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澹庵泉井:临高人崇文的印证

邹飞中兴封事百年无,身倚皇天自不孤;酌罢清泉问秦桧,已无寸土寄头颅。——明·王佐《澹庵井》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秋,一位风尘仆仆的贬谪官员,站在临高新盈的土地上,海风扬沙,烈日炎炎,他的坐骑行至村东头地面,居然停滞不前,四处眺望。他叫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公元

邹飞

中兴封事百年无,身倚皇天自不孤;

酌罢清泉问秦桧,已无寸土寄头颅。

——明·王佐 《澹庵井》

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秋,一位风尘仆仆的贬谪官员,站在临高新盈的土地上,海风扬沙,烈日炎炎,他的坐骑行至村东头地面,居然停滞不前,四处眺望。

他叫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二十七岁的胡铨进士及第,并与抚州太守配合在江西给予金军痛击,后入临安枢密院任编修。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在金朝强大的威势下,权臣秦桧力主和谈,胡铨写下了著名的“斩桧书”,即《戊午上高总封事》,在朝廷、坊间均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人们迅速刻版、散发,争相传诵,以至于让金人都感到了震惊。无奈秦桧主政下的朝廷,容不得他这般满腔热血、刚正不阿的臣子。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气急败坏的秦桧终于找到了借口,因胡铨的一首《好事近》,将其处以“谤讪怨望”之罪,被南宋朝廷一贬再贬,直至贬到了天涯海角边上的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代代相传的胡公井

路过临高的时候,他停了下来,打算住些时日,面对县令谢渥的盛情邀请,他决定在此讲学。讲学期间,县令的学生戴定实(后官任至吏部仕籍),邀请老师的客人到村中做客,他答应了,他们行至新盈博顿村的时候,他的马渴了,得找处清泉,润口饮马。

一个老妇挑着一担水经过,气喘吁吁。他便上去讨水喝,他喝的那么急切,完全没有注意到老妇不舍的神情:“官可知久旱滴水贵如油吗?我从老远的地方挑这么一点水,如果您的马喝了,我便没有水煮饭了。”他痴痴的看着老妇,恍然发觉,眼下真是滴水贵如油。他想给老妇买水的钱,不料,老妇固辞不受,黯然离去。

老妇离去后,他环顾四周,但见土焦草枯,石干欲裂。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结束附近村民吃水困难的问题,他骑着马在方圆几里的地方一圈一圈的兜着,可总也找不到泉水的踪迹。他心有不甘的寻找着,夜宿茂林、日顶烈日、穿荆踏棘、听风辨雾,不时附耳于地,辨识土壤的湿度,倾听泉水的声音。忽然一处,草长茂盛的低洼地出现在了他和属下的眼前,他欣喜的看着茂盛的绿草,他的马也高兴的嘶鸣了起来,将绿草狠狠的咬着。不久,被马拔出草根的地方渐渐出现了水滴,如水的月光下,点点水滴如同珍珠般晶莹剔透。官员连忙用手扒土,用尖棍挖洞,挖到两尺多深的时候,一股清泉忽然冒了出来。官员尝了尝,甘甜可口,于是兴奋的奔向了附近的村庄……数日之后,他召集附近的村民,在清泉冒出的地方,挖土破石,砌成了井。

澹庵井有八角石台,拾级而上,井居于中间:井口呈八棱形,宽约2米,深约3米,井壁统一使用长方体石块砌成,井沿处有8块长石互相咬合,拙朴却又心思巧妙。吃水不忘打井人,在一代又一代的感念中,人们将这口井取名为“胡公井”。

