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卓
注释是编者对选入教材中的文章涉及到的人物、时代布景、存疑常识点、难以了解的常识点等内容所做的解说,是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内化与外化的成果。因为教材具有威望性,注释天然也具有威望性。(虽然有些注释有值得商讨的当地)在运用注释过程中,许多人带领学生大略而过,注释在对文本的解读中俨然成了一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字,然后淡化了注释对文本了解的辅佐效果。教材中的注释,尤其是白话诗文的注释,科学、简练、适可而止地解说了师生在了解文本中均需清晰和一致的问题,又不冗长、繁复,彻底能够充沛运用,包含有争议的注释。新课标指出“点评学生阅览古代诗词和浅易白话文,要点调查学生的记诵堆集,调查他们能否凭仗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文粗心”。
怎么运用好注释,在教育中是值得咱们细心去研讨的。笔者结合本身教育实践,以教材中的白话诗词为例,谈一谈关于注释的运用。
一、不厌百读,加强注释在知人论世中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每一课白话诗词的注释①往往是对诗词的出处、作者、写作布景等做一个扼要介绍。而许多人在教育中也常常让学生阅览注释,有一个大约了解即可。如有必要,教师或学生再加一些对作者、布景的课外弥补。这现已成为讲堂上一个习气性的环节,学生索然寡味,也没有加深对注释的形象,更不必说运用注释对文章的辅佐了解了。
郑湖滨教师在《石壕吏》中的处理就十分奇妙。请看教育实录片段:
一读注释:了解布景,了解内容
师:咱们一同学习杜甫的《石壕吏》。谁能通知咱们这首诗反映了哪一段前史?
生1:安史之乱。
师:你是从哪里获悉的?
生1:课文注释①。
师:好,让咱们一同齐读课文注释①,标出反映这段前史开展的要害词语。
(生第一次齐读注释①)
生2:成功、攻击、反转、溃散、退守等词语反映了战役的开展。
师:谁能用“唐军……叛军……”这一简练的言语把战事阐明清楚?
生3:唐军攻击邺郡,成功在望;叛军派来援军,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局势反转;叛军双面夹攻,唐军全线溃散;唐军退守河阳,抽丁弥补军力。
师:了解了前史布景,为咱们学好本文奠定了根底……
二读注释:了解写法,弥补情节
师:谁能在注释①中找出“有吏夜捉人”布景的语句?
(生第2次齐读注释①)
生1:“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弥补军力”这一句说得十分清楚。
师:“丁”是什么意思?
生2:“壮丁”,男人的别称。
师:“四处”阐明晰什么?
生3:不放过任何一个当地,不遗失任何一个男人,着重抓丁的规模之广……
三读注释:领会宗旨,延伸内化
……已是家破人亡的老妇人体现的却是百依百顺——或是解说,或是献计,彻底不合情理,请同学们再读注释①,看能否从中找出答案。
(学生第三次齐读注释①)
师:注释“在敌人双面夹攻之下,唐军全线溃散”中的“敌人”指谁?
生1: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师:那么,官吏归于叛军仍是唐军?
生2:唐军!
师: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参与的是叛军仍是唐军?
生3:唐军!
师:老妇人呢?
生4:唐军!
……
(《语文教育通讯》B刊2007年第1期)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常识,研讨教材,不断提高本身的归纳素质。应创造性地了解和运用教科书,活跃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育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怎么了解在骚动布景下大众的生活状况和诗人面临骚动的情感是需求要点处理的。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奇妙地将注释中杜甫所在的时代布景融合在诗篇教育中,带领学生重复阅览注释①,由布景到情节到宗旨,按部就班,层层深化,运用注释资源,奇妙地协助学生了解并且处理了文章的要点和难点。文章不厌百回读,注释也不厌百回读。在教育过程中,无妨像郑教师相同回过头来再读一读注释,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方针,也都有新的收成,对注释资源发掘的十分充沛,真实发挥了注释对学生了解白话的辅佐性效果。
二、奇妙质疑,加深注释在常识解说中的了解
注释具有相对威望性,但不是肯定威望。注释是编者在本身常识构建的根底上对文本“内化”之后的了解,有着编者自己的片面痕迹在其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一些有争议的注释,能够和学生一同讨论研讨,然后到达触类旁通,触类旁通的效果。白话诗词仅仅一个范本,教育不能囿于一篇的常识,而应由一篇常识辐射到一类常识,扩展学生白话学习的常识储藏,到达一个更高的教育方针。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应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注重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知道和习气,为学生创设杰出的自主学习情境”。笔者在教育中发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一文中,注释“犬牙差(cī)互”为“像狗牙那样良莠不齐”。而商务印书馆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给的解说是“差(chā)互:①錯过机遇。②过失,紊乱。③交织。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第③个注释引证的比如就是讲义的原文。而“cī”解说是“见‘差池‘差差”。其间“差池chā chí:过失”,别的一个词语“差差cī cī:良莠不齐的姿态。”很显然,编者在编写注释时依照现代汉语中“良莠不齐”的译文而给的读音。《古代汉语词典》却将“差”的读音差异的十分详尽。这样的问题,笔者让学生自己亲身查询字典寻觅答案。学生的学习活跃性被调动了起来,最终了解了“差”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读音以及解说,加深了对“差”的了解。
笔者在教育中还发现,部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因为部编本教材还没有悉数运用到,故选取了部编本七八年级教材),将一切的“X通X”均更换为“X同X”。见下表:
胡安顺、郭芹纳在《古代汉语》中解说到:“通假字是指古人在书写时所运用的与本字同音的替代字。”“字形不同而含义和读音彻底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1]“训诂学界通常用‘A,通B注释通假字,用‘A,同B注释异体字,用‘A,后来写作B注释古今字。”[2]“‘通用于通假字;‘同用于异体字;古今字用‘后作X或‘X的古字等表明。”[3]“唐作藩在《‘通与‘同——白话文注释中两个术语的运用》中提出:异体字注释用‘某同某,通假字注释用‘某通某,而古今字注释既不必‘同,也不必‘通,而用‘这个含义后来写作某的办法。”[4]李瑾将通假字与异体字差异为[5]:
