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府的王朝,也是民族融合的特殊时期。人们在心理上很难接受汉族沦落在蒙古族的统治之下,因此,民族压迫与民族反抗充斥着整个社会,元代文人画家身处乱世之中,身份低微,借绘画来宣泄他们悲愤和不满的情绪,表达主观意趣,把幻想中不合实际的要求体现在绘画创作中,并达到自我反思的效果。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绘画领域反俗尚雅,发挥个性自由与想象,改变了传统的作风,把民族审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元代美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并对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解构;“元四家”;文人画家;心理
北宋时期出现文人画,但达到鼎盛时期以及发展日渐成熟的时代为元代。文人画顾名思义就是文人的趣味以及修养在画中体现出来,它不是在画里探究艺术,而是从画外就可以得到众多文人所表达的感情及情绪。也就是说,文人画在创作上不拘泥于形似,重在书法笔墨上,用意向传神抒发情感,在色彩上追求水墨为上,讲究精神寄托和笔墨情趣,构图时空自由,重视画中意蕴。取景多为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在对自然景观描绘中,用画笔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表现出与世隔绝或游乐闲适的生活态度,并题诗入画,诗画结合,强调意蕴。元代的文人画与宋代相比,更加追求缘情言志,即强调绘画要有“古意”,也就是“大抵写意,不求形似”,并形成了崇尚自然、简洁和清逸的审美追求。在元代文人眼中,梅、兰、竹、菊、高山、飞鸟,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人生的价值获得传扬体现在物化的形象上,情感色彩获得释放体现在植物成长的特性上。孤高自赏如梅花、洁身自好如兰花、高风亮节如墨竹、凌霜而荣如菊花、淡泊名利如山水…由此表现出文人画家在生活上追求淡泊飘逸,在艺术上追求淡然天真的特征。从元代文人画的特点中可以看出社会动荡,文人在震撼中转向自我反思,在孤独中与世隔绝,淡泊名利,逐渐走向内心探索和感情宣泄的转折路程。
一、元代社会骤变对文人心理的影响
所有的艺术家都脱离不了自己本身生活的背景,所有艺术品的出现也都深受政治的改革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艺术家们全身心地处于一个完全摆脱现实的境界的概率为零。艺术品的出现也就是艺术家对时代特点间接与直接的映射,因此,针对艺术家的生长来说,时代的背景与处境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身在乱世,社会摇摆不定的元代画家以及文人志士,它们的审美风格、创作特点以及心理肯定会产生变化。在中国的历史中,元代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之间大聚集的年代,蒙古族由刚开始落后的文化及生活水平、匮乏的资源转身变为华夏民族的统治民族,对中央政府也进行了统治。这相对于差不多总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来说,民族思想以及文化传统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人们很难从心理上接受。科举制度在蒙古族一统中国以后才被废除,这使得多数文人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从政的激情。另外,元代是在民族的欺压下创建的,思想文化层次有过大的不同,民族歧视的制度也在统治阶级使用,把人们由上至下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南人、汉人、色目人以及蒙古人。由强势民族沦落到下等人的汉人在民族情绪上有很大的抵触作用,社会更加动荡,文人画家同样对蒙古族的管制产生抵触,在他们逃避以及憎恶的想法上更加深重。少部分的文人利用全部的手段好不容易变成官员,也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压力,精神在痛苦中无法自拔。过去一直被视为国家栋梁的文人士大夫从此沦为卑贱的人,汉族文人在“帝王家”失去了社会地位,改变了传统身份,成为了社会地位最底层的下等人。元代社会的价值观随着这一连串的社会变化而产生了完全的改变,传统的理念以及一部分伦理常识都受到摧残,累积了丰富传统文化的理念随着元代的创建而被完全篡改,儒家的尊贵地位以及思想统治造到破坏,不执拗于一切传统方式的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思想绝对自由”的场面完全被体现出来。与此同时,文人志士心理上受到伤害是由于蒙古族文化水平低下、对文化又不重视、对汉人文人更是持有抛弃的局面等原因。一大部分的文人由此开始与自然相融、孤独守志、与世隔绝或者归隐山林。同时众多文人不满蒙古贵族统治和民族压迫,把自己抒发感情以及想法的途径用到绘画上来,同时画院在元代初始时期的解散,统治者对绘画的管理较松懈,这就供给了文人画家方便的绘画条件,在年代的轮回中,促进文人画到达鼎盛年代的代表为倪瓒、黄公望、吴振和王蒙为首的“四元家”。他们在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借绘画宣泄和表达了现实所反映的特有的时代情绪、精神意志、内心感叹,大胆反映了真实的现实生活状态,对文人的审美体现出来,形成了异于传统的新的审美格调。
二、元代文人心理在绘画上的表现
艺术家们都在利用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来间接以及直接地对感情进行发泄,绘画同样如此,文人和画家感情的宣泄以及精神的依托都在其上。处在社会不安定、民族大汇合的独特元代,所有艺术家都在内心堆积了想要表达的惆怅以及苦闷。以赵孟頫为例,他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中国美术史上有名的“士夫画”“士气”等都由赵孟頫说出,他文采四溢,《尚书集注》就是他在26岁时作出,突出了他精深成就自己的严谨的治学思想,再加上他“吴兴八俊”之一名气的打出,因此在不到30岁就“声闻涌溢,达于朝廷”。与其他文人画家潦倒困苦的遭遇相比,赵孟頫虽然被朝廷重用,官居一品,但生不逢时,元廷内部又矛盾重重,不断受到元统治阶级的无端排挤,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不敢过问政事便借病乞归,远离尘世,隐居山林。极少数入世者,不被重视,反遭陷害,引来杀身之祸。