澹庵泉铭记师生恩情

戴定实为了不忘恩师胡铨的教导之恩,便对其子戴雄飞说:“吾生穷岛,得缀名于史部之籍,皆胡先生指教之功,今观井泉,其故迹也。汝其择善书香,作《澹庵泉》三字,伐石峙于井之湄,以垂我后人,庶无忘胡公之德。”半个世纪后的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戴定实之子戴熊飞(嘉泰年间被举荐,任临高校正)邀请书法家方宗万为“胡公井”正式题字:澹庵泉,并刻石碑竖立于“胡公井”旁。十四年后,郡守方世功为“澹庵泉”撰写了《澹庵泉记》,澹庵泉井,正式得名,并一直保留到现在,和桐乡夏荫、盆岭晴霞、东桥春涨、百仞滩声、龙潭神雨、毗耶灵石和南海秋涛并称“临高八景”。

石碑高约1.5米,宽约1.2米,上面完整录下《澹庵泉记》:“嘉定丙子夏,世功以琼郡丞受部使者命摄守儋耳。行临高道中,海风扬沙,畏日烁金,兀坐篮舆,如熏如炙,思得清泉以濯之,而滨海浊刚,蔑如也。亭午次博顿,得泉甘寒清洌,冰澌流齿。有戴雄飞者曰:“是官井水也。先是,胡公澹庵以危言忤权贵,南迁珠崖。时长夏愆阳水涸,先生偶步村阴茂林,泉滃于地,觱沸横流也。夫当屯膏未施、土焦石烁、望云霓济渴之时,得涓涓于指顾之顷,余泽至今不竭,由是汲者联绠节轳,率盈缶以旋,是岂无所司相者哉?惊异咨嗟,盘桓久之。”而雄飞具言其父定实曾受《春秋》大义于先生,由是与计偕收特科,筮仕签幕,终老博顿。迨启手足,嘱有治命曰:“吾生穷岛,得缀名于吏部之籍,皆胡先生指教之功。今官井泉,其故迹也,汝其择善书者作‘澹庵泉三字,伐石峙于井之眉,以垂我后人。”壬戌之秋,得万宗万书之,独未有文以纪其事。思昔群阴在朝,忠贤摈斥,天下以言为讳。彼时有提刑方公抗论于朝,愿削己爵以赎先生罪,抑非先少卿其人乎?幸公轸先世为记之!世公自揣不肖,何足以与于斯文?惟是昔贤之迹有不容泯,叙雄飞之说,俾勒之石。

噫!学不极则德不深,身不危则道不直。是泉也,以旱而后利济之名显,而先生之颠沛炎陬,固所以昭其忠诚于不朽与!苏文忠记韩昌黎庙曰:“公之精诚,如水行地中,无所往而不在,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吾于是泉也亦云。

斯人已去,千古又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临高,如同海南这块岛屿上的其他地方一样,这块在中原人看来是化外或流放之地的土地,正是有了胡铨、谢渥、戴定实们的不懈努力,变得更富思想、更具底蕴、更有内涵。以至于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站在这块再也普通不过的井前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若有如无的将它与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满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

一口井、一座学堂、一堂普通的课、一次艰难的流放之行,在当时看来微不足道,却在不轻易间,文明了荒芜与野蛮,照亮了愚昧与黑暗。

流传千年的文人友谊

八百六十六年前,海南临高,四十七岁的朝廷官员胡铨,因几句“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好事近》全文)而得罪权臣秦桧,被流放海南。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来时的路上,还没有跨过琼州这一道浅浅的海峡之前,胡铨是愤懑的,如同李德裕、苏东坡、李纲、李光、赵鼎和后来的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元文宗)一般。但跨过这道海峡之后,瑰丽旖旎的风情、淳朴善良的乡民、知礼善教的县令,让胡铨释然了,我们相信他释然了,他一定读到了苏东坡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一定体会到了“处江湖之远”,远离权力中心的好处。

