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潍县大多数人信仰各种各样的神,即多神崇拜。人们在某时、某地、某种情况来选择自己崇拜的神,来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求。反映了人们追求平安、吉祥、富裕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多神崇拜 潍县 习俗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俗话讲“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是说的这种情况。民间信仰亦是如此。
潍县即今潍坊市,解放前,潍县大多数人信仰各种各样的神(即多神)。其中以崇拜关帝、城隍爷、观音娘娘、“老师父”等最为普遍。在家庭生活中,人们也还都敬奉财神、灶神、天地神、门神、菩萨等。这些多神的崇拜及各种仪式,不象正规宗教具有明确的制度和教规,也没有那些严格的仪式和信规。人们只是以宗教的传统和习惯来作为自己的信条,它的力量也往往并不在于崇拜的内容和形式,而在于一种精神的信仰。
由于崇拜的是多神,所以在潍县没有一个高于一切的神,而只有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最合适的神。虽然人们信奉一切神的绝对权威,但在一定的情况下,人们也只是根据传统的习惯及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供奉一定的神。把造福免祸的希望寄托在神的意志上,去祈求神的保护,以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如遇旱灾就祈求龙王或天地神,想得到钱财求财神,遇到危险求关帝神,想要得子求送子观音娘娘,生了病则求“老师父”等等。这种现象在民间很突出。从潍县建有的庙宇可见一斑。
潍县庙宇甚多,据《潍县志稿》统计,计有一百五十二处,其中城里十九处,其余都在郊区。
城里十九处是:关帝庙(东门城楼上)、关侯庙(老关帝庙巷)、文庙(东门大街路北)、东岳庙(东门大街路北)、真武庙(城东北角上)、文昌阁(城东南角上)、城隍庙(城隍庙街)、增福庙(增福堂街)、岳王庙(南下洼街)、石佛寺(南寺前街)、菩萨庙(南寺前街)、天仙宫(南宫前街)、药王庙(南宫前街)、关帝庙(北门大街南首)、观音大士庵(撞钟院前街)、皇姑庵(荷花湾崖)、碧霞宫(东门里路北)、北极庙(城西北角上)、武昌庙(城西南角上)。
关侯庙,建于宋代,位于潍县城里胡家牌坊街中段北侧关帝庙巷(俗称老关帝庙巷)北首。相传东汉末北海相孔融在都昌(今昌邑)被黄巾军围困,平原相刘备与关羽、张飞三千兵马来北海为孔融解围。孔融得救后,亲与刘备、关羽、张飞在北海城高埠上阅兵点将。据说宋代所建的关侯庙就建在这高埠上。
关侯庙祀蜀汉大将军关羽。每年农历二月、八月初一及五月十三关羽生日致祭,香火很盛。关羽原被封为汉寿亭侯,故称关侯庙。宋代建庙时,庙前为一大空场,至元代,在庙前向南建巷,那时关羽被尊为“关帝”,故巷名为关帝庙巷。巷南前与胡家牌坊街接连处,有一元代建的高大石坊,宏伟肃穆,极为壮观(民国时拆除)。石坊上有“敕封伏魔大帝祠”字样。
城隍庙位于潍坊市潍城区城隍庙街路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祝茂、县丞张杰倡众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郑板桥倡捐大修。
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灵,是冥界中的一城之主。该神可以保护一城的安全,并管领亡魂。旧时,潍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是城隍庙会。至时庙门大开,四面八方善男信女涌来烧香、跪拜。
农历五月初一,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也是城隍庙会。出巡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过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五道庙位于潍城西南半里地五条道路的交叉口,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道,就是路,所谓道神(五道将军)即古代所说的行神。行,即出行,赶路,行神也就是路神。将路神庙建于五条道路的交叉口,寓东南西北中各条道路皆有路神所辖。出行前祭路神,便可得到路神的护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平平安安。
五道庙坐西朝东,正殿为五道堂,殿门上悬蓝底金字“神威远震”横匾,两旁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殿正中端坐高大的五道将军神像,一手举钢鞭,一手扶膝,勇武而威严。前面塑一红袍文官,手捧笏板,四大神像矗立两边,手持刀剑,怒目直视,令人生畏。院北侧建有“关圣帝君”神龛。
庙堂后院的百子殿,有送子观音娘娘塑像,她的怀前脚下,塑有一大群神态各异、活泼可爱的泥娃娃,求子许愿者都来这里拜观音娘娘“拴娃娃”。传说,不生育的妇女,冲服了男娃娃的泥“小鸭鸭”, 能生贵子。