通假字与异体字是不同的,“通”与“同”是不能够乱用的,更不能够不加差异地用其间一个悉数替代别的一个。而教材编写者却简略的将通假字悉数更换为异体字,不只没有给学生带来协助,反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新的疑问。其原因就是混杂了二者的差异。笔者用“表格”中部分比如来加以阐明。王金娥以为《核舟记》中“有”和“又”“二者是通假联系,在古汉语中这种用法常有”,“衡”和“横”“二字音同而义不同,此处借‘衡表‘横之含义,为通假字联系”。[6]陈霞也将《核舟记》中衡和“横”看作通假字,“两字均为匣母阳部,属同音通假”。[7]王群将《愚公移山》中“亡”和“无”看作通假字,以为是“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将“惠”和“慧”看作通假字,以为是“彻底同音”;将“厝”和“措”看作通假字,以为是“韵母相同(迭韵通假)”。[8]陈霞相同将《愚公移山》中“惠”和“慧”,“厝”和“措”为通假字,“惠通慧,惠是匣母质部,慧为匣母月部,声母同韵音母不同,属双声通假”“厝通措,厝是清母铎韵,措也是。所以它们是同音通假”。[9]高绪亮也将“厝”和“措”看作通假字[10]。可见,在通假字、异体字的差异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可是切不可简略的均当作异体字处理。这样不只混杂了学生关于二者的差异,更降低了教材的威望性,关于学生的教育是一种误导乃至是过错的。教师在给学生差异这些过错用法时,归纳了讲义内一切的注释常识点,学生对通假字、异体字的知道和了解会更全面和深入,这样的教育效果和教育含义远远超出了对这个注释单一的解说。
三、相关引申,弥补注释在未尽之言中的空白
白话诗文中,因为语境不同,相同的词词义也不同。这些注释给学生供给了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词义,清晰了规范。可是这些词义散见于不同的学段教材和不同的华章之中,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不便利。并且教材中的注释未必涉及到这个词悉数或许大部分词义。日常教育中能够凭仗词典等工具书处理,但考试中有些词语对学生就有难度。假如能相关教材中的悉数词义,再恰当引申课外词义,学生关于白话诗文的学习就会到达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效果,能够有用处理教育中白话难教难学难出效果的局势。笔者根据教育实际情况,根据白话虚词在不同教材中的不同词义,再恰当引申未呈现的词义,编成口诀,便利学生的白话学习。以人教版白话注释中的白话虚词“其”为例。《虽有嘉肴》中“其此之谓乎:其,表明估测”。《伤仲永》中“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姓名。(其,代指自己)”。“来宾其父:请他的父亲去做客。(其:代指他,即仲永)”。《观潮》中“方其远出海门:其,指潮”。《马说》中“尽其才:用尽它的才干。(其,它,代指千里马)”。“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明反诘口气)”。《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句中用来加剧口气的助词”。《愚公移山》中“其如土石何: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诘口气”。根据注释中“其”的解说,笔者将其总结了两句口诀“其代他(它)那和自己,反诘(莫非)估测(大约,或许)或祈使(可要)”。再结合课内白话中呈现而未在注释中清晰以及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其”的其它用法,根据《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中的释义,笔者又拓宽总结了“其”的别的两句口诀“假定(假如)转机(或许,仍是)和退让(姑且),适当“然”(形容词结尾)“之”调音节”。再以人教版白话注释中的白话虚词“以”为例。《陈涉世家》中“诚以吾众:假如把咱们的人(以,把)”。《马说》中“以其道:依照(唆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以,依照)”。《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心里有足以高兴的事(指读书)……(以,因为)”。《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以,而。(以在此表明润饰)”。《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咱们一同欢喜,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以,用)”。《出师表》中“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以,来)”。《曹刿论争》中“何故战:以,凭、靠”。“能够一战:能够之一战,可凭仗这个条件交兵(以,凭仗)”。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都以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相同结合注释,课内白话中呈现而未在注释中清晰以及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以”的其它用法,根据《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中的释义,笔者将“以”编成口诀“以字做动介连助和口气,以为因凭来用把,意图因此修并转,通‘已现已太中止”。
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在学习中,教材为咱们供给了很好的价值演示和导向效果,运用好教材,训练好才干,才干触类旁通,更好地学好用好语文。因为白话离咱们现代生活现已很悠远,注释作为教材编者为广阔师生供给的常识学习导向,更应该慎重,详尽。而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咱们应该注重注释资源的发掘运用,以期让咱们的教育有新的了解和收成,学习中添加更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修订版),中华书局,2006.
[2]郑晋芳.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白话文用字现象浅析.教材解读,2017.07.
[3]何茂活.说“通”“同”.河西学院学报,2005第21卷.
[4]聶志军,别少璞等.中学语文教材白话文“通”“同”注释运用剖析.今世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2.
[5]李瑾.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剖析.理论前沿,2013.
[6]王金娥.“通”与“同”:人教版初中语文白话文注释问题略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2.
[7][9]陈霞.初中白话文通假字剖析.西昌师范高级专科学校学报,2004.09.
[8]王群.中学语文通假字剖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20卷.
[10]高绪亮.古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刍议.言语研讨,2016.02.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夏后铸鼎繇诗文注释 怎么使用教材中白话诗文的注释资源