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西高校为例分析.pdf
蔡建良
摘 要:当今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教育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导致了教学关注点也随之发生了挪移。学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要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择和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线美术教师,我们思考学校美术教育的正确定位,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学校美术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培养艺术(美术)素养;三是学校美术教育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学校美术教育如何定位,决定着一线美术教师如何教学。这是方向问题,如果方向错了,教师越是努力,则离我们的目标越远。想想我们现行的美术教育教学情况,觉得还是没有真正把握好方向,从操作层面反思我们潜意识中的美术教育教学价值取向,应该说已经偏离了科学的范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功利性。从学校管理者开始,到家长、老师等,真正关注美术教育的人不多。大家关注的是显性的取得的成绩:什么比赛获得了什么奖、获奖层次、数量如何等;大家潜意识中有一个共识:获奖越多,级别越高,就是美术教育水平越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获奖多少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情况的全部。因为价值取向的偏离,所以导致一线的操作者急功近利,只热衷于参赛辅导,且有时是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误导”,而真正需要花大力气的课堂却显得比较平淡。
第二,伪科学性。其实就是不科学性。我们一线的老师搞儿童画教学与辅导,自己对儿童画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只要是儿童画的画就是儿童画。导致形成这样的局面:教师是设计者、导演,学生是工具、代笔人。在儿童画创作过程中,学生只是按老师的意愿进行技能方面的再现,或是将教师的想法具体化。在评价方面,许多“行家”并非是真行家,他们往往用成人的评价标准进行儿童作品的评价。最终的结果是:辅导教师拼命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学生则不停地按教师意愿进行伪“创作”,最后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失去了自我,越来越不会画画,兴趣必将尽失。反思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可能有很多理念的支撑其实未必是科学的。只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科学的。
第三,不真实。教育的本真应该是真善美,真为先,我们追求真教育,美术教育也是这样,但现行的美术教育其实是真真假假,甚至假的东西比真的东西值钱,假的东西容易被肯定、被认可。所以我们许多教师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不惜花大力气造假。在美术教师的努力下,许多儿童可以画出艺术水平很高、很完美的作品。完美并没有错,关键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毫无价值的完美。很多儿童美术教育家呼吁:希望看到真正的儿童美术习作。言外之意,我们能看到的真的儿童画(或其他美术习作)不多。
当今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教育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导致教学关注点也随之发生了挪移。美术学科也提炼出了自己的五个学科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从而形成了新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美术课程目标的改变,美术教学方法“辄从之以移”,形成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其关键是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择和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一线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向对了吗?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学实践是否科学?是否是真正的美术教育?尤其是我们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的老师,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那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但无益于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反而会影响他们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及美术素养的形成。
我认为学校美术教育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一、学校美术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是五育之一,学校美术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任。我们既不能忽视学校美术教育,也不能过分放大或强调其突出功能。我们要用作为培养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视角来对待学校美术教育,用平常心,用对待其他学科一样的态度来扎实完成美术教育的使命。
学校美术教育教学,首先我们要定位于培养具有现代美术素养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美术家、未来的画家。作为美术老师,我们要十分清楚这一定位。同时我们在日常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不能忘记这一定位。对于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每一位学生,我们都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一个不少
课堂教学中,我们美术老师心中要真正有学生,且要有全体学生观。“一个不少”就是最基本的要求,课堂习作一个不少,教学关注一个不少,课堂互动交流一个不少,班级、学校美术活动一个不少……这是我们美术学科面向学生美术基本素养培养的基本底线,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在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是真正做到关注了人的美术教育。
(二)重视学生真实的课堂习作评价
美术老师要了解学生真实的美术能力,就是学生在不受任何他人影响或干扰的前提下,自己独立完成的课堂习作,个人思想真实、个人美术基本技能真实。也许这样的习作可能比较稚嫩,完全不符合什么审美要求,也没有什么美术技能技法的表现,但这恰恰是美术老师要十分肯定和关注的,因为这是真实的,也是最宝贵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学生真正进入美术领域学习的最好的也是最正确的状态。学生习作中的线条、色彩、形象、构图等,也是开始在无意中随性地完成的,可能是一种自由式的随意“乱”画。作为教师,我们要看到的不是技能技法的低劣,也不是表现形象的拙劣,而应该看到学生自我意识的宝贵,要加以肯定与保护。我们应该看到這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最好的状态和最好的方法。学生任何一种自由的自主的表现,都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因为这是真实的。我们要摒弃那种以教师个人喜好为评价标准的学生美术习作评价。
(三)培养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感
学生学习美术真正进入状态的标志就是具有个性化的美术“语言”,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美术语言表达对社会、对自然、对整个世界的感受与体验,只是小学阶段只是初步的,可能更多的是模仿,但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将学生个人意识作为教学引导的重要方面,即我们经常说的个性培养。我们在日常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握学生的个性,要善于从细小的习作中发现学生独特的闪光点,小心呵护,精心培养。只有培养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学生才算是真正进入了美术学习。
二、学校美术教育核心价值取向
是培养艺术(美术)素养
“艺术(美术)素养”界定为人在美术艺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素质偏重于指人的自然和生物性的层面,它的结构和特性既秉承于遗传,同时又不断随着后天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着;而修养则偏重于指人的文化和社会性的层面,它在素质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获得。这二者不可以分开,它们处于相互作用、互生互补的关系之中。例如一个儿童,他在感官方面的生物性特点决定了他的感知需要,去有选择性地吸收周围的环境和教育为他提供的艺术文化信息,同时,周围的信息又不断在塑造着他的耳朵和眼睛的偏好、趣味,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的艺术心理结构、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态度、趣味和精神。一個人的艺术素养,就包括了所有这些层面。艺术素质是指有关艺术及其欣赏的知识、经验、艺术精神,以及艺术欣赏能力。其中,艺术精神实质即欣赏者所应具有的艺术理想、追求、趣味、气质、情怀、态度等人文精神。艺术欣赏能力,首先是一种文化心理能力,其次是一种审美心理能力,可以表述为文化(审美)心理能力。艺术能力除了强调审美心理机能的整体性,还突出某一种心理机能,如感知、想象、思维。
美术教育专家经过慎重提炼,将美术学科素养概括为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三、学校美术教育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美术学科教学方法很多,所谓“教无定法”,这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特点。但作为美术学科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教学特点,我们必须把握美术学科的特点及美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方能取得真正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要把握形象直观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学科教学必须侧重于视觉形象的把握,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形象直观。美术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把握这一学科特点,用形象说话,用形象的美术语言进行教学呈现,老师的范图、老师的示范演示、相关辅助于美术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等等,都必须用优美的美术形象进行展示呈现,让学生在美的视觉形象中感受美术学习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要把握审美特点
一线美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教学观,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脚踏实地,秩序渐进,方能让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取得正果。美术教学不仅仅要教技能技法,更要“教”审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引导,并能逐步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不仅仅提升基本的美术技能技法,更能提升自己的美术审美能力。只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美术教学才算是真正的美术教学。
(三)教学要把握“个性”和“创新”
美术学科教学最大的功能就是在学生个性培养上有其独到的功效。一线美术老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内在的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个性习作的激发与指导,让美术学科教学真正起到“育人”效果,这是我们必须努力追求的较高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
丹阳市匡亚明小学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学校美术教育的反思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