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从湾头古槐看民间信仰的变化

[摘要]在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湾头村十字路口,有一棵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槐树,人们称之为“媒仙”。本文通过人们对大槐树信仰的变化,总结出民间信仰的三个特点:一、民间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不同的民间信仰,不同的人群也会有不同的信仰对象;二、民间信仰

[摘 要]在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湾头村十字路口,有一棵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槐树,人们称之为“媒仙”。本文通过人们对大槐树信仰的变化,总结出民间信仰的三个特点:一、民间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不同的民间信仰,不同的人群也会有不同的信仰对象;二、民间信仰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功利性、现世性和宽容性,民间信仰会根据人们自身的信仰需要和功利性目的,不断地去丰富或是改变着信仰对象的神职内容,从而寄予其追求自身需要的理想;三、民众会根据神在大众心目中地位的高低,而不断改变着神的主要神职内容,而且越是能够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神,其神职内容越是丰富和多样,而且其民间信仰者会随着其地位的不断显赫,而寄予其更多的符合自身要求的神职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媒仙 维纳斯 民间信仰 变化

在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湾头村十字路口,有一棵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槐树。古槐树干中空,树冠一半枯死,另一半却顽强而执着地长出繁密的树枝,郁郁葱葱。古槐正北侧树立一座碑,上刻“媒仙”二字,当地传说该古槐为董永的媒人。长久以来,湾头古槐一直是当地群众顶礼膜拜的对象,寄予了大家追求美满幸福婚姻的理想。

古槐树干中空处大概有1立方米,里面供奉着财神赵公明,财神旁边还供奉着爱神维纳斯。这让人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古槐为媒仙,与财神何时沾上了边;二是里面为什么供奉着古希腊的神祉?其实细想起来,这与老百姓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不断变化的前提

我国历来是多神崇拜的国家,其民间信仰便也随之具有多且杂的特点,从而导致民间信仰内容的不断变化。例如佛教,其创始之初,是禁止偶像崇拜的。后来小乘盛行于印度本土,也只承认释迦牟尼一个佛。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信仰的磨擦、争斗和交融之中,开始流行大乘佛教,并提出“一菩提人皆有佛性”的观点,意即人人皆可成佛。再至禅宗顿悟,更是缩短了人与佛之间的距离,只要“明心见性”,便可“立地成佛”。在佛教信仰之中,弥勒佛以未来佛的身份一直得到中国大众的尊崇,弥勒佛所主的弥勒净土世界也成为大众追求向往的圣地。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曾对山东地区早期佛教造像进行过统计,发现该地区早期佛教造像以弥勒佛和观世音菩萨造像数量为最多,从而证明当时的佛教信仰也以弥勒和观音信仰为主。据佛经记载,弥勒成佛前叫弥勒菩萨,是佛教所说的继承释迦衣钵的“未来佛”,住在兜率天,在龙华树下成无上道果,并于龙华树下三次会众说法,听法会度者皆获得了“阿罗汉果”。弥勒菩萨所在的兜率天,是“六欲天”的第四个天界,美妙无比,人们只要信奉弥勒菩萨,就可以“往生兜率天宫”,对福利快乐的追求都可实现。而且弥勒出生时,到处充满光明,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快乐幸福。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尊奉弥勒菩萨,并在发愿文中表达自己尊奉弥勒、追求幸福的理想。如山东省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的北齐天统四年弥勒像有发愿文为:“天统四年四月……千乘县人翟洛周造弥勒像一区愿一切平安。”又如山东省惠民县北魏妻刘造金铜弥勒像发愿文为:“造弥勒佛像,颂弥勒出世……”这可谓是最初的弥勒信仰,其目的无非是拔除苦难,保佑平安。此时的弥勒崇拜以及此后数千年间的弥勒信仰都未超出此种朴素的目的。然而,近世有人发现,大肚弥勒的形象与公元一二世纪秣菟罗石雕上的财神库毗罗有点相似,于是便顺着人们对弥勒佛的喜爱,而创造出一些手持元宝的大肚弥勒形象。现在在一些饭店堂馆大厅中,经常可见到这种弥勒形象,在这里弥勒佛与财沾上了边,被人们当成能够让自己“生意兴旺”的财神爷供奉了起来,弥勒信仰也便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

