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士功德焰口法会现场-殊像寺圣忠老和尚安葬追思系列法会在五台...
吴红梅
承德皇家寺庙古建筑自1994年与避暑山庄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其宗教内涵、历史地位、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已经越来越为全社会各阶层所重视。其实,每一座寺庙都有它各自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背景,因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比如说皇家寺庙之一的殊像寺。
殊像寺与其他几座寺庙建立的时代背景有明显的不同,其他各寺庙都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出于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出于国家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需要,而殊像寺则是出自于国家统治者内心的需要。乾隆中后期,国家繁荣,社会稳定,满蒙汉藏维等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已成大势所趋,西藏的两位政教首领的宗教地位和社会地位已经确立。因此,在修建当时皇家寺庙中最大的一座寺庙普陀宗乘之庙后,乾隆皇帝有心要为自己建一座家庙,这就是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殊像寺。
殊像寺的建筑形式与其他寺庙有所不同,它的中轴线贯穿始终,但到主殿后又随假山的山形而发生变化,它的配殿与其他寺庙也不同,一共有四组,其他仿汉式寺庙只有两组。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它的主殿会乘殿里所供的主尊与其他寺庙不同,其他寺庙有九尊无量寿佛,有观世音,有绿度母,也有胜乐王佛,但殊像寺供奉的则是三大士,即文殊、观音和普贤。笔者这里对三大士的演变及其宗教地位、乾隆皇帝修殊像寺的心态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殊像寺主殿会乘殿
殊像寺虽然是乾隆皇帝的家庙,但是它带有很传统的汉式寺庙建筑形式,比如它的主殿会乘殿就坐落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重檐黄琉璃歇山顶,外檐装饰很有特点,分上下两层,下层施五彩单翘单昂斗拱,上层施七彩单翘重昂斗拱,这种建筑形式在皇家寺庙里并不多见。主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左右两侧靠墙壁设经阁。据档案记载,这里曾经存放有乾隆年间编篡的满文《大藏经》三部,民国年间,其中两部流落海外,另外一部下落不明。左右两侧经阁前各设有一座楠木塔,是为乾隆皇帝祝寿的万寿塔,塔里存放数百尊无量寿佛,今无量寿佛已无存,仅存两座孤塔。
殿门内上方门楣正中,有乾隆御题匾额“会通三际”,意为菩萨以神通、智慧通达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大殿正中两侧的金柱上挂有乾隆御制盈联“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现相如三世,了分身住曼殊床。”意为佛菩萨以众生因缘,求取正道以达到众生都能成佛的愿望;文殊菩萨示现身相如同三世佛一样,端坐在宝座之上(《外八庙匾联注释》,张占生注,1988年,地质出版社)。
大殿正中北侧的高台上,供奉有三尊木髹金漆大佛,即文殊、观音和普贤,即佛教里的“三大士”。这座大殿里的“三大士”排列很有特点,文殊菩萨居中,乘坐青狮,观音菩萨居文殊菩萨右手一侧,乘坐朝天吼,普贤菩萨居左,坐骑为六牙白骑。这与其他寺庙里的三大士中观音居中的排列有明显的不同。三尊佛像的造型非常独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木髹金漆,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至今的工艺水平也难以望其项背。
三大士的宗教内涵
(一)观音菩萨
在会乘殿,观音菩萨居文殊菩右手一侧。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菩萨等,唐朝时因避讳李世民,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观察声音”的菩萨,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并称西方三圣。同时也是四大菩萨(即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之一,是我国百姓最崇奉的菩萨,信徒最多,影响最大。古印度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像既有现男相也有现女相的。到中国南宋以后,女性的观音菩萨相已深植中国百姓心中。正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不管是站像观音或是坐像观音,其形象都端庄慈祥,都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菩萨有三十二应,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种种等身相,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菩萨无极之体。
观世音菩萨十二大世愿发愿偈,她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和“六字真言”具有无上的法力和加持,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
观音菩萨的诞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是农历九月十九日。
观世音道场非常多,按乾隆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的记载,观音的道场主要有三处,一处在古印度的额讷特诃克,一处在西藏,即图伯特,一处在南海,即普陀洛伽山,而普陀宗乘之庙修建之后,则观世音的道场又多了一处,也就是乾隆皇帝在碑文中所说的“大士道场”(《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现藏于普陀宗乘之庙碑亭)。
(二)普贤菩萨
