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
毕红静申文越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政策中的新方法、新战略。它不仅要求政策制定的精准,也要求政策执行过程的精准。当前我国在扶贫攻坚的路上面临着诸多问题,治理贫困的很多方面均存在着不精准执行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精准扶贫”,文章阐述了瞄准对象的演变以及扶贫现状。分析不精准执行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不精准执行;贫困对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089
从我国实施扶贫开发战略至今,扶贫瞄准对象已经进行了三次改变:由最初的县域瞄准到村级瞄准,再到现在的户级瞄准。扶贫瞄准对象是在不断适应当前扶贫攻坚战略的前提下演变发展的,随着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出现新的变化,由原先的带状分布到点状分布,我国提出了扶贫“到村到户”的新想法,由此扶贫瞄准对象从县域发展到了村级。但是,村级瞄准也并没有完全覆盖真正贫困人口。于是为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我国开始了“精准扶贫”战略,瞄准到户,落实到人。
1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不精准执行的表现
11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对贫困户的识别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识别过程原则上是由贫困户自己提出申请,经过村干部的评议以及公示公告,最后由上级政府抽检决定。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要想精准识别出次级贫困户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无疑增加了治理成本。为了减少成本,村级干部往往进行模糊识别。另外,有些觉悟低的干部不能做到公开公正,将自己人统统列为贫困户,暗箱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真正贫困户得不到救助,引发群众上访等。
12基层干部考核不精准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基层干部群体,把握好对这一群体的工作考核可以有效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现实考核的过程中,上级政府往往不能了解到真实的扶贫情况。村级干部为了掩饰自己工作的失误或懈怠,在上级考核的前几天进行“文字脱贫”等不良行为,蒙蔽过关。考核的不精准执行不仅会助长干部的不正之风,更会影响精准扶贫战略的积极开展,不利于全面小康的实现。
2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不精准执行的原因
21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外来供给不及时
我国的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自然环境的运用。解决每家每户的贫困问题就要在现有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精准执行贫困措施。精准扶贫在执行落实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做支撑。自然资源就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但是由于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处在环境恶劣的山区,环境可塑性差,只能依靠外界物资来支持生计。然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与外界交往困难,物资得不到及时的供给,这些自然客观因素便导致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精准现象。
22扶贫对象的脱贫意识不强、贫困村出现“空心化”
首先,从文化水平和认知情况上来看,大部分的贫困对象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摆脱贫困的意识,因此他们在利用当地资源脱贫致富的过程中缺乏信心和主动性。其次,从贫困地区的社会背景来看,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贫困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使贫困村出现“空心化”的现象。空心化导致贫困村到户的很多项目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去开展,这就给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23扶贫干部的权责不匹配、对扶贫政策定位有误
一方面,权责不匹配。扶贫干部是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也是责任的直接承担者。税改以后,基层干部处于一种无资源无权力的困境当中。由于上级政府对基层的干涉程度大大加深,基层干部不能灵活地分配资源和行使权力,逐渐丧失了治理的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扶贫干部往往通过懈怠的方式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例如通过文字脱贫应付交差。另一方面,扶贫干部对扶贫政策的定位有误。他们认为贫困具有相对性、流动性,即使是解决了今天的贫困群体,明天还会出现大量贫困群体,根本就解决不完。对于扶贫政策,有些地区的基层干部认为它就是一阵风,来匆匆去匆匆,应付了事就行。正是由于扶贫干部的这种思想涣散、脱贫摘帽意识不强,在执行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尽职尽责,导致不精准执行。
3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路径创新
31发掘资源潜能,因地制宜开展脱贫产业
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内容。针对贫困地区的环境恶劣、资源稀缺等情况,我国在执行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原则,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潜能,化劣势为优势,实现精准帮扶。另外,积极发展扶贫产业,通过产业扶贫来带动一部分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具体来说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适用产业,例如种植业或者手工业等。通过吸纳农户参与和打造地方特色,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使得农民脱贫致富。
32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脱贫意识和自治理念
首先,积极鼓励农民接受基础文化教育,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还可以在贫困村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策划文化活动,增进村民交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脱贫的想法。其次,除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 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当地贫困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培养村民自治理念,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在国家宏观帮扶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最后,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当地的青壮年返乡创业。
33引导扶贫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策定位和工作作风
首先,扶贫政策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制定的,它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正是这样的一种动态性让扶贫干部产生了来匆匆去匆匆的错误理解。干部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性问题就在于扶贫攻坚的成败。因此,让更多的人脱离贫困,开展精准扶贫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干部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策定位才能促进小康。其次,要改正扶贫干部工作作风,就要加大对他们的思想培训力度。具体做法有:改变他们的工作心态和工作方式,经常灌输脱贫发展的思路,要求他们认真对待精准扶贫工作,并且要主动作为,不能出现应付情况。
34构建精准扶贫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机制
精准扶贫政策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扶贫主体的参与程度上。扶贫主体除了政府外,还应鼓励其他社会群体参与其中。例如采取定点向扶贫地区采购、运输农产品的方式吸引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进行帮扶。也可鼓励一些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之中,例如一些慈善机构的志愿者活动等。积极引进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到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政府角色转变,为构建和谐互动的扶贫开发互动机制创造必要的条件。
4结论
在当今社会,贫困已经成为我国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是现代化治理国家的应有之义。精准扶贫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当前扶贫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总目标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精准”二字。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在于三个方面:主体、客体和政策。因此我们要不断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从思想上和技术上改变客体的落后面貌,对我们的扶贫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使其更适合当前发展的需要。做到精准扶贫,更快实现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黎沙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3]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2016(2):17-24
[4]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5]鄧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浅析“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