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塬上清明别样情

贾劝宝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陇东,春的脚步虽然有点姗姗来迟,但节气毕竟是挡不住的。刚刚过罢二月二的“龙抬头”,转眼间就到了阳春三月的清明天。或许是清明节大都是在农历三月初前后,所以陇东乡民,多是把清明节与农历三月初前后的日子联系在一起,统统称为“清明天”。三月天,清明天陇东人所说的清明天,是陇东黄土塬上

贾劝宝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陇东,春的脚步虽然有点姗姗来迟,但节气毕竟是挡不住的。刚刚过罢二月二的“龙抬头”,转眼间就到了阳春三月的清明天。或许是清明节大都是在农历三月初前后,所以陇东乡民,多是把清明节与农历三月初前后的日子联系在一起,统统称为“清明天”。

三月天,清明天

陇东人所说的清明天,是陇东黄土塬上一年四季气候风光最为宜人的时候。古老苍茫的黄土塬上,麦苗已掩住了地里觅食的喜鹊乌鸦的身躯,盛开的杏花,就像一团团粉红色的云霞,点缀在农家的庄前屋后、乡野间的沟沟岔岔。桃树的花蕾含苞待放,柳树鹅黄的嫩枝随风摇曳,柳絮犹如纷纷扬扬的雪花到处飘荡。就在这春光满塬的清明天,陇东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也迎来阳春三月的“三月三。”

陇东有句俗话:“三月三,桃木棒槌削一天”。这其实就是清明节活动的前奏或者后续,是与清明节联为一体的。陇东人何以在三月三“桃木棒槌削半天”呢?这是与清明节祭祀亡故亲人的阴魂紧密相关的,也就是与所谓“鬼”有关。在人们心理中,某些所谓“孤魂野鬼”“怨鬼”“厉鬼”“魔鬼”等,对人会有伤害。由于此,陇东人也就有在清明节既祭祀缅怀亡故亲人魂灵,又有驱邪镇魔的双重精神需求。桃木是汉民族传统文化所说的驱邪镇魔之木,所谓“千门万户曈曈日,好把新桃换旧符”。三月三,陇东乡民削桃木棒槌,就是利用桃木的这一独特“属性”,来辟邪镇魔的。陇东还有在三月三削柳木刀的习俗。当地人送葬亡故亲人时,所用的“哭棍”即哭丧棒,就用的是柳木棍,而绝不能以其它杂木替代。埋葬一毕,柳木“哭棍”不能拿回家,也不可以随手丢弃,必须插在新坟上,居然也可“无心插柳柳成荫”。据说,以前陇东过清明节,就有插柳习俗,很大可能与此有关。可见,柳木在陇东人心目中,也是与亡人或者“鬼魂”相关的。为此,削柳木刀和削桃木棒槌,就有了同样的寓意,即是为了借助先人亡灵之力,达到驱邪镇魔的目的。

所谓“桃木棒槌柳木刀”,实际上只是小孩佩戴的一种饰品或住室一种节令挂件,只具象征和符号意义。三月三这天,人们从桃树柳树上折下大拇指粗的枝条,削出约一寸多长的小巧桃木棒槌柳木刀,以红色丝线绳系戴在孩子胸膛前,或挂在住室墙上,以祈亲人亡灵和列祖列宗护佑子孙后代,防范邪魔附身入户,确保孩子与家庭平安。可谓用心良苦,创意别具。与此同时,少年儿童还会在这一天,折下柳枝,砍成半尺长的节段,小心扭动柳皮使之松动,而后抽出里面的柳木,制出当地人叫做“咪咪”的柳皮竖笛。孩子们衔着削薄的笛口“哨子”,微微运气,按动笛孔,就可以像模像样的吹奏出随意“自创”的“乐曲”来。除此而外,陇东不少地方,还有三月三过庙会的风俗,连唱几天秦腔大戏,敬一敬各路神灵。凡举办庙会的地方,都会有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纷至沓来,看戏踏青赏春,敬神烧香许愿还愿。那种古朴虔诚热闹悠闲和纯厚,使陇东塬上的清明节庆活动,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更加厚重、丰富和浓烈,别具地域民俗文化风情和文化意蕴,更显黄土大塬的乡情野趣。

农历单日“上坟”

如果说上述三月三的民俗活动,只是清明节的延展和铺垫,那么清明节当天的祭祀活动,才是此节日的正式仪式或者核心内容了。陇东有句顺口溜:三月天,清明天,家家户户上坟园。陇东人把清明节祭祀亡故亲人的活动称为“上坟”,意即到先人坟地祭祀扫墓。