在会乘殿里,普贤菩萨居文殊菩萨左手一侧。普贤菩萨,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佛祖释迦牟尼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行愿品说:“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说:“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据《悲华经》记载,普贤是由第八王子泯图演化而来。当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八王子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象娑婆世界一样不清净的国土中,修菩萨行救度众生,还要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使其庄严清净,就如同“青香光明无垢世界”。同时,他还要教化无量的菩萨,令他们心地清净,都能趣向大乘佛法,让他们充满他所化度的国土世界。
宝藏佛闻听后随即将他改名为普贤,并授记他将来在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号为“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峨嵋山,诞辰为农历二月二十一。
在密教金胎两部曼荼罗中,皆列有此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之中,普贤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安于北方四菩萨中最下位,密号普摄金刚,三昧耶形为剑形。在胎藏界曼荼罗中,将之列于中台八叶院并文殊院。其中,在中台八叶院是坐于东南方的莲华上,身白肉色,戴五佛宝冠,左手以大指、头指执莲华,莲上安有火焰围绕的利剑,右手臂伸开仰掌,屈无名指、小指,三昧耶形为莲上剑,密号真如金刚。在文殊院,系位于文殊之右后,左手执青莲华,上安三股杵,右手伸五指,掌向外,大指与头指、中指二指相捻,伸无名指、小指立于胸前,三昧耶形为莲上三股,密号真如金刚。
(三)文殊菩萨
会乘殿中文殊菩萨居中。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其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之为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可爱;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文殊菩萨是除观世音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他在道教中称文殊广法天尊。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文殊菩萨的形象较多,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为头顶绑有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
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辅佐毗卢遮那佛的两位大圣,此二大菩萨所陈述的行愿,以及他们说法度众生的内容,无不是以念佛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
在《华严经》,是一佛二菩萨共演大教,名华严三圣。一佛是释尊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二菩萨指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文殊述德,普贤启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
在华严会上,以其甚深无上的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在福城中说法,广宣诸佛种种行门,种种功德,鼓励大众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劝勉大众,亲近善知识,修学普贤殊胜行。先令六千比丘,发无上意,复令无量众生,共发菩提心。
文殊菩萨八字最胜威德心咒“唵阿尾啰吽佉左洛”,圣者有此八字大无畏最上秘密心真言,能作一切吉祥之事。只有修智慧,才能明是非,除十恶,修十善,离尘垢,净性体,度有情,入涅槃。而这把利剑,就是透过五蕴,照见空性,色空不二,有无圆融,一行三昧,常乐我净。
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诞辰日为农历四月四。
殊像寺“殊像”之内涵
前文笔者已经提到,殊像寺是乾隆皇帝的家庙,据乾隆四十年(1775)御制碑文《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的记载,早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天,乾隆皇帝陪皇太后去山西五台山瞻礼。五台山有殊像寺,里面供奉有文殊菩萨塑像。皇太后“默识像以归”,在北京香山建造了宝相寺,供奉文殊菩萨。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继被称为文殊菩萨转身之后,又在广元寺受戒。乾隆皇帝在皇太后虔诚礼佛心态以及活佛称颂他为文殊菩萨转世的感召之下,于乾隆三十九年在普陀宗乘之庙西侧修建了殊像寺,并在殊像寺大殿会乘殿供奉了“三大士”,同时将文殊菩萨置于中间最主要的位置,可想而知,乾隆皇帝对文殊菩萨的信仰程度是如此之高(乾隆御制碑文《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收录于《外八庙碑文注译》,齐敬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出版)。
其实,在中国的一些佛教寺庙里,有不少供奉“三大士”的大殿,如成都的文殊院,山西孝义市高阳镇寂照寺,天津宝坻的广济寺,山东泰安的药王庙等。但这些寺庙供奉“三大士”的形制与殊像寺都很有很大的不同,如成都文殊院等供奉的三大士即以观音菩萨居中,其他两尊像居左右;再如山西高阳镇寂照寺的三大士殿则居于大雄宝殿一侧,是为配殿。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曾写过一首诗:“殊像亦非殊,堂堂如是乎?双峰恒并峙,半里弗多行。法尔现童子,巍然具丈夫;丹书过情颂,笑岂是真吾。”(乾隆御制诗《殊像寺作》木髹金漆匾,现藏于殊像寺会乘殿)乾隆皇帝的意思是说文殊的相貌再堂堂,也只不过如眼前所见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殊像寺与普陀宗乘之庙并峙两山,相距不过半里。文殊菩萨虽然有时现童子身,有时巍然似大丈夫。达赖喇嘛进丹书称颂朕为“曼殊师利大皇帝”未免过分,可笑的是哪里真的是朕呢。从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乾隆皇帝嘴里说他不是文殊菩萨,但内心深处还是愿意把自己比作文殊菩萨的。
据此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乾隆皇帝的关注,文殊菩萨得以居中,享有比其他两位大士更高的地位。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