在这里,这块化外的流放之地,在这块让中原士大夫感到恐惧的地方,当他来了之后,却感到了欣慰和自在。修一口井,他们会感恩戴德,讲一次《春秋大义》,他们会深明大义。胡铨离开的时候,临高仕子们的学问已经有了很大的长进。临别的那天,胡铨为县令谢渥留下了墨宝,更在自己住宿的地方题写了“茉莉轩”,并作诗:眼明渐见天涯驿,脚力行穷地尽州。胡铨走后,谢氏族人将他讲学时用的书桌、座椅、笔墨纸砚和留下的墨迹全都珍藏并保留了下来,元朝初年惨遭元兵焚毁。但胡铨、谢渥、戴定实三人的友谊佳话却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沉淀,在澹庵泉井旁流传了下来,一代又一代,直到现在。这是一种基于学问、基于为官者的正直与淳朴,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眷顾的友谊,没有一丝一毫权利或是利益的成份,就如同数千年前的钟子期、俞伯牙一般。

偌大的海南岛,北至海口,南达三亚,西望越南,东临丝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胡铨由岛屿北岸登岛,沿着海口、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白沙、乐东这条西线一直到达终点吉阳军(即三亚),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为什么唯有临高,唯有谢渥接纳了胡铨?正是这种友谊,这种为官者的正直与淳朴,这种基于国家民族的深深眷顾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泯泯之中左右着一切。

秦桧死后,胡铨重返朝廷,官复原职,距离其流放之始已经二十三年(其中八年在海南)。这些年里,谢渥勤于政事,亲自督导农民种田开荒,文澜江逐渐变成了富饶的鱼米之乡,“野草荒原正断魂”的情景成了永恒的历史。不久,年事已高的谢渥辞官卸任了。他没有回福建老家,而在临高城南官位村住了下来,其子谢宗恩、谢瑞、谢详都成了廪贡生。他的后代散居在临高各处,逐渐发展成庞大的谢氏家族。谢家将正直、淳朴、重视文化、忧国忧民的家风传承了下去,从谢渥、胡铨、戴定实的时代直到如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临高人。

从戴熊飞、冼雷、王佐、刘大霖、史流芳到张岳崧、张延、王良弼,直到今天正直、淳朴、重义气的临高人,隐隐约约中我们总能看到夜色下、黄昏中找井、讲学的胡铨,总能看到文澜江边、荒草丛旁教民众筑堤、开荒的谢渥,总能看到晨曦中、烈日下,抱书苦读的戴定实。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临高的岁月,不管是胡铨、还是谢渥,他们都处于怀才不遇的阶段。如若将历史拉长,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因得罪奸佞被流放的二人,还是二人的弟子戴定实,在那个政治黑暗的年代,面对有志难舒、有才难展,处处面临着压制、排挤的境遇,他们没有如同陈子昂一般悲天悯人。他们将海南、将临高当成了家,当成了施展人生抱负的舞台,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前人苏东坡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不管他们在何处,临高、吉阳军还是高高的庙堂,在内心里,在骨子里,专属于他们的正直、淳朴、忧国忧民已经深深的扎根、开花、结果。

正因如此,临高人对胡铨代代相颂。据清康熙樊庶纂修的《临高县志》记载:“澹庵祠,在学宫之西。康熙四十四年,知县樊庶鼎建。”又“按:祠于明嘉二十五年,知县陆汤臣建于西郊,以祀宋名臣胡忠简公铨,置田为修葺费。”而自建祠以来,临高人岁岁祭之而从未间断!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临高人崇文尚学的习惯。

澹庵泉井的骨髓在哪里?

在胡铨、谢渥、戴定实们的骨子里,在专属于他们的正直、淳朴、忧国忧民和高山流水里,也更在临高人的崇文习惯里……(本文作者为西北大学在读博士)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澹庵泉井:临高人崇文的印证

邹飞中兴封事百年无,身倚皇天自不孤;酌罢清泉问秦桧,已无寸土寄头颅。——明·王佐《澹庵井》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秋,一位风尘仆仆的贬谪官员,站在临高新盈的土地上,海风扬沙,烈日炎炎,他的坐骑行至村东头地面,居然停滞不前,四处眺望。他叫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