中国民间佛教信仰中的观音信仰也经历着不断的演化过程,同样具有民间信仰发展变化的典型性。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认为观音菩萨具有“称名救难”、“智慧解脱”、“密仪持咒”、“净土往生”、“行善福报”、“解疑释惑”等功能,从而被大众所信仰。然而,这种信仰却颇耐人寻味。在印度佛教经典中,关于观世音身世的说法有七种,都说观世音是男身,其造像也多留有胡须,是“伟丈夫”的形象。然而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观音菩萨很快成为中国人信仰的慈悲善神,其形象也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即由男身转为女身。这在我市和整个青州地区所遗存的观音菩萨造像中已初现端倪,相当一部分观音被塑造成面像柔美、静穆端庄的形象。唐代以后,观音造像则多为腰肢扭动状,曼妙多姿。此时的观音造像虽还有许多男身形象,或还保留一些男性特征,但女性化倾向已是十分明显。宋代以后,中国人更是大胆地彻底地将其由男身变为女身(直至明代还存有男身相,但只是个别现象),并为此创造了观世音菩萨的新的身世说,即妙善公主说。很多人认为这与女性更容易表现慈悲善良、和蔼可亲、易于接近的品格分不开,当然这与佛教在汉化过程中不断的世俗化倾向和中国传统的尊亲孝母思想也是分不开的。中国虽然有着男尊女卑的传统,但中国人对母亲的孝道则是驾驭于一切男尊女卑之上的,何况中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三纲五常”思想是宋明理学盛行以后的事情。所以说,男尊女卑思想未能从根本上影响女性在人们心目中所具有的慈悲善良的形象。于是,中国的佛教信仰者便根据印度佛教关于观音信仰的基本原理(如《普门品》的“三十三身”,《楞严经》的“三十二应”),根据观音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以任何形象显现在大众面前的经典说辞,大胆突破了佛教经典关于观音色身显化的形象范畴,根据自身信仰的需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观音形象。如送子观音,便是观音应了大家祈求生子的愿望而显化的色身。其他诸如自在观音、渡海观音、持瓶观音、千手观音、三面观音、掌印观音、鳌头观音等众多的观音艺术形象,也都反映了人们对观音感应神力的不同需求。

二、民间信仰随着人们的需要而改变

以上所举弥勒与观音皆是外来的神,下面再举一个中国传统的神,他的发展演变规律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其神职也不断变化丰富着的关公。

关公本是三国时一员勇猛的武将,但因其忠义可嘉,遂成为“忠义”的化身,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推崇,其地位也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其实,关公最初被放进武庙,是在唐建中三年(782年)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配享姜太公的。此时他的地位还不显赫。宋代以后,关羽便被戴上“武圣”的桂冠。先是被宋徽宗连升三级:陆续封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升格为“武庙”,与文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且,随着其身份地位的不断显赫,关公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道教谓之“关圣帝君”,将其列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佛教称其为“伽蓝菩萨”,关羽已成为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祇。也正因为关羽身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都推祟关羽,关羽也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 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等,关羽顺理成章地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广大百姓同奉共仰。近世以来,随着商业社会的日益发达,人们理财观念的不断变化,关羽则更多地是被作为武财神被大众供奉。

三、民间信仰变化的三个特点

以上所举的三个例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通过这三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民间信仰最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民间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不同的民间信仰,不同的人群也会有不同的信仰对象;二,民间信仰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功利性、现世性和宽容性,民间信仰会根据人们自身的信仰需要和功利性目的,不断地去丰富或是改变着信仰对象的神职内容,从而寄予其追求自身需要的理想;三是民众会根据神在大众心目中地位的高低,而不断改变着神的主要神职内容,而且越是能够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神,其神职内容越是丰富和多样,而且其民间信仰者会随着其地位的不断显赫,而寄予其更多的符合自身要求的神职内涵和意义。

同样的,博兴湾头大槐树的职能也是随着社会和人们文化心态的变迁而不停地发生着变化。长期以来,大槐树一直作为媒仙得到当地群众的尊奉,但随着大众对其尊崇程度的不断提升和自身需要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便会赋予其更为广范的神职内容,也就是说其神职内容和意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媒仙”二字,而是由“媒仙”引申到所有与平安、幸福有关的意义上来。在现今社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平安和幸福指数”是与金钱的多少直接挂钩的,所以在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很多人希望大槐树能够保佑自己“财源旺盛”、“生意兴隆”。至于维纳斯像被大家所供奉,则更容易理解。中国民众以其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并不拒绝外来的神,这通过前面所说的佛教信仰和近年来基督教、天主教的流行可见一斑。况且维纳斯是爱神,与“媒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怪她会被当地群众供奉起来了。

参考文献:

刘凤君.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P159-166。

作者简介:张卡(1977—),男,大学,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现任山东省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从湾头古槐看民间信仰的变化

[摘要]在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湾头村十字路口,有一棵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槐树,人们称之为“媒仙”。本文通过人们对大槐树信仰的变化,总结出民间信仰的三个特点:一、民间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不同的民间信仰,不同的人群也会有不同的信仰对象;二、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