陇东处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之地,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所以,陇东地区清明节的上坟习俗,各地就有所不同,但也只是大同小异。一是文化心理上的高度认同。陇东长期是农耕社会,又是我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人们对清明节有极高的认同心理和虔诚感、神圣感、使命感。在家乡民自不待言,就是在外谋生做官公干者,也会拨冗返乡,上坟祭祖。一些迁徙于其它地方的家族分支,也要派出代表赶赴祖地“老户”,祭祀祖坟,认祖归宗。老辈陇东人,对那些轻慢清明节祭祀先人的人,认为是数典忘祖,大逆不道,不忠不孝,多招来族人乡人的非议和冷眼。

二是祭祀活动规格高程序严。陇东清明节祭祀亡故亲人,一般都会全族男性统统出动,济济一堂,大人小孩无一例外。家族大者,上坟队伍浩浩荡荡,气势颇大。有些地方,还把祭祀活动分为两道程序。先要到祠堂或其它可供奉家谱、牌位、“老影”的场所,敬献贡品、磕头烧香。然后才端上贡品,到坟圆祭祀。上坟时间也有讲究,一定是上午,不可午后进行。说是为了老先人准时享用后辈儿孙敬献的酒食,怕耽误了亡故亲人的“饭时”。上坟日子只能是农历单日,如果清明节恰逢双日,上坟就提前一天,但不能推后一天进行。这个规矩人们理解不一,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沿袭了老人过整十大寿,只能是提前一年的单数,而不能是整十。是取“满则溢,欠则盈”之意。上坟次数也有规矩,同一坟墓,只能上坟一次。家族不同分支即陇东人所说的“家门父子”,必须齐聚一起,共同上坟祭祀,不能各自为政,分散进行,以免出现同一坟墓多次上坟。显然这是为了减少对列祖列宗的打扰,也是为了显示后辈子孙的兴旺与团结,也能使上坟祭祀活动显得更加隆重庄严与宏大。

三是祭祀仪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陇东是周先祖教民稼穑之地,有悠久的农耕文明传统,老百姓以农为本,以食为天。上坟贡品明显体现出这一特点。陇东乡民上坟的祭品,主要是“献饭”,即食品。“献饭”最有代表性的是白面大花馍。这种大花馍比老百姓平常吃的馍馍大出好几倍,做成桃状或石榴状,或在馍馍顶端,捏出不同面花,染成彩色,煞是美观。所以人们把这种大花馍叫做“献顶”、“献馍馍”。还有白面蒸的牛羊鸡犬猪等家禽家畜。上坟时,将“献馍馍”置于一个大红漆的花木盘中央,周围摆上面牛羊鸡犬猪等,四角配以四碟荤素小菜,放一酒盅,置以小酒壶,一盘丰盛的“献饭”就准备停当了。有些家族,经济实力雄厚,除了献饭外,会有真正的猪头敬献先人。当然,无论穷富,香表冥票烧纸是少不了的。另外,还必须用白纸剪出长达两米多成长桶状的“清明吊子”,俗称“钱串子”,以长柳木棍挑之。上坟队伍出发时,一男孩打上“清明吊子”,走在最前面,端“献饭”者紧随其后,其他族人个个手拿香表冥票烧纸列队而行。进入坟院,则按先人辈分,一一祭祀,焚香烧纸,磕头礼拜。然后把“清明吊子”,插在辈分最高的先人坟堆上,并扯下数条吊子纸条,分别挂于其他坟墓的草枝上。献饭是不能带回来的,在每个坟头象征性地放置少许“献顶”,洒一点酒菜,剩余的则由上坟的人分而食之。寓意与亡故亲人和列祖列宗共度清明佳节,同时也避免了对食物的浪费。

陇东过清明节,一般都是单纯上坟,以祭祀缅怀亡故亲人先辈,没有饮食或其它方面的禁忌和讲究。但少数地方与家族,因为先人敬献猪头,有猪肉可吃,就有族人聚而吃饭喝酒的习惯。原庆阳县,据说过去有清明节前一天不动烟火的禁忌,现已改变,但一些地方清明节要吃韭菜长面,谓之“咬青”。这大概是清明节正逢春光明媚韭菜新发之际,吃韭菜长面,既可尝鲜,又可庆贺清明节。真是一举两得,恰逢其时。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塬上清明别样情

贾劝宝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陇东,春的脚步虽然有点姗姗来迟,但节气毕竟是挡不住的。刚刚过罢二月二的“龙抬头”,转眼间就到了阳春三月的清明天。或许是清明节大都是在农历三月初前后,所以陇东乡民,多是把清明节与农历三月初前后的日子联系在一起,统统称为“清明天”。三月天,清明天陇东人所说的清明天,是陇东黄土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