紧邻五道庙的是仙师庙,俗称老师父庙,建庙百年左右。相传,清末民初,当地来了一老头给人治病,医术高明。有一天,老头忽然不见了。传言是铁狸子精显灵,越传越神,人们纷纷捐资,建起了仙师庙。从庙门到堂前是比殿堂还高的起脊铁棚,棚内张挂着“有求必应”、“神到病除”等牌匾和锦旗。
仙师庙香火极盛,每年农历三月初八,传说是老师付生日,远乡近邻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进香朝拜,最多时达上万人次,一整天香火不断,烟雾缭绕。
在潍县,人们还敬奉财神。财神在民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财神有文财神与武财神之分,文财神为比干或范蠡,武财神为赵公明或关羽。潍县所供财神像,大多为文财神,官帽红袍,白面有须,不知是比干还是范蠡。少数为武财神,则一律是关公。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相传为财神生日。这天,潍县拒买小贩,皆设祭供神,鸣放爆竹,意为求神保佑,大发洪财。
人们还敬奉灶神,于腊月二十三辞灶之日,“请”来一张“灶马”,通常是黑红黄绿四色套印,服丧之家则用黑黄绿三色套印,叫“素灶马”。另附一张印着单色马子图形的小纸片,是灶王上天所骑的马子。然后买来一对纸扎的猪羊和一套纸做的靴帽,还要买饴糖。家家户户把请来的灶王神像贴在灶间(即锅台上方的墙上),旁边镶一副用丹纸写的小对联,其词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锅台上摆一饭桌,上设香烛水碗,供以饴糖和栗子、枣、花生及点心等。祭灶前,先要在“猪羊”、灶马面前“喂”以粮秣和水,祭供完毕,将灶马与供品在中庭焚化。
解放前,人们还极其迷信鬼魂,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只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有人信奉生前多做善事、好事,死后比人世间还要好。对于人的去世,尤其是年过八旬,在民间被看成是喜丧,对于死者的灵魂,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并相信它对于活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生前对家中有放心不下的事情,死者的灵魂还会回来。还有为死者上坟时,念道求死者护佑之类的话语,认为死者在阴曹地府能护佑晚辈。对于夭折的孩子的衣物,人们都争先抢回家,给自己的孩子穿上,认为这样自己的孩子好养,可以得到死孩应得的寿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死魂被认为是不祥的东西,从而对其产生极大的畏惧。尤其对于鬼,认为鬼就是人死后灵魂的再现,人们往往把鬼和灵魂混为一谈,不能加以区分。一般认为鬼比灵魂有更大的威胁性,人们认为那些没有后人供奉、祭奠的野鬼,在活人运势低下,或者身体欠佳的时候,它们就会附着到活人的身上。因此,凡有奇怪莫测的事情发生时就常附会到鬼的身上。人们在遭遇不顺、灾难、疾病时,对鬼魂的迷信也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们还相信,活人的灵魂可暂时离开身体,这叫“掉魂”,容易掉魂的人都是因与生俱来的生辰八字软的缘故。别的灵魂也可附于己身,称“鬼附体”。掉魂和鬼附体常常成为人们对于疾病的主要解释。在潍县就有为病人叫魂的习俗。人生了病或受了惊吓,就请人叫魂,也有家人给叫魂的。有的到十字路口,有的到受惊吓的地方,有的在自己家中,连声呼唤掉魂人的名字,并讲一些恳求的话语,总之方法不一。
梦也被认为是自己灵魂的启示,吉凶的预兆。对梦有许多迷信的说法,所以人们做了好梦便罢,一旦做了噩梦,就要解梦,从而择吉避凶。
民间信仰往往与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们都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人们对生与死的迷茫的认识下,选择一种信仰,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要。多数拥有不可以科学解释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崇拜对象纷繁复杂。寺庙朝拜、固定时间祭供、日常生活的趋吉避凶,都是在满足自己发财、去疾、平安的愿望和心理,即使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今天,多神崇拜的现象依然盛行。
参考文献:
[1]田小杭.定襄民间风俗简述.民间文艺学文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P360-364;
[2]张黎明.民俗.潍城史话,2005.12,总第21期,P319-320。
作者简介:魏素梅(1964—),女,大学,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民俗,现任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馆员。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山东潍县民间信仰习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