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临高, 流淌着悠远丰富的乡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闻歌起舞皆童叟,对答念唱尽村俚”,临高的“人偶戏”和渔歌“哩哩美”、山歌“咙么哩”、八音等民间音乐也是临高所特有的民间艺术。在临高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尤以“哩哩美”渔歌和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剧最为著名。
临高人偶戏
临高木偶戏是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也称人偶戏),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临高木偶戏与一般木偶戏不同,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表演者手擎木偶、化妆登台,人偶同演一个角色,互为一体,互为补充,饶有兴味。
临高木偶戏是用临高语言演唱的,传统唱腔有“阿啰哈”和“郎坦板”,伴奏以双唢呐为主。唱词句式以四句为主,兼有六句、八句甚至十几句,唱句多为五字、六字、七字,唱词不需押韵,但讲究平仄。表演讲究互动,每唱至关键词(第四句末词)只使用音乐过序,让观众脱口唱出。
临高人偶戏虽然也具有节奏和程式性,但“人偶同台”要求演员在操纵人偶时要配以身段、步法和表情,对演员的演出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独特的表演形式较为少见,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临高人偶戏也进行了改革,整理、创作近百个剧目和演唱材料,抓住“人偶同演”的特点发展多样的表演形式,加入更多乐器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木偶制作也更讲究精细,使偶像更精美,施展动作更加齐全灵活。
“哩哩美”渔歌
临高“哩哩美”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华民歌中一朵具有独特魅力的奇葩。相传,其发源于临高古港新盈一带的临高姑娘的方言叫卖声,歌词善用比兴、叠用的形式,渐渐在生活劳作(特别是男女爱情对歌中)都以这种旋律来唱和,“哩哩美”最终发展为成熟的民歌形式,走进婚嫁、建房、考学、拜年和迎送等不同场合,被当地人所普遍传唱。
“哩哩美”的音乐基本结构也独具一格,它由三个乐段组成,第一、二乐段为主歌,第三乐段为副歌。独唱多用于主歌,对唱以主歌领唱,齐唱副歌来烘托对唱气氛。“哩哩美”的曲调分为5种:一是唱吉,二是情歌,三是猜谜歌,四是讽刺歌,五是怨歌。年轻的男女相约在月下,唱响渔歌“哩哩美”,唤起那流淌在临高儿女血液中的千年浪漫情愫。男女之间心生爱慕自由抒发的随性唱词有时更是一语双关,出海捕鱼归来的男子与当地女孩在“女子馆”(当时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对唱“哩哩美”成为当地特色风景。今日“哩哩美”也出现在临高各个中学课堂里,少年们传唱家乡民歌,“哩哩美”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足见其人文魅力。
临 剧
1961年12月15日,临高县成立了临剧团,在临高人偶戏基础上创办一个单纯由人表演的新剧种。剧目《孟丽君》、《张四姐下凡》、《张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现代戏《李双双》、《红灯记》、《沙家滨》等演出大获成功,成为临剧经典剧目。
临剧唱腔主要是根据临高木偶戏唱腔和民歌、民间音乐经整理创作而成的唱腔,以啊啰哈、朗叹腔为主,另外还有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脚板、小放牛、嗳嗬哩、平板、月光光、白芙蓉腔、哭板等,吸收、借鉴了琼剧的程途、叹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
临剧表演注重唱、念、做、打,过场音乐和道白伴奏音乐除使用本地八音舞曲、民歌小放牛、鞭马哩外,还大量吸收潮州名曲音乐和琼剧拜堂、过场、升堂、迎亲、盅盘舞曲、过江等唢呐曲牌和民间音乐,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笑话
临高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笑话丰富多彩。其中有关于名人轶事的,如《胡铨兴学》、《张岳崧的故事》和《谢渥妙对传佳话》;有反映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如《两个朋友》、《海神》;有介绍临高风土人情、传说的,如《八仙临高角渡海》、《古银瀑布观音洞》和《新盈地名的由来》等。《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传说及故事在当地也广为流传。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临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