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玉轩藏玉笔记
范源
童子题材玉器自唐以后非常流行,宋、金、元代、明清都有作品。原因比较简单,一方面多子多福的传统,使中国人总想着自己能够儿孙满堂,况且孩童永远是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好玩儿的;再一方面,童子的各种造型和姿态有着吉祥喜庆的寓意,能够给佩玉者带来好运。例如,童子将一只带着长梗的荷花或荷叶高高举过头顶,“荷”即“莲”,寓意“连生贵子”;有的童子则是呈卧式,将荷叶背在背后,也是同样的寓意。下面向读者介绍四件童子坠。
青玉骑鹅持莲童子坠(图1),和田青玉质,明代,高6厘米。玉质坚硬,色泛青,半边带有石性。我向来比较注重材质,喜欢漂亮的东西,对这类黑乎乎的不感兴趣,但仔细端详发觉还有点意思。童子持莲,属于常见的形式,可这个小孩是骑在鹅背上,一手举莲,一手搂着鹅脖。童子骑鹅自宋元以来就被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故宫藏宝大系·玉器卷》收录了多件童子骑鹅的作品,而且均为宋代出品。这件小玉人小嘴直鼻,的确有宋元之风,但立体感较差,趋向于平面,所以应是明代的作品。针对玉料具有一定的色差,玉工将石性强的部分巧雕为鹅。鹅的疣鼻高耸,雄赳赳的,与顽皮的童子相映成趣。
白玉持荷卧童坠(图2),和田白玉质,清代,长6厘米,高2.6厘米,厚2厘米。这只持荷童子坠购于2004年北京文物商店。那一天店里的人不多,所以店员很热心地随着我看东西。见我打算买小玉人,店员劝我买一只立件——也就是站着的童子,她说得非常在理,因为古玩界有种说法,宁买立件,不买卧件。可是我依然选择了这只卧式持荷童子,因为此件玉器玉质洁白,远超过另外一件立件的,而且卧式的玉童子不多见,反倒是站立的童子为数不少;再者造型饱满,分量足。从现在的角度看,我的选择却是歪打正着:看玉器,材料首选的观点占主流哦。
白玉持灵芝竹叶童子坠(图3),和田糖白玉质,清代,高5.4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眉眼笑意吟吟,身着宽袖、上窄下松的衣裙,头扎歪髻,侧身用双手将灵芝举过头顶,灵芝还连着竹叶,垂过肩头——这是典型的清代童子的造型。这件玉器的材料是带糖色的和田白玉,清代晚期纯白的白玉来源已经匮乏,糖料渐多。要想更好地利用糖料,最通行也是最好的做法是作巧雕,即根据一块玉料上不同的颜色,分别施以不同的事物,反而比一色的玉材更能表现出玉器美感和立体感。我曾经过手一件挂坠,是罗汉坐在葫芦上。罗汉用白玉雕成,大葫芦则是褐色的糖玉打造,效果非常妙,可惜我虽赏玩良久,但终因葫芦与罗汉的连接处有一道深绺而放弃。
我的这件童子坠虽不像罗汉葫芦坠那样,将某些部位加以巧雕,但也是费尽了心机。玉料的主体虽是白玉,但那片糖色面积亦不小,而且带少许白浆。玉工精心设计,在玉质纯正的白玉部位雕童子的头和身子,而将糖料安排在童子的背面,因此从正面看竟几乎看不到糖色,只是在灵芝和竹枝处看到些许。我与它初次见面时,首先被其突出的主体部分抓住了,待翻过来看到糖色已是毫不介意,正所谓一见钟情,瑕不掩瑜。当然,此一时,彼一时,曾一度被人们瞧不上眼的糖料,到了21世纪却身价倍增。同样是白玉镯,镯上带一段糖色比纯白的要贵许多,这是把糖色作为了一种俏色,我认为那应该是传统审美的回归。现今,俄罗斯软玉中带糖色的情况很多,市场上此类玉器因而层出不穷,但是,优秀的糖玉作品却寥寥无几。糖色是铁元素渗入玉料当中的产物,同样是铁元素,侵入玉的浅表则成皮,被人们所大力追捧;侵入玉的内部则为糖,反而降低了玉的档次,真难以理喻。不过,无论如何,这件白玉持灵芝竹叶童子坠的确见证了古代玉工善用玉巧作玉的过程,使我们能够穿过时空,百年后依然观赏得到其精妙的手艺,领略中华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白玉刘海戏金蟾坠(图4),和田白玉质,清代,高3.7厘米,宽4厘米。一个小男孩左手舞动着一长串铜钱,正在逗弄一个金蟾,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刘海戏金蟾”。其实,刘海并非小男孩,而是古时的一位青年,后来得道成仙而去;金蟾是一只三足蟾蜍,要是拥有了它,就会财源滚滚。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向往富足和生活美好的愿望。
初见这个童子坠,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反而发现童子坠的右下角有老残,说明这里缺失了一块。尽管有残,但考虑玉质不错,我还是想买下来,一看钱包钱不够,只好让摊主等着我去借钱。待钱凑齐后再见到摊主,摊主一边数钱一边直说,曾有数人出高价要买,但他说已经卖了,出高价也不卖。我和这个摊主只是点头之交,平日也买过他的东西,可能觉得我这个人平时买东西还比较守信,还可能看我是女性不便欺瞒,所以我虽然买其他的东西有时会吃亏,但只要别人不是有意坑骗,我一般还是肯吃亏的,“吃亏是福”,我坚信这句古话是中华民族最值得崇尚的美德。
在周末的古玩市场,一般买到东西后碰到同好,都喜欢相互交流看法。在大家基本判定是老东西的情况下,我关心的是玉坠的题材和制作年代。仔细打量这个玉人,发现童子背后背的不是莲荷而是钱串,证明其取材于“刘海戏金蟾”,同时证明了玉坠上那块残失的东西是金蟾。这种世俗化的玉人,自宋代就十分流行。那么是宋代?这个玉人不具备宋人的特征,我心中已予以排除,因而只能框在明清范围内了。玉人蒜头鼻,身背钱串,呈蹲姿,头歪着,很有动感,衣纹较多,线条流畅,如果出自明代,不太符合“明大粗”的风格,定清代较为稳妥。资深文物专家张老师认为到明,我查阅资料发现明代的童子的确多蒜头鼻。但杨震华老师从刀法上看认为还定在清代较妥。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碎玉轩藏玉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