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之“线”的开拓与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军人陈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用线是古典人物画用线的开拓与发展,在世纪初“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的大形势下,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线”的审美性被重新发掘,具有重要意义。线不仅作为造型的手段,更作为造型的目的,线与水墨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独有的审美韵味。在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军人

陈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用线是古典人物画用线的开拓与发展,在世纪初“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的大形势下,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线”的审美性被重新发掘,具有重要意义。线不仅作为造型的手段,更作为造型的目的,线与水墨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独有的审美韵味。在写实造型的框架下,构成了联系中西绘画平面性与空间感的纽带,在将写实人物画从过分注重素描的倾向拉回到民族性的道路上来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纪初,在“以写实改造中国画”的口号下,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们开始了西方写实造型与中国笔墨材料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到三四十年代,已有徐悲鸿、蒋兆和、赵望云等优秀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家,这种中西融合的新式水墨人物画,与中国传统写意人物有很大区别,是一种具有新生力量的新形式。写实水墨人物画自世纪初出现,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有不同特点的由北方、南方和“以速写入画”的画家构成的三大阵营。这些勇于革新的画家们的艺术实践为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人物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的转型找到了一条出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作为中国传统造型语言的“线”也由古典的程式化走向更加自由。

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无论是从对传统的疏离还是与西画的结合来讲,都离不开笔墨与造型这两个问题。笔墨和造型的兼容也是困扰整个20世纪人物画家并延续至今的问题。中国古典人物画的造型,又或者说是“造形”,是一种以线为基本造型因素,通过线的书写与墨的结合表现特有的审美意趣。而20世纪出现的写实“造型”,有别于中国人物画古典形态的“造形”,是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并在引进西式美术教育体系和写实观念的进程中,水墨和宣纸为媒材而形成的“体面造型”。(尚辉《笔墨与造型的世纪审断——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更生与历炼》,《美术》1999年第12期)在西方体面造型影响下,中西融合绝不应该仅仅是拿起中国画的工具来画素描,在光影素描与科学的体面造型影响下,“线”成为一种造型手段而失去其独立之审美性,那中国古典具有表现性的“线”该何去何从?“线”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上的审美价值何在?“线”在调和笔墨与造型的关系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线”,大多是指工笔画而言,“十八描”总结了用线的程式化方法,相比工笔人物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写意人物画一直处于弱势,五代贯休、石恪的写意人物画用线用墨看似毫无章法,达到一种忘技法而直达精神的“技近乎道”的状态,这与禅宗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然而这种用线充满随机应发的偶然性,很难系统的被传承。写意人物画从五代萌芽到南宋梁楷、法常才有短暂兴盛,梁楷创造性并有意识的由早年细笔白描变为狂放的大写意水墨,是线条创新的一个突出代表,法常又发展了这种减笔画,但没有系统的被传承发展,个体的艺术光芒很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至明清又出现陈洪绶、任伯年等人物画家,或中锋用笔,或提按顿挫、一波三折,其用线仍逃不出传统程式化的窠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传统形式的“线”在中国水墨与西方造型系统兼容的作用下,焕发新的生命力,面对模特直接写生,打破传统程式化方法,在调和中国平面性的画面和西方立体的空间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前的中国画人物画用线,是在用以表现天衣飞扬或长袍大袖的古代人物形象中积累的经验,除了体现人物身体动态外,还具有装饰性、符号性的抽象审美性,却不适用于描绘写实造型的现代人物着装。三四十年代,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艺术实践致力于塑造科学严谨的素描关系,在人物画中,“线”的审美性让位于块面的表现,线成为造型手段,笔与墨的作用在于调和素描的黑白灰色调关系,虽然这大大改善了传统写意人物画的“重神轻形”,带来一种全新的面貌,代价却是削弱了线条本身的韵味和书写性美感。五六十年代,中国画的民族性被重新重视,民族性的回归使得作为人物画重要构成的“线”被重新提起,即中国画的笔墨之独立审美性被重视,笔墨与写实造型相结合,这个过程中,“线”起到了调和东西方平面性与空间感的作用。此时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线”已不同于古典人物画用线,它打破了传统程式化限制,面对模特直接写生,从人体写生,到着现代服装的写生,都与传统大相径庭。崛起于五十年代中期的“新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有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人,他们在用线上更加灵活,加之墨色点染,与徐悲鸿学派的人物画比较,少了素描味,多了传统水墨的韵致。艺术家从传统的程式化线条语言中跳出来,向山水画、花鸟画的用线学习,在面对人物直接写生的过程中探索新服饰的线条表现,线墨结合,线条更加自由奔放。

与此同时,蒋兆和领导下的中央美院人物画教学也更重视传统的“线”。他在从事素描教学过程中,力图摆脱苏式素描教学的影n向,总结传统“六法论”和“形神论”的经验,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了中国画人物画基础教学体系。明确了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白描为基础,以形写神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另外,五六十年代在“线”的运用上有大突破的还有“以速写入画”的一派,黄胄、叶浅予等画家将速写与水墨相融,减弱素描光影关系,用灵动的线条表现生动的人物动态,体现了中国水墨语言的魅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墨人物画用“线”是在传承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创作,水墨人物画的“线”不仅是一种用以描摹客观对象轮廓和纹理的线,同时也具有形式美,是一种含有“有意味的形式”的线。包涵笔墨的全部内涵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应当不仅是造型的手段,也是造型的目的。

(责任编辑:阮富春)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之“线”的开拓与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军人陈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用线是古典人物画用线的开拓与发展,在世纪初“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的大形势下,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线”的审美性被重新发掘,具有重要意义。线不仅作为造型的手段,更作为造型的目的,线与水墨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独有的审美韵味。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