像赵孟頫一样遭遇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悲凉文人,在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难以诉说的苦楚以及纠结的矛盾,所以,他们以绘画为借口将内心的苦闷宣泄出来。在这些潦倒的文人之中,还包括一大部分人,他们是画家,同样也是诗人。绝无仅有的朝代——元代,画家和诗人的关系如此亲近,这就是元代文人的凄凉、闲逸、苦闷与委屈等精神状态所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原本打算将自己的理想抱负报效祖国,却由于混世动荡、时运不济而不能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理想志愿,他们兼济天下的抱负也江河日下,在如此的社会氛围之中,多数的文人画家将对民族对祖国的责任感来进行舍弃,而造成一种社会的畏缩。少部分人却不恪守传统,抉择出为大众视如敝屣的方式来生活,而他们仍然觉得富贵荣华才是准确的选择,将此种荣华对他们的精神进行压抑才是他们内心所要表达的,因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对平淡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离群索居的渴求,等等。这种生活唯有在心底才能真正向往,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便成为他们在艺术上拥有成就的动力成分。
赵孟頫在长期的消沉和自我反省中,把埋在心里的情绪与感情全部投入到了绘画艺术之中,在其创作出来的文人画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的平淡和内涵,以及手法风格多样的艺术特色。对于以赵孟頫为首的文人画家而言,他们对绘画的热情与投入绝非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完全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悲愤,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其绘画色彩大多以水墨为主,取景多为自然风景,寄情于山水,让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凉和忧愁,这种淡然的绘画风格为元代文人画开了先河。
三、“元四家”绘画创作的心路历程
此后,元代不断涌现出颇有才气的文人画家,如“元四家”,即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他们是生活在元代末年居住在江浙一带的画家。同样处于乱世之中,虽然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有所不同,但都有不得已的遭遇,之后,或多或少受到赵孟頫的绘画影响而先后投入到创作绘画当中。“元四家”代表了有个性、有骨气、有志向的汉族文人画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创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造诣,可谓各有所长,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擅长书画的结合,并且强调意蕴,注重笔墨情趣。他们的出现使中国的山水画从此上了一层楼。在“元四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吴镇。其出身家境贫寒,个性高洁,一生都没有求取功名,很少涉足于尘世,极少和达官贵人来往,结交的朋友大多数都是隐居之人或是僧人、道士等,甚至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佛奴”。曾居住在杭州西湖二十年,靠为人算命谋生。由于身处在乱世中,孤独无依,使其经常陷入痛苦和悲愤中,于是选择归隐山林的逃避方式,并且把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寄托于山水,表现在绘画当中,他所画的山水、竹石都表现出安宁或孤傲,可以看出一个失意的文人远离尘世的生活追求和心中向往的理想主義。而另一位“元四家”中的倪瓒,对传统文人画的贡献最大。起初他的作品影响力并不大,直到明朝之后,逐渐引起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倪瓒出身富贵,其后受道教的影响,养成了高洁孤傲、不问凡俗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后来家道中落,使他对官场及社会的丑恶看得十分清楚,于是放弃官场的勾心斗角,退隐尘世。中年之后,道家的思想对倪瓒的影响更为深刻,使他完全断了追求荣华富贵的念想。他的绘画作品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简洁创造一种极其淡雅、静谧和清逸的美感,缺少色彩,都是黑白,看过之人无一不被它的凄凉和寂寞震撼,笔简意远在元四家中达到极致,对后世影响巨大。
四、结语
总的来说,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伟大的成就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背景息息相关,元代的文人画家在社会摇摆不定自己民族汇集的时代作出了隐居的决定,虽然他们一生未受重用,并无大起大落,但是他们也将其民族气节在绘画等方面进行呈现出来,将对元的不满以及气愤变成自省甚至精神超脱。他们利用自己精炼的艺术措辞来将自己退让以及隐逸的想法呈现出来,对于元代领导者民族歧视的不满以及反抗进行发泄。新的审美格调由此形成,对元代水墨画的进展起到推到作用,他们探求品质,着重笔墨以及意蕴方面的情调,在元代那种独特的时代下,这种超凡脱俗的绘画主旋律给文人画家们的内心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吴柯.试论元代文人画的形似与神似[J].艺术探索,2009,(04).
[2]杨树文,华永明.从元代花鸟画中看文人画家两种意识的觉醒及其意义[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03).
[3]查永玲.元代山水画的时代精神[J].东方博物,2006,(02).
[4]赵善君.浅析元代文人画家的主体心境与隐逸之风[J].美术大观,2006,(11).
[5]范琛.蒙元统治及其对元代绘画的影响[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03).
作者单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解构“元四家